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州姓氏对联的缩影——桥子头

 东江 2025-03-12 发布于广东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来自广州的大学同学来惠州一天游Citywalk。她跟我说:惠州老街上有很多的四字对联。这是她对惠州老街的其中一个比较深的印象。其实,在惠州老街的这些四字对联中,大多数都是姓氏对联。

桥子头表功牌坊

姓氏对联,也叫宗祠对联,一般是贴在宗祠的大门上的,内容主要是这个姓氏的起源、郡望或者历史上名人的典故,宗祠每年都是贴同样的对联。至于惠州老街为什么私人住宅也贴这种宗祠对联?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主人家进了城里定居、生活,离开了家乡,而城里不是他们一个宗族聚居的形式,没有自己宗族的宗祠,所以才把自己宗祠的对联贴在自家的门上,以表达他们怀念祖宗、不忘家乡之情。

在惠州桥西(府城)老城里,有一条短短的老街——桥子头,它紧邻惠州西湖,但深藏在巷子里,一般人很少会去走。我不知道“桥子头”这个名字的由来,顾名思义,可能是古代这里曾经有一座小桥吧,不过早就消失了。在桥子头,有一座惠州市区内仅存的古牌坊——表功牌坊,表彰的是明代利锦、利宾父子。利宾,是惠州“晚明四御史”之一,明嘉靖年间,朝廷为了旌表在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利宾在湖南新化县的良政,赠其父利锦如其官。嘉靖末年,贵州布政使司右参议的利宾乞休归里,朝廷敕赠一座牌坊表彰他们父子的功绩。

何氏对联

在桥子头短短一百来米长的老街两边,可以发现民居的门上贴着众多的姓氏对联,可以说桥子头是惠州姓氏对联的一个缩影。其中,“庐江世泽,东海家声”是何氏的对联,“庐江”、“东海”是何氏的两个郡望,庐江郡在今安徽合肥一带,东海郡在今山东郯城一带。有相邻的三户人家贴的是相同的“三槐世泽,两晋家声”,这是王氏的对联,“三槐”典出宋代王祐在庭院里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一定会有位列三公的”,果然他的儿子王旦做了宰相;“两晋”则指的是西晋和东晋时王氏的辉煌。有两户相邻人家贴的都是“龙门登士,鹿洞传经”,这是李氏的对联,“龙门登士”指的是东汉名臣李膺,他为官刚正不阿,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士人如果能获得他的接待,都被视为“登龙门”;“鹿洞传经”指的是唐代诗人、官员李渤,他曾在庐山白鹿洞读书,功成名就后在白鹿洞创办书院,开创了白鹿洞书院的先河。还有“三春行乐,五世其昌”,看上去像是通用的对联,但我看到多是贴在陈氏的门上,不知何故,有谁知道原因吗?

王氏对联

另外,在一户人家的门上,还贴着一副七字的对联“父子御史传千岁,名流青册六百载”,不算工整,看上去并不是宗祠对联,而是自创的一副对联。它写的就是利锦、利宾父子,因为利宾曾任御史,他的父亲利锦父因子荣,也被敕赠为御史,明代嘉靖年间距今接近六百年。这说明在桥子头仍然有利氏后代的房产。我还留意到有一副对联挺特别的:“绮绣丹青春满室,云生紫气福满门”,横批“墨客临阁”,“墨客”、“丹青”都与书画有关,有可能是一位书画家的住所,但我不知道他是谁,有谁知道的不妨告知一声。

李氏对联

利氏后人的对联

疑是陈氏对联

可能是某位书画家的住所

“补天穿”(正月二十)刚过不久,人家门上挂的大蒜还在

这种半截木门,现在只有在老街才偶然可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