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生脉饮引津归元,二陈汤引痰归元,平胃散引湿归元”?

 杏林博览 2025-03-16 发布于河南

夏至过后,暑热正式当令,蝉噪、荷绽、汗涌、气蒸,天地间一派火象昭彰,此时养生需注意什么,规避什么?

中医认为,人体最需注重存津、化痰、运湿,不同体质需区别调理,但长夏之际面临双重考验:一是暑热伤津,导致津液外泄;二是湿热交蒸,以头重身困、痰涎壅盛为典型表现,内外湿邪勾结,更易耗气伤阴。

如何既保津液内守,又解痰湿困阻?民间各有妙法。临证发现,部分患者调理失当:补阴过度则助湿生痰,祛湿太峻反劫夺津液,或有上燥下湿之弊,津不归元。津液失摄往往伴随痰浊不化、湿邪不运等证候。

故《内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实则暗合津液外泄、痰湿内停、气阴两伤之变,现代医学谓之电解质紊乱、代谢综合征,机理颇有相通。

核心在于调治法则:津不归元——引津归元,痰不归元——引痰归元,湿不归元——引湿归元。

有初学中医者抢答:简单!引津用麦冬,引痰用半夏,引湿用苍术,单味药理解虽不差,但中医治病讲究配伍协同,至少两味以上组成药对,甚至需君臣佐使俱全。

实则引津归元岂止麦冬?尚有五味子、乌梅、山萸肉等;引痰归元除半夏外,更有胆南星、白芥子、皂角刺之属;引湿归元非独苍术,另含厚朴、草果、白蔻仁等,对应不同病机体质,故学中药须明辨病机深浅、兼夹转化。

至于引津、引痰、引湿归元之经典方剂,同样不胜枚举,择代表性古方解析:

生脉饮可引津归元,二陈汤可引痰归元,平胃散可引湿归元。

一、生脉饮引津归元

津液外泄乃暑季常见难题,其本质是气阴两伤、固摄无权,需将外越之津引回脉中,改善口干渴饮、汗多神疲、心悸气短、舌红少苔等症,此类患者往往虚不受补,滋阴则碍胃,补气则化燥。

生脉饮又称”参麦饮”,全方仅3味却暗藏玄机:人参为君,麦冬为臣,五味子为佐使,此方实为”益气养阴法”之鼻祖,后世诸多滋阴方皆由此化裁。

人参大补元气似开闸引水,麦冬滋阴润燥如久旱逢霖,五味子酸涩收敛堪比金匮固摄。三药配伍形成”开源-布津-锁水”三道防线:人参激发脾肺生津之能,麦冬将津液输送三焦,五味子则固守下焦元阴。

尤妙在剂量比例:人参补气量宜轻,防其温燥;麦冬滋阴须倍量,以制阳亢;五味子必用醋制,增强酸收之性。三者配合,如烈日下撑起遮阴巨伞,既防汗液过度蒸发,又促阴津内润脏腑。

有质疑者问:暑季腠理开泄,单靠收敛岂非闭门留寇?方中早有应对:人参托邪外出,麦冬透热转气,五味子收中有散,正合”给邪出路”之旨。正如屋内闷热,既开空调降温,亦需门窗适度通风。

现代药理证实,此方能调节汗腺分泌、改善血液粘稠度,与古人”引津归元”理念高度契合。同类方剂还有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牡蛎散等。

二、二陈汤引痰归元

痰浊为患常见咳喘痰鸣、胸脘痞满,引痰归元需使痰浊从三焦归于六腑,或化为津液,或排出体外。其病机多属脾虚生湿、湿聚成痰,治当健运中焦与涤痰并重。

二陈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被誉”治痰总剂”。方中半夏为君,陈皮为臣,茯苓为佐,甘草为使,生姜、乌梅则为引经报使之药,暗含”燥湿-行气-利水-调和”四法。

半夏如降妖杵直捣痰巢,陈皮似清风扫除痰郁,茯苓若活水冲走痰根,甘草好比和事佬调停诸药。生姜辛散助痰液外排,乌梅酸收敛肺防津耗,一散一收间令痰浊分化瓦解。

其引痰机理分三步:先以半夏燥湿化痰,如烈日曝晒湿衣;继用陈皮理气行滞,似狂风吹散雾霾;终靠茯苓健脾渗湿,好比开渠导洪入海。三药联用,使上焦之痰从咳唾出,中焦之痰随大便去,下焦之痰由小便利。

服药后若见痰量先增后减,正是”引痰归元”起效之兆:如疏浚河道时先搅动淤泥,待污秽排净,水流自清。同类方剂尚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三子养亲汤等。

三、平胃散引湿归元

湿邪困脾多见头身困重、纳呆便溏,引湿归元需使弥漫之湿重归脾土运化,其诀窍在”醒脾-燥湿-行气”三管齐下,重建中焦气化枢纽。

平胃散仅苍术、厚朴、陈皮、甘草4味,却成”治湿第一方”。苍术为君,厚朴为臣,陈皮为佐,甘草为使,组方暗合”风胜湿、苦燥湿、辛化湿”三大治则。

苍术雄烈如盛夏骄阳蒸腾湿气,厚朴宽肠似狂风吹散氤氲雾瘴,陈皮理气好比开闸放水导湿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如同枢纽把控全局。四味相合,使上焦湿从汗解,中焦湿随燥化,下焦湿由二便去。

尤其苍术与厚朴配伍堪称绝配:苍术振奋脾阳以运湿,如点燃灶火;厚朴畅通腑气以行湿,似推开烟囱。两者协作,令脾胃这个”锅炉房”重新高效运转,将水湿炼化为津液,正应”脾为生痰之源,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水土不服等症,服药后出现肠鸣排气增多,正是湿邪归元之佳兆。同类方剂还有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连朴饮等。

总论生脉饮之引津归元,二陈汤之引痰归元,平胃散之引湿归元,体现中医”给邪出路、因势利导”的智慧。此三方看似分治不同病理产物,实则共享”调畅气机、恢复脏腑本职”的核心病机。临证需辨明津、痰、湿孰主孰次,三者常互为因果,需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具体应用须经专业医师辨证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