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藿香正气散的5个兄弟,加减变化,各有专长

 华煌中医 2025-03-14 发布于福建

一加减正气散

图片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组成】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功效】芳香化湿,行气消食,渗利湿浊。

【主治】脘连腹胀,大便不爽。

【方解】本证因湿邪阻滞中焦气机,故用藿香芳香化湿,厚朴、陈皮、大腹皮燥湿理气,神曲、麦芽健脾和胃,佐以杏仁肃降肺气,茵陈疏肝理气,并用茯苓皮以利湿。吴鞠通云:“以藿香化浊,厚朴、广皮、茯苓、大腹泻湿满。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

【验案精选】

图片

1.头痛 马某某,女,36岁,农民,1990年9月初诊。头痛如裹,尤以右侧为重,已半月有余,痛甚恶心呕吐,彻夜难眠,并伴有脘腹胀闷,二便不爽。就诊前曾按偏头痛对症治疗,症不缓解,舌白、脉缓。用正气散法加减。藿香10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茵陈15g,荷叶10g,杏仁10g,神曲10g,麦芽10g,白芷10g。服药3剂,症情大减,再进3剂而愈。[李世增.试论加减正气散及运用.北京中医杂志,1993,(1):45-46]

图片

2.病毒性肝炎 某某,男,3岁。患儿精神萎靡已3天,现发低热,呕吐,不欲食,小便深黄,舌苔白、厚腻,脉濡缓。肝功SGPT58单位,ZnT.T10单位,尿胆红素阳性。诊断:病毒性肝炎。辨证:寒湿痹阻脾胃。治宜芳香化浊。方用加减正气散化裁:藿香10g,大腹皮6g,杏仁6g,陈皮6g,神曲20g,莱菔子20g,山楂30g,厚朴6g,甘草6g,茵陈10g。水煎服2剂。复诊:患者巩膜及全身开始发黄,大便灰白色,小便浓茶色。恶心、呕吐症状消失,余证同前。用前方加茵陈至10g,栀子10g,郁金6g,水煎服,4剂后又诊:患者巩膜及全身黄疸已于昨日褪尽,体温正常,精神有所好转,舌苔薄,脉缓。前方茵陈减至10g,加五味子10g。水煎服2剂后,诸症大部消失,但纳差。用前方加白术10g,砂仁6g,连服10剂后患儿食欲正常,余症皆消失。复查肝功SGPT15单位,ZnT.T2单位。乃愈。[张厚雄.加减正气散治疗病毒性肝炎.四川中医,1984,2(2):55]

【临证提要】本方具有芳香化湿,宣畅气机之功。主治中焦湿郁,升降失调,脘腹胀满,大便不爽等症。

二加减正气散

图片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组成】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用法】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功效】化湿和中,利湿除痹。

【主治】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

【方解】本证因湿热蕴结中焦,阻滞经络所致,故用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和胃,薏苡仁利湿健脾、舒筋除痹,大豆黄卷分利湿热,防己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佐以陈皮、厚朴燥湿除满,茯苓皮渗湿健脾,通草清热利湿。

图片

【验案精选】
身疼痛 万某,女,43岁,1998年9月就诊。诉1周前冒雨后起病,现发热虽退,但全身疼痛难忍,午后为重,脘腹胀闷,大便不畅,苔白腻,脉濡缓。拟予二加减正气散健脾利湿,理气消闷通利经络。处方:藿香、厚朴、陈皮、木防己、羌活、苍术、通草各10g,茯苓12g,薏苡仁30g。服药3剂,而告病愈。[赵龙.五个加减正气散证治浅析与验案举隅.中医药导报,2005,11(2):44-45]

【临证提要】本方有芳香化湿,舒通经络之功。主治湿邪留阻经络所致身痛。便溏、身痛、脉象模糊为二加减正气散使用要点。一加减、二加减的区别,吴鞠通指出:“一以升降为主,一以急宣经隧为主。”

三加减正气散

图片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组成】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滑石五钱

【用法】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功效】祛湿理气。

【主治】脘闷,舌黄。

【方解】本证因湿郁化热、湿重于热,故用藿香醒脾和胃、芳香化湿,杏仁利肺气、开水之上源,滑石清湿中之热,茯苓皮健脾利湿,佐以陈皮、厚朴调理中焦气机。

【验案精选】

图片

1.月经不调 王某,女,40岁,2003年7月就诊。诉月经不调半年,前后无定期,量少质淡,精神抑郁,胸脘满闷,经来加重,甚则四肢发凉。时有白带。服调经药不效,苔腻微黄,脉沉缓。治用三加减正气散化裁,处方:藿香、厚朴、陈皮、杏仁、佛手、竹茹各10g,茯苓、郁金、滑石各12g,以芳香开泄,宣利气机,使水道通调,湿热下达。共进药6剂而病愈。[赵龙.五个加减正气散证治浅析与验案举隅.中医药导报,2005,11(2):44-45]

图片

2.慢性浅表性胃炎 刘某,男30岁。初诊日期2002年9月27日。患者脘腹疼痛胀满1年,曾于市某医院就诊,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型)。给予口服阿莫仙胶囊、多潘立酮、香砂养胃丸、三九胃泰,症状时轻时重。1周前因饮白酒后出现脘腹胀满加重,纳呆不饥,呃逆,口苦口黏,口干不欲饮水,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白、根部黄,脉滑。诊断:胃脘痛。
辨证: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治法:祛湿除热,调畅气机。方药:三加减正气散加味。藿香9g,杏仁6g,茯苓皮9g,陈皮5g,焦神曲10g,炒麦芽10g,茵陈12g,生薏苡仁15g,姜半夏10g,白术10g,滑石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患者脘腹胀满减轻,食欲好转,时有呃逆、恶心。上方加竹茹10g,继续服7剂后症状全无,大便恢复正常。又嘱患者每周服药3剂巩固疗效。3个月后患者告之胃镜复查结果:胃窦部糜烂已消失,黏膜基本正常。[赵宇昊,马林.三加减正气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北京中医,2004,23(2):110-111]

