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学校听二年级的《中国美食》,发现蘑菇,豆腐中腐和菇的注音都标记了字的本音,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读作轻声,并专门做了强化练习。这班的学生也乖,或者压根儿没看到这个注音,所以,都从了老师,读轻声。以前,有孩子说,老师,书上不是轻声。老师就需要解释一番。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蘑菇和豆腐,作为词语出现时,都标记了轻声。 教材在注音的时候,是按照单个字注的音。但是,字是出现在语流中的,是不是应该注语流中的读音?因为之所以给课文中的汉字注音,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字音包括发生了语流音变的读音,比如一年级《秋天》一课,“一”的变调就都标记出来了,那豆腐和蘑菇的第二个字,本身也是一种变调,为什么不按照轻声标记呢? 这篇文具的家,东西,妈妈的第二个字也都标记的轻声。 查阅相关注音原则资料如下: 1.《小学语文教材拼音标注规则》 该规则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定,强调“从严原则”:除非明确应标注轻声、儿化或其他音变,否则一律标注字的本音。例如,生字表及课后生字栏中的注音均使用本音,以帮助识字教学。 2.兼顾识字与普通话学习 注音需同时服务于识字和普通话发音训练。例如,低年级课文采用“逐字注音”方式,强化拼音工具性,帮助学生认读汉字并纠正发音;但实际语流中的变调(如“一”“不”)和儿化音(如“一会儿”)会按口语习惯标注,而非严格遵循本音。 3.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教材注音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权威依据,成词或短语的注音优先参照词典标准。例如,“月亮”注为“yuè liɑnɡ”而非“yuè liàng”;若与教学大纲冲突,则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取舍标准。 如果按照这个原则,那豆腐和蘑菇,是不是可以从了《现代汉语词典》,标记为轻声呢? 这样,孩子也不困惑了,老师也不棘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