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论治缓慢性心律失常

 tysdne 2025-03-14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在多种病因影响下心率下降,无法满足生理需求的心脏疾病。

按照心脏传导系统分类,可以分为窦房结功能异常房室结功能异常从病理生理机制分类,可以分为变时性减弱传导功能减弱

中医方面并未确立该病名,但较早的文献资料已有描述,《素问》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等论述。《伤寒杂病论》有“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中的结脉,即指“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与西医学所指的缓慢性心律失常颇为相符。可见中医学在诊治本病具有悠久的历史。结合患者脉来沉迟,心悸、疲倦、乏力,甚则胸闷、气短、晕厥等特点,当属于中医学有关心悸、迟脉、胸痹、厥脱等范畴


一、病因与病机


《濒湖脉学》对迟脉症有“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的论述,体现了该病阳虚阴盛的病理特点。目前认为本病病因为外感邪气、禀赋不足、劳倦及七情内伤。病性以本虚为主,与心肾阳虚、心气亏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相关;久虚则生痰、瘀,故又与气滞血瘀、痰瘀互阻相关。


(一)心肾阳虚
本病多见于老年患者,年事渐高,阳气渐虚。心主血脉,心脏搏动及脉的舒缩有赖于心阳的促进、兴奋功能。心阳为君火,肾阳为相火,心肾阳气正常则君火与相火互济,心阳充盛。心脏搏动正常才能鼓动血液运行周身,滋养诸脏腑。


(二)心气亏虚
心气具有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及精神活动的作用。心主神明,心神失养,则见神疲、失眠、健忘等症。心气衰弱则心搏无力,血运失常,可见心悸、气短,动则益甚,脉弱或结代。


(三)气阴两虚
阴阳互根,阳气不足,久则损及阴,轻者气阴两虚,甚则阴阳两虚,久则心脏搏动难以接续,甚则停搏,五脏功能受损,气血难以运行。病情危重时,则阴阳难以顺接、气血逆乱而引起厥脱,甚则阴阳离决。


(四)气滞血瘀
患者久病,情志失和,久则伤肝,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的作用,气机不畅,血液瘀滞,则生血瘀,阻于脉道,故脉见结代或涩脉等;而气郁生痰,痰瘀互结,心脉受阻,加重病情。


(五)痰阻心脉
心气心阳不足,久则可致血行不畅,年老脾虚,运化失司,则内生痰湿,痹阻心脉。痰阻心脉则可见胸闷、胸痛;痰邪阻滞经脉,则肢体困重;痰蒙心窍则眩晕、恶心,甚则昏不识人。


综上所述,本病以本虚为主,标实为辅以迟脉、结代脉为主要表现,早期常为心气不足、气阴两虚,久则可见心肾阳虚、阴阴两虚,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凝等。

二、辨证论治


1.心肾阳虚
【证候】心悸不安,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目眩晕,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细微或结代或涩。


【治法】温补心肾,振奋心阳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

熟附子、麻黄、细辛、桂枝、炙甘草、仙灵脾、补骨脂。

加减法:肾阳虚明显者,可合用右归丸以补肾助阳;若服药后出现频发期前收缩者,可加用苦参。若虚阳欲脱厥者,用通脉四逆汤以温阳复脉,回阳救逆;若见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者,急用参附注射液静推以温阳益气固脱。

中成药方面可选用心宝丸


2.心气亏虚

【证候】心悸怔忡,易疲倦,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迟。


【治法】益气养心


【方药】养心汤加减。

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炙甘草、半夏、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

加减法:自汗多者重用炙黄芪;人参以红参或高丽参以加强补益心气。

中成药:养心氏片、柏子养心丸


3.气阴两虚

【证候】心悸怔忡,疲乏气短,头昏目眩,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自汗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

西洋参、麦冬、五味子。

加减法:肝肾阴虚者可加用熟地黄、枸杞子、龟甲或送服六味地黄丸以滋养肝肾;虚烦难眠者,可加用珍珠母、琥珀以宁心安神。

中成药方面可选用生脉饮天王补心丹参松养心胶囊或稳心颗粒


4.阴阳两虚

【证候】心动悸,虚羸少气,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自汗盗汗,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脉结代或迟。


【治法】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大枣、桂枝、生姜、麻仁、麦冬、生地黄、阿胶。

加减法:阳虚明显者可加炮附子、补骨脂以温补肾阳;若服药后出现便溏者,可加苍术、炒神曲以运脾和胃。

中成药方面可选用通脉养心丸


5.气滞血瘀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刺痛,发作时胸胁满闷,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赤芍、熟地黄、川芎、柴胡、枳壳、牛膝、桔梗、丹参、当归、三七末、青皮、甘草。

