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桥东东江边的白鹤峰,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后的故居旧址。他北归无望,打算长住惠州,在白鹤峰上自己营建了一处住所。谁知他刚搬进新居两个月后,又再次接到朝廷的诰命,将他贬到更加偏远的海南儋州。苏家离去后,“惠人以先生之眷眷此邦”,把白鹤峰新居变成东坡祠,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了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竞相瞻仰之所。东坡祠在抗战期间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惠州卫生学校。十多年前,迁出卫生学校,在白鹤峰上重建东坡祠,于2018年2月建成对外开放。 ![]() (惠州苏东坡祠山门及台阶) 上东坡祠山门的台阶,铺砌的是各式各样从别的建筑拆下来的老石块、石板。其中一块石板上面,刻着“学地旧址”四个字。根据熟知桥东历史文化的惠州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老师的介绍,这是原来翟夫子舍旧址的石碑。翟夫子,名翟逢亨,惠州当地读书人,是苏东坡在白鹤峰的邻居,与苏东坡交好。这次重建东坡祠,也一并恢复了翟夫子舍,它位于东坡祠山门的左前方。另外,现存位于东坡祠台阶前方不远处一处标注为“小北门”的门状古建筑,据了解是古代为纪念翟夫子而建的“翟贤坊”牌坊遗址。 根据相关记载,作为东坡祠整体一部分的翟夫子舍,在历史上曾经被官府用作学舍,延请名师教学,成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我认为像这样利用现有的公共场所进行办学或其他教育、文化的公益用途,是很好的做法,好过现在很多类似的所谓文化场馆被空置,成为一个花架子。去年12月,惠州青年文史学者严艺超、曹杰都分别撰文,介绍明代大儒、增城人湛若水童年时曾在惠州生活、学习的经历。湛若水七岁时,他们家与乡人结仇,他母亲带着他来到惠州避难,“望门投止”,被惠州举人李应收留。李应曾任广西南宁同知,他弃官后在白鹤峰翟夫子舍讲学授徒,湛若水就跟着他一起求学。这便是翟夫子舍被人们称为“学地”的来历。 ![]() (台阶上的一块“学地旧址”石碑) 东坡祠台阶上的这块“学地旧址”石碑,有可能就是原来的翟夫子舍倒塌了,后人为了纪念,专门在旧址上立了一块石碑,以作为标志。旧时的人们维修房屋、道路、桥梁等,多是就地取材,不像现在那样专门从外地收集旧石材,反而导致不知道这些石材的来历。可以理解,在后来重修东坡祠时,可能又重建了翟夫子舍,这块“学地旧址”的石碑就失去作用了,被“废物利用”,用来铺砌在东坡祠山门的台阶上。它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保留在它曾经存在过的地方附近,并且还在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这应该是它最好的归宿吧。 ![]() (近年重建的翟夫子舍) ![]() (翟夫子舍古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