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清代“神童”在罗浮山的题匾

 东江 2025-03-13 发布于广东

近日,在网上观看曾经在央视9纪录片频道播出的纪录片《科举》,在第二集里,看到广东高要九十四岁的秀才谢启祚,与年方十五岁的番禺秀才刘彬华乡试同榜高中举人,两人年龄相差了八十岁,一时传为美谈。我觉得这位“神童”刘彬华的名字有些耳熟,想了想,才想起在惠州罗浮山酥醪观一个偏室的“养正庐”石匾上,看过这位刘彬华的大名。此事被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所记载:“谢立山(启祚),高要诸生,年九十四始领乾隆丙午乡荐,赐翰林院检讨。《秋闱口占》云:’行年九十四,出嫁弗胜羞。照镜花生面,光梳雪满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是科番禺刘朴石先生(彬华),年十五,老少一榜同登,至今传为佳话。”

(酥醪观)

为什么90多岁的老头子会和10几岁的少年一同中举?那是因为在古代的科举制度里,参加考试的考生是不分年龄的。古代的科举门槛非常高,一个读书人如果考了大半辈子,到了花白胡子的年龄还没考上秀才,那他还得跟黄毛孩童一起叫做“童生”。这位九十四岁的高要老秀才谢启祚还算好了,好歹考上了秀才,而且更幸运的是,他在九十四岁的高龄,还考上了举人。尽管不大可能出去做官了,但起码有了这个名分和荣誉。

说回那位十五岁的举人刘彬华,能考上举人是什么概念?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层层递进的,读书人先要通过“童试”,考上一个秀才,才有资格进一步去考举人。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考的,需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的三重筛选,才能突出重围,考上一个秀才。很多人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上一个秀才呢。古代的秀才,比现在的大学本科生含金量可高多了。所以说这位十五岁就考上举人的刘彬华,不是神童是什么?

(酥醪观养正庐)

可惜的是,这位神童刘彬华,在历史上还是默默无闻。他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五十一年(1876)年十五岁时高中举人,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童”。不过直到十五年后的嘉庆六年(1801),他三十岁时才高中进士,由此可见当年科举考试的残酷了。他在高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学而优则仕,这本来是仕途的起点,不过,他断绝了仕途的念头,先后在越华、端溪两个书院里担任教席二十多年,投身了教育事业,导致他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名气。

当然了,他在政绩上没有什么功勋,但不等于在民间没有名气。他在罗浮山酥醪观留下了“养正庐”的一块隶书石匾,这足以说明他的书法水平和江湖地位了。这块石匾的落款是“屏楷二兄属正,刘彬华”,可惜的是没有落款时间。“屏楷二兄”,说的是黎应钟,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顺德人氏,他归隐罗浮山,与众多文人交往,吸引了他们前来罗浮山吟诗作文,为罗浮山增添了可观的人文色彩。刘彬华,就是其中的一位。应该是黎应钟隐居罗浮山期间,刘彬华慕名或应邀前来游览,留下了“养正庐“的墨宝。

(酥醪观酿泉)

在“养正庐”石匾同一扇门上,还有一副石刻对联“出日入月是吾道,寸田尺宅可治生”,前后落款为“集黄庭经为屏楷道兄正”、“戊寅九月潘正亨”。潘正亨,也是番禺人,乾隆年间的贡生,他家里是富商,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这里的戊寅年,是嘉庆十三年(1808)。在罗浮山摩崖石刻里,还有茶山观旧址溪谷边一处“云碓”的石刻,也是潘正亨题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