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律之说】《道德经》第五章 不偏不倚

 道德经学用 2025-03-14 发布于北京

dao  de  jing


bu pian bu yi

《道德经》学用,“学”为明理,“用”为做到,目标是为了觉醒生命,最终实现一世解脱到永远的使命。生命的觉醒,仅在清净处修持还不够,还要到红尘里炼心。修炼讲两个字,一个是“定”,另一个是“悟”——定不住,就扎不了根;扎不了根,就没法向上生长,去参悟更高的智慧。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章,去看看其中的生命规律:

 

规律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无私才能成就大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表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会特别偏爱谁,而是泛爱于众;不会特意施恩谁,而是泽被天下。

万物自生、四季更迭,天地不以为自己有功;百姓得以安居、天下安定,圣人不以为自己有恩,这是最大的“仁”。要理解“仁”,要先弄清“道”的衍化次序:即道、德、仁、义、礼、法。这六个维度对应着不同的能量,道是最高的本源。

天地和圣人所谓“不仁”,是因为都有道,处在最高的层次,以道的法则来平等对待万事万物,让人们自行其道。正因为没有仁,没有私心,才是无上的大公无私。

规律二


越是放下,越是空性,成就也越大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用比喻告诉我们:万物都从“虚空”中来——虚空是天地的大秘密,其中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含有无尽的创造因子,可按万物的性德随时进行组合与显化。

天地运行是吐故纳新的平衡状态,虚才能屈,静才能动。天地之间,主宰的力量,就是像风箱这样运作,通过“一动一静、一开一合”的方式,衍化万物,万物归元,源源不断,反复循环,无始无终。人体也是一个天地,每一个念思言行都在创造未来。祸福都是自招,就像拉风箱一样,用多大力气,产生多大风量。

规律三


多言害身,不如守德于中,反而自在自足。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表示,多言伤神,说得越多,行为越无法与之相应,以至于穷于应对,失去灵动。若治国多言多动,就会政令繁出,朝令夕改,让上下皆不得安宁。若修身多言多动,一言之失,便已驷马难追,更何况是多言之失,怎么能不自取其辱呢?与其这样,还不如守德于中,建道抱德,藏功匿名,反而一切自在自足了。

生活从来都是智慧的较量。人间百态,各有所难,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业力允许自己看到的世界,而看不到全貌。所以,要守住心中的道,管好自己、做好自己、活好自己,这才是对未来最负责的活法。

推 荐 阅 读




【播种月祈祷文】
【悟道心得】《道德经》第四章:道体虚空
【规律之说】《道德经》第四章:道体虚空

【以道为镜】《道德经》第四章:道体虚空

《道德经箴言》第四章 道体虚空

特别说明:
上述文字、图片、内容中如涉及或有可能涉及他人权益保护的,请马上联系我们,我们将会立即审核,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予以纠正。

点击关注道德经学用有声频道  

道德经学用

和谐身心,我的责任

和谐家庭,我的责任

和谐企业,我的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