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慧 智慧心理疏导 2025年03月10日 20:25 江苏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的父母根本不在乎我。” “他们只关心我的成绩,从不关心我的感受。” “每次我想和他们分享心事,他们总是心不在焉。” 这些令人心碎的“不爱”的错觉,往往源于父母未能以恰当的方式将爱传递给孩子。 想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被爱,不仅需要发自内心的情感,更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具体的行动。 有时候,恰恰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能让孩子体会到被重视、被珍视的感觉。 如果你能做到以下这些瞬间,那么孩子在生活中一定倍感幸福。 ![]() 孩子需要时的拥抱 研究指出,高频次的拥抱能显著提升孩子的情商。 当孩子被拥抱时,他们会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接纳,从而更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拥抱创造的不仅是亲密感,更是解决问题的勇气。 例如,一个因抢玩具而哭泣的孩子,在被母亲抱住后,可能会突然指着对方的玩具说:“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拥抱、骑在父母肩上、击掌、摸头、晚安吻、并肩而坐…… 看似简单的身体语言,都是爱的密码,它们传递着安全感和归属感,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 这些自然的身体接触,都在无声地诉说着: “你被爱着,你很重要。” 许多父母误以为“多抱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但事实恰恰相反。 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明确指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成年后往往更具独立性和抗挫能力。 他们懂得在需要时寻求帮助,也敢于勇敢前行。 一位芬兰父亲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 “拥抱不是溺爱,而是告诉孩子:'我爱你,但我相信你能自己面对这个世界。’” 这种“爱的放手”与“拥抱的坚持”,恰恰培养了孩子既独立又温暖的人格特质。 身体的接触,是最原始也最直接的爱语,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却能传递最真挚的情感。 ![]() 孩子重要时刻的仪式感 很多家长可能不理解仪式感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认为: “小孩子,过什么节日?” “搞那么多形式主义干嘛,太浪费钱了。” ...... 但仪式感对孩子来说,绝不单纯是去完成一件事,而是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所谓重要的时刻,并没有刻板的标准,它可能是孩子第一次背上小书包走进校园的清晨,可能是他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后获得奖牌的瞬间,也可能是他鼓起勇气在舞台上完成第一次表演的时刻…… 偶尔给孩子准备一些礼物和惊喜,让他的生活充满仪式感和幸福感。 这会让孩子深深体会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人珍重的。 每个开朗、阳光、内心富足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个充满爱与仪式感的家庭。 ![]() 孩子“闯祸”时的一起面对 曾看过心理学家叶月幽的故事: 有一回,她开车100多公里,带着两个孩子去泡温泉。 可到了目的地后,老大却突然告诉她,自己忘记带泳镜了。 那一刻,叶月幽心里气不打一出来。 她心想,出门前自己已经提醒过孩子好多次了,还能忘说明儿子一点责任心都没有,既然没带就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吧。 然而,话还没说出口,小儿子就开始央求她再给哥哥买一个。 叶月幽不愿意,让两个孩子轮换着用一个泳镜。大儿子听了,露出一副闷闷不乐的神情。 叶月幽见状,心里更气了。 再一看外面卖二三十的泳镜,温泉里居然售价68。 她心想:“果然出来玩就是浪费钱,真是花钱买罪受。” 这个念头一出,连叶月幽自己都吓了一跳。 因为这句话正是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每当出去玩,母亲总是在一旁抱怨指责,导致一家人陷入内耗,玩也玩不开心。 想到这里,叶月幽毫不犹豫买了一副新泳镜。 而这一次,全家人都玩得很开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在孩子犯错时急于撇清关系: “你怎么笨手笨脚的!” “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 “你看看你干的好事!” 对孩子的教育就好像是教给别人看的。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懂事得多,出门在外的时候,教育可以适当留白。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真的闯祸了,也不用怕,我们陪你一起解决。” 有了父母的爱和信任,孩子才有信心面对问题,承担责任。 ![]() 孩子分享快乐时的积极回应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父母能够包容、回应他们的感受。 心理学实验显示,当父母给予即时积极反馈时,孩子大脑中负责自我价值感的区域会异常活跃。 那些被及时接住的分享瞬间,正在构筑他们与世界相处的底层逻辑: 我是重要的,我的喜悦值得被郑重对待。 那些被积极回应的瞬间,也能让孩子感到被爱。 遗憾的是,有的父母看不惯孩子太快乐: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的成就,他们会冷冷地说: “又不是考满分有什么好得意的?” “又浪费钱买这些没用的东西,你考个好成绩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了!” 得到父母如此的回应,孩子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落和羞愧。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满怀期待地捧上最珍贵的礼物,却被最在意的人随手丢弃。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旦感到快乐,就会被父母提醒不要得意忘形。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对快乐的羞耻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快乐是可耻的。 于是,孩子会逐渐失去分享的欲望、压抑自己的情感,长大后会不断逃避快乐,选择主动受苦。 想要孩子感受到被爱,为人父母要试着重视孩子的感受: 不在孩子兴致勃勃的时候泼冷水,不在孩子跃跃欲试的时候挑三拣四,不在孩子满怀信心的时候打击他…… 每一次被温柔回应的快乐体验,其实就是在保护孩子快乐的能力。 ![]() 孩子做错时说的“没关系” 漫画家蔡志忠曾对孩子说: “你可以犯一百万个错误,都不会改变你是我孩子的事实。 无论你犯了什么错,或需要我处理的,第一时间告诉我,只要没有涉及底线的,我都会帮助你的。” 有些父母总以为,当孩子犯了错,只有打他、骂他,孩子才能长记性,下次才不会再犯。 却不知道,对孩子而言,他从中得到的不是教训,而是“父母不爱自己”的结论。 在一个容错率很低的家庭,孩子很难轻松地生活着。 在美国作家托德·帕尔的绘本《犯错误没关系》中,反复出现的“没关系”三个字让人倍感温暖。 原来,做错事也可以不用挨骂: 牛奶洒出来没关系,你总能收拾干净; 改变主意没关系,每个人做好准备的时间不一样; 弄得脏兮兮的没关系,洗泡泡浴很有趣; ...... 每个人都有“啊,糟糕”的时候,你就是这样学会成长的! 如果父母对待孩子再宽容一些,孩子被爱的底气也会更多一些。 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把水洒了,妈妈都轻言细语地说没关系,先关心孩子有没有事,然后淡定地解决问题,全程没有发脾气、责怪埋怨。这样的处理不会宠坏一个孩子,相反,他会更有安全感,更懂得平静地处理突发事件。 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情有很多,家长多一点耐心、包容心,给他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成长帮助更大。 ![]() 想让孩子感受到被爱,需要父母用类似以上这些积极正面的方式去表达和行动。 孩子唯有体验到了爱,才会渐渐懂得如何把爱传递出去。 希望天下所有父母的爱,都能好好地被孩子感受到。 世界和我爱着你! 写留言 留言 暂无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