加减法:气虚血瘀者,用养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兼阳虚则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通阳气。

中成药用血府逐瘀胶囊

6.痰扰心脉

【证候】心悸胸闷,眩晕恶心,头重身倦,痰多咳嗽,舌苔浊腻,脉弦滑或涩、结代。


【治法】涤痰复脉。


【方药】涤痰复脉汤加减。

法半夏、陈皮、佛手、胆南星、党参、茯苓、石菖蒲、甘草。

加减法:若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豁痰;痰浊蕴久化热而见心悸失眠,胸闷烦躁,口干口苦者,加黄连、竹茹、枳实以清热豁痰。

中成药:丹蒌片心通口服液安神温胆丸

三、专家经验

(一)黄春林教授倡温补肾阳治心动过缓,兼用祛痰化瘀及行气


黄春林教授认为该病虽然病位在心,但其病本则在肾。因肾阳为元阳的根本,心推动血脉循行周身全赖于肾阳的鼓动。肾阳不足则无以温煦心阳,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痰瘀内生是发病的主要机制。该证的患者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眩晕、晕厥发作、胸闷、心悸、畏寒喜暖、气短无力、夜尿频数等,舌质淡或淡暗,脉见迟细、沉迟或沉缓,可伴有结代脉。临证上常以温阳药为基础方:制附子、仙灵脾、补骨脂、桂枝、干姜、仙茅、肉桂。依据气虚、痰、瘀、气滞程度不同,气虚甚者加党参、北黄芪、五味子、麦冬、炙甘草;痰浊明显者,加用胆南星、法半夏、陈皮;血瘀明显者,加丹参、红花、赤芍、当归;气滞明显者,则加用延胡索、砂仁、郁金。经过上述治疗,临床上患者心率常可提高约15~20次/分,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眩晕、晕厥发作次数,以及胸闷、心悸、畏寒喜暖的程度。


(二)
张伯礼教授重视温煦上焦阳气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应用


张伯礼教授,参考《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多因上焦之阳气不振,遂至阴邪乘之,阳虚则痰饮、瘀血等阻滞心脉,虚而郁者常见,患者常见胸闷、头晕,面色黑淡,治宜温通。张伯礼教授主张使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治疗,特别是心率过缓患者,于方中加用麻黄,一般用量为4~6g,取麻黄有温通发散的作用。麻黄现代研究具有拟肾上腺素能神经的作用,可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应用得当一般可使患者心率提高约10~15次/分,从而避免植入起搏器。


(三)
郭子光教授“三步法”治疗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以脉迟、肢冷、畏寒、心悸、眩晕,甚则晕仆为主要表现,郭子光教授认为该病为少阴心肾气虚,阴寒凝结为主,在治疗上以益气温通为基础,又根据病变之标本缓急分为三步治疗。第一步,益气温通提速法,本阶段患者心率每分钟在50次/分以下为标志,治疗以提高心率为主,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为主。第二步,益气养血稳率法,本阶段患者心率在55~70次/分之间,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治疗上以稳定心率为主,治疗于益气温阳基础上加用养阴益血活血法,可于前方加入生脉饮及玉竹、黄精、丹参、当归等。第三步,益气培元固本法,以心率65~70次/分为标志,由于心阳靠肾阳支撑,故当培补肾中元阳,可考虑应用右归丸加仙灵脾、黄芪、丹参等。


(四)朱良春注重识脉辨治心动过缓


朱良春老中医认为心动过缓多为心阳亏虚,但也应注意心阴亏虚的辨证,并强调识脉的重要。凡阳虚者,脉多见濡细、迟缓或结代;阴虚者,脉多见细数或促;阴阳两虚者,脉多呈微细或结代。《伤寒论》有讲“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朱良春老中医常用桂枝、炙甘草、黄芪、丹参为基本方。桂枝能和营通阳,炙甘草养营补虚,宣通经脉,黄芪补益心气,丹参养血活血。朱老一般从10g开始,最多加至30g,服至心率接近正常或口干舌燥时,则略减少剂量约2~3g,续服以巩固疗效。若兼有阴虚者,则当加用柏子仁、麦冬、玉竹等,而炙甘草补中兼通,无论阴虚、阳虚均应重用。

图片
以上内容原文部分选自周华《中医心脏病学》,中成药选用部分由药顽童根据个人用药经验编辑而来,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好文章要记得分享,点个“在看”不失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