【临床应用】

慢性浅表性胃炎 组成:藿香9g,茯苓皮9g,厚朴9g,杏仁6g,陈皮5g,滑石15g。脘腹胀满甚者加枳壳10g,郁金10gꎻ呃逆、恶心重者加竹茹10g,半夏10g,大便溏泄者加白术10g,苍术10g,生薏苡仁15g。15天为1个疗程。有效率90%[赵宇昊,马林.三加减正气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北京中医,2004,23(2):110-111]

【临证提要】本方有芳香开泄,清利湿热之功。用于湿邪化热,脘闷、苔黄证。今用于湿热型慢性胃炎等。

四加减正气散

图片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组成】藿香梗三钱 厚朴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楂肉五钱炒 神曲二钱

【用法】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功效】化湿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

【方解】本证因中气素虚,湿从寒化,寒湿阻滞所致,故用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和胃,草果燥湿温中,楂肉、神曲消食,佐以陈皮、厚朴理气燥湿,茯苓健脾利湿。

【验案精选】

图片

腹泻 周某,女,42岁,1999年6月就诊。诉腹泻3天,伴头身困重,脘腹胀闷。患者于3天前因过食生冷而致腹泻,日数10次,大便水样,经当地医院输液、止泻及服香砂养胃丸等,腹泻次数虽减,但仍大便溏泻。脘腹胀闷,头身重浊。苔白滑,脉濡缓。治宜芳化秽浊,理气渗湿。方用四加减正气散,处方:藿香15g,厚朴10g,茯苓12g,陈皮10g,神曲10g,山楂12g,草果10g。仅服2剂而病愈。[赵龙.五个加减正气散证治浅析与验案举隅.中医药导报,2005,11(2):44-45]

【临证提要】本方有芳香化湿,温中健脾之功。主治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脘腹胀闷,纳呆,大便不爽或溏泄,或身重浊,舌白滑,脉缓者。

五加减正气散

图片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组成】藿香梗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厚朴二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谷芽二钱 苍术一钱

【用法】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功效】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脘闷、便泄。

【方解】本证因湿邪中阻,脾胃不运,故用藿香化湿和胃,苍术燥湿健脾,陈皮、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茯苓利湿健脾,谷芽健脾开胃。

【验案精选】

图片

1.胃痛 李某,男,29岁,2004年5月17日诊治。诉胃脘隐痛,胀闷不适,胸腹痞满,腹中有振水声,食欲不振已周余,伴头晕身困,大便稀溏,舌苔白腻。经B超检查:“有胃液潴留”。证属寒湿阻滞,湿浊伤脾。治当健脾化湿。拟投五加减正气散,处方:藿香12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苍术12g,法半夏10g,谷芽12g,大腹皮12g。水煎服,4剂而愈。[赵龙.五个加减正气散证治浅析与验案举隅.中医药导报,2005,11(2):44-45]

图片

2.腹泻 周某,男,36岁。1983年11月13日诊。夏居园圃湿地,食凉饮冷而发寒湿下利,日行十余次,昼夜登厕,大便细软伴有白黏液,肠鸣,腹隐痛,便后稍缓。病已近月,日趋加重,脉沉,舌淡红,治宜苦辛温法:苍白术各12g,茯苓30g,陈皮10g,厚朴花10g,干姜6g,肉蔻6g,木香10g,藿香12g,泽泻12g,神曲12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上方服6剂,大便日行二三次,白黏液已无,症近愈,上方去肉蔻、藿香,加炒白芍18g、党参10g,又服6剂,诸症消失,告愈停药。[孙彦章.五加减正气散管见.山东中医杂志,1987,(6):5-6]

【临证提要】本方有芳香开泄,健脾化气之功。主治湿郁中焦,寒湿伤脾之脘闷便泄等。五加减正气散为宋代«局方»藿香正气散的演变方,五方均用藿香、陈皮、厚朴、茯苓四药。藿香芳香化浊,茯苓健脾利湿,厚朴、陈皮行气消胀。

四药合用,则具化湿醒脾,行气畅中之功。一加减正气散,加大腹皮、神曲、麦芽、茵陈、杏仁等,属于苦辛微寒法。以升降脾胃之气为主,用于三焦湿郁,升降失常,脘腹胀闷,大便不爽者。

二加减正气散,加木防己、大豆卷、通草、薏苡仁等,属于苦辛淡法。以宣通经隧为重,用于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者。

三加减正气散,加滑石、杏仁,属于苦辛寒法。用于湿蕴酿热,气机不宣,舌黄脘闷。

四、五加减正气散以温运脾胃为主,四加减正气散加草果、楂肉、神曲,五加减正气散加苍术、谷芽,属于苦辛温法。用于湿困日久,脾胃本虚显现,舌白滑,脉缓,脘闷便泄,食入不化者。

五加减正气散所治病位均以中焦为主,使用之时首先要分辨阴阳二大端,即湿热、寒湿。湿热者用一、二、三方,寒湿者选用四、五方,其辨证要点是舌苔,苔白为湿重,苔黄是化热之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