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马路过了陆安桥,就来到一条石板路老街,坐落于当时四川万县(重庆市万州区)城郊出入成都的千年官道“小川北路”万梁驿道(今重庆梁平区)段,亦称西大路的端口,早前因住过一陆姓阔佬而得名“陆家街”。 陆家街位于苎溪河畔,先后建成一座河床上的石头平桥——瀼渡桥和一座石拱桥——陆安桥,与城西三马路末端的天德门相连。随着时代的演进,陆家街逐渐发展成为了集商贸、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街区。清朝晚期至民国年间,这里是桐油贸易的中心,众多油号林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济生态。桐油的繁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商贾在此落户经营。抗日战争期间,陆家街成为了一个避风港,既保护了城市居民免受战火侵扰,也成为了一批企业重生的摇篮。随着内迁企业的到来,尤其是纺织业和印染业的兴起,给这个古老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政府的军用设施和民用企业的共存,展现了战争年代中人民生活的韧性与希望。一时间,机杼声、织布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动人的战时生产画卷。 陆家街不仅是个商业重地,也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这里的居民崇尚教育,重视传统,许多大家族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黎大爷、陈隆美、曾良成等家族,不仅在经济上有所成就,还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的住宅,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精粹,其中不乏徽州式的深宅大院和独具特色的“马头墙”,展示了陆家街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建国后,随着万梁、万开公路的开通,陆家街逐渐没落,厂矿相继搬出,人烟稀少。小时候,对它最深的印象是爬天生城要经过这里,能听见纺织厂机器转动的声音,后来知道这家厂就是毛巾厂,三峡移民搬迁至高粱镇,再接着就是经历破产潮变成了印染厂。不过可惜的是陆家街因三峡工程永沉江底,原来的石板路、特色民居不复存在,只剩下浓浓的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