“一家之言”是一个谦辞,相当于“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但是这个词被太史公发明出来后,不意成了一个极高的评价。笔者无意高攀,本著核心内容确实只是“个人观点”,不符合学界主流观点。本著从现代语文学科的逻辑起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是文史哲不分的“大语文”,1904年的“癸卯学制”引进西方分科教学体制,这个“大语文”里的内容全部独立成科,现代语文学科成了没有自己内容的“形式训练学科”,它以其他所有学科的内容为内容,凭借这些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以训练所得的能力为所有学科提供语言文字工具。——全书就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本著出版后,这一观点假如能为较多同行接受,且进一步为教育领导接受,一家之言变成学界公言,则谦辞将有望升格为太史公级别的赞语,果真如此,则幸甚至哉! 那么《大学语文课程论》一书中究竟有哪些“一家之言”呢?从本期开始,笔者将逐点摘要介绍。 1.大学语文是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就有的一门课 史料证明,不但在语文单独设科的“癸卯学制”中就有大学语文,而且早在学制酝酿期乃至更早,学制拟订者及社会有识之士设想的现代学制方案中,也都有大学语文的一席之地,而且具有重要地位。 早在19世纪末,何启、胡礼垣在《新政真诠》二编《新政论议》中设计新式学校的教学科目,就认为:不论学习哪一种专门学科,首先“以中国文字为一科”,在此基础上再分科学习。 到了上世纪初,新学制拟订者之一张之洞在讨论学制课程时说:“中国文章不可不讲。自高等小学至大学,皆宜专设一门。”这说明在新学制拟定者的设想中,大学语文是和中小学语文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 1904年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癸卯学制”,有一份重要文件《学务纲要》,其中“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条说:“中小学堂于中国文辞,止贵明通。高等学堂以上于中国文辞,渐求敷畅,然仍以清真雅正为宗,不可过求奇古,尤不可徒尚浮华。”明确把中小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完整系统。 这些史料证明,大学语文不是后起的补课性质的课,而是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就有的一门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