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竟然说良渚没有文字,最早的文字是苏美尔文字?看抱雪斋拿出打脸的铁证

 抱雪斋读易笔记 2025-03-15 发布于上海

前不久看到北京大学某亚述学家的研究,声称关于良渚文化尚未形成文字系统。由于文章太长太臭懒得看,直接让AI帮我把文章总结一下,主要观点如下:

一、符号起源早于文字,但无必然演化关系。教授指出,全球早期文明(如两河流域、埃及、中国)的陶器、玉器等器物符号虽早于文字出现,但并未直接发展为文字系统。良渚符号如南湖陶罐的12个刻符,虽可能构成“文字画”,但缺乏跨场景应用的普适性。
二、文字发明的“突变论”挑战传统演化观。教授强调,楔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与甲骨文(公元前1300年)均未发现长期演化的直接证据。西亚陶筹(计数黏土块)虽被视为楔形文字前身,但其形态与文字的关联仅限于部分符号借鉴,而非线性发展。同理,中国贾湖刻符(9000年前)与良渚刻符(5300年前)虽时间跨度大,但符号体系断裂,未形成文字传承链条。
三、良渚刻符可分为三类:实用标记:如陶器上的陶工代号、容量数字;宗教象征:如反山玉琮上的“神徽”组合符号;疑似文字:如庄桥坟石钺的六连符、澄湖贯耳壶的“方钺会矢”符号。教授认为,这些符号可能记录族群记忆或仪式信息,但未形成可脱离器物独立表意的文字系统。部分学者(如董楚平)尝试将良渚符号与甲骨文对照释读,但教授指出其字形、语法差异显著。
四、教授呼吁摒弃“文字必然由符号演化”的预设,转而关注社会结构、技术条件与文化交互对文字创制的驱动。例如,良渚作为区域文明枢纽,其符号多样性或反映多文化交融,但尚未触发文字系统质变。

巴拉巴拉说了一堆,貌似很严谨,然而总而言之一句话,教授认为,良渚的只是“刻符”,未达文字标准。

教授当然是不承认良渚有文字的。

因为教授一直在吹什么苏美尔文明的楔形文字才是人类最早的成熟文字。

因此还出过书。

但是在抱雪斋面前,这等伎俩还是图样图森破。

抱雪斋来给这位北大教授上上课。一条条反驳如下。

第一,教授承认符号早于文字,但是却认为符号和文字没有必然演化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在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成熟前几千年,两河流域就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所谓“符号”。这些符号,都是刻在陶器上的。而抱雪斋早就说过,陶器,是中国有虞氏全球独家首创的器物,中国有虞氏发明陶器的时间遥遥领先西亚达一万年之久,在这些有虞氏人陶器上刻的所谓“符号”,也是地球上最早的中国有虞氏人首创的成熟文字,这种文字也是地球上所有文字(包括商代甲骨文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前身。北大教授妄图把陶器上的中国文字叫作“符号”,和苏美尔楔形文字割裂开来,简直是睁眼说瞎话。抱雪斋让尔等睁大眼睛看看这文字有没有必然演化关系!下图是中国有虞一万年以前独家首创的陶器尖底酒瓶和“酒”字,楔形文字里的“酒”正是由这个尖底酒瓶子符号演化而来!

第二,教授认为中国贾湖文字和良渚文化之间时间跨度大,未形成传承链条,这是睁眼说瞎话还是对中国古文字根本一无所知?从1.1万年以前的浙江上山文化开始,中国文字一万年来始终连续不断,哪里来的缺环?这个龙游荷花山遗址的上山文化文字,难道不是和商代甲骨文一模一样?

第三,部分学者尝试将良渚符号与甲骨文对照释读,但教授指出其字形、语法差异显著。我就呵呵了。这一模一样的字形哪来的差异显著?一个字又怎么看得出语法不同来?抱雪斋倒是在上山文化找到了完整的一句“燎五”,不但写法和商代甲骨文一模一样,句式也完全相同,甚至燎祭这种礼制也是一模一样!

第四,教授呼吁摒弃“文字必然由符号演化”的预设,我就呵呵了。地球上所有的文字,除了抄袭的,最早阶段哪一种不是符号?你倒是举个栗子啊?

抱雪斋倒是可以举个例子,证明当今世上所有的字母文字,都是抄袭了良渚文化的“符号”。

良渚陶器上,你可以找到所有所谓的腓尼基字母的原版,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哈哈!

不服来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