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0月13日采风的经历还历历在目,李银拴老师的那通电话,至今仍刻在我的记忆深处。电话一接通,听筒里就传来他关切的询问,问我返程是否顺利。紧接着,他难掩热忱,告诉我他将和路游老师一同回到茶店老家。他们一直惦记着茶店民间文艺平台的采风活动,不顾路途劳顿专程赶来,就为了出一份力。 李银拴老师的话语里满是对平台的深切期许。他说,平台会如朝阳般蒸蒸日上,也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凝聚众人之力,为家乡发展注入活力。 世事无常,今年1月11日晚,我在群里听闻李银拴老师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潸然泪下。他的音容笑貌和殷切嘱托仿佛还在眼前耳畔,人却已远去。岁月无常,我只能将无尽哀思藏于心底。 如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回到县委大院的旧时光,重温与李银拴同志的深厚情谊,感受他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奉献 。(茶鄉菊韻) ![]() (图为2024年10月13日李银拴院长在首届茶店民间文艺采风中的留念) ![]() 在春天里绽放 ——深切怀念李银拴同志 作者:南 月 在历史的浩瀚烟云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同一座闪耀着不朽光辉的灯塔,穿透了陈旧思想的重重迷雾,打破了观念的桎梏,开启了中国飞速发展的崭新时代,让这片古老大地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在那个万象更新、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与李银拴在县委机关偶然相遇,自此,有幸目睹并深深感受到了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他思想中闪耀的智慧火花。 老县委大院,布局规整。中线是一条水泥路,两侧五排对称的平房构成了办公区。路的尽头是常委会议室,后方则是书记院。那时的我,对书记院西面的两个大院充满疑惑,最西面是县委小印刷厂,县委书记的家人也居住在那里。与书记院相邻的大院里,第一排西头第二间是我的办公室,第三排西头便是李银拴的办公室。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时期,整个区域仅有三部电话,我办公室的电话是460,这也成为了我与李银拴之间沟通的热线。 我办公室的前面是战备水窖,顶盖宛如突起的大圆盘,再向南便是四所后门。这样一来,李银拴打开水时就需要绕开圆盘,从我门前经过。久而久之,我对他走路的节奏都无比熟悉,我的门前就像是他的取水“驿站”。每次路过,我们都会东扯西拉,谈天说地。而到了晚上,情况则恰恰相反。大家都不太愿意在“首长”经常出没的地方闲逛,于是,我与郭喜成和闫贵福,便会心照不宣地溜进李银拴的办公室。我们翘起二郎腿,尽情享用着只有李银拴才有的柿叶茶。那柿叶茶,仿佛是他的独家秘方,直到如今,我们都还不知道他究竟是如何配制的。 自“文革”结束后,干部选拔方向有着特定的顺序:团干部,武装干部,农业干部,科技干部,秘书……。李银拴担任团县委书记后,其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便迅速崭露头角。他以大刀阔斧之势整顿和健全各公社及各单位的基层团组织,极具开创性地组建了县直机关团委,还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那一批由他领导和培养出来的青年骨干与团干部,在各行各业中都大放异彩,独当一面,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即便这批老团干退休之后,他们依旧活跃在社团组织之中,凭借着满腔的热情、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继续在新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可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与李银拴之间深厚的友谊,是在多个层面逐步形成的。我刚进入县委机关时,年龄最小,工作经验也不足,每日工作枯燥乏味。没有星期天,领导不休息,我们便不能下班,每天早上6点还要起床晨读,之后我们会一起跑步。繁重的工作事务常常让我心情低落。而李银拴总是与茶店籍的海英、翠萍等人,和我凑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红旗渠的伟大工程,到太行山的地质奥秘,再到神秘的第二宇宙,我们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火花。也正因为这段经历,后来我在郑州工作期间,依然在北京全程参与了县改市和提升红旗渠影响力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活动。那时我们设想设计的原化肥厂西以板栗为主题的生态系统,如今也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关于第二宇宙,我们那时就认为,单极实体宇宙不符合相对论,应该还存在一个非实体宇宙。这个宇宙中的物质并非氢氦碳等常见元素,而是由多纬电荷构成,能够与实体宇宙进行能量交换,且具有感知特征的电子链。多年过去,量子纠缠现象的发现,已经部分验证了我们当初充满想象力的推测。 说起太行山,我们一直认为它并非自然“生长”而成,很有可能是古地中海的一条沟槽沉积岩带。在海底抬升之后,泥沙逐渐被移走,太行山才得以露出真面目。为了证实这一推测,我与李银拴专门攀登了四方脑,去寻找海底古生物的踪迹。那是一条蜿蜒崎岖、布满荆棘的山路,每迈出一步,都仿佛在与大地的褶皱进行一场艰苦的较量。烈日高悬,酷热难耐,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渗出,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脚下的泥土中,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沉重的步伐,干燥的嘴唇,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炽热的温度,仿佛要将肺腑点燃。为了补充水分,李银拴想要打开背着的那个西瓜,这时却发现我们没有带水果刀。无奈之下,只能在粗糙的石面上敲碎西瓜,那仅剩的几个小块西瓜,清甜的汁水滋润着我们干涩的喉咙,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最终,我们在四方脑捡到的古生物化石,验证了我们的推测,这是我们思维方法的重要成果。然而第二天,风云突变,暴雨如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为了不影响工作,李银拴坚持按原定计划下山。雨水模糊了视线,山路变得湿滑泥泞,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滚落。狂风裹挟着雨滴,如鞭子般抽打在身上,生疼生疼的。但我们相互扶持,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下挪动。那次回去之后,我们都感冒了,可这段共同经历的艰难时光,却成为了我们友谊中最珍贵的回忆。 我与李银拴之间的故事数不胜数,桩桩件件都刻骨铭心。此刻,情绪有些失控,泪水已模糊了双眼,实在无法再继续写下去。致敬,我们团干部的好书记、好朋友——李银拴。 注:上图源自本平台,不带有任何商业宣传目的。 【林州茶店民间文艺·2025第37期】 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