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公元460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逊于秦、汉。由于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以铁血方式表现出来。游牧民族的习性与传统中国建筑的融合更多体现在建筑的室内。在此以后,从传统的席地而坐逐渐变成了垂足而坐。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佛塔等建筑类型,也因此在中国得以出现和流行。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凿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南朝的帝王陵墓中使用的石阙和石辟邪,也是石雕艺术发展的重要象征。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隋朝虽然统治不足四十年,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其后的唐朝延续并发展了了其政治制度,也几乎完整地保留了隋代建立的都城与宫殿。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也是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在继承汉代成就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建筑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开始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唐代在隋朝营建的大兴城基础上,完善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长安。城东西长 9721 m,南北宽 8651.7 m,每面三门,纵横相交的棋盘形街道将全城分成 108 个里坊,有西、东两个集市。隋大兴——唐长安城采用里坊制的形式与管理模式,与当时城市本身的“世界之都”的地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隋代在宫殿形制上结束东西堂之制,恢复三朝五门的宫廷主轴线,建筑群处理手法也十分成熟——隋代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唐代大明宫的主体建筑也按照这一规划位于中轴线上。而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因应地形按照“因山为阙”的手法组织轴线,更显示出对于轴线运用的高度成熟。以大明宫麟德殿为代表,表明中国的木构建筑群已经基本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唐代长安承天门,含元殿,洛阳应天门均采用了“门”形平面的门阙之制。这一平面格局作为皇宫的正门形式,经过五代洛阳五凤楼、北宋东京宣德门(又作端门)、故宫午门等继承下来。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唐代建筑对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平城、平安两京城之规划、日本佛寺及住宅庭院的式样,均带有很大程度的唐风。唐代陵寝制度及陵墓承继两汉厚葬风俗,在布局上有新发展,皇帝陵墓有大量雕刻,如昭陵六骏等。唐佛教发展很快,主要城市和风景名山兴建了大量佛寺、塔、石窟。留存至今的有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及佛光寺大殿及众多佛塔。现在能确证的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木构件已经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富有艺术性。砖石结构也获得进一步发展,砖石仿木,砖石加工精细了。唐代建筑斗栱的装饰效果很好,也标志着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丁援 万谦 赵逵 李杰 邓蕴奇 撰写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