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摘记(二)

 词语寄居者 2025-03-16 发布于浙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摘记二

读有所得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孟子说过,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他似乎说错了,因为约100年后,正是秦国统一了全中国。秦国在“耕战”两方面,也就是经济上、军事上都超过了其他国家。当时秦国是出名的“虎狼之国”,它全靠武力,又加上法家残忍的意识形态,胜利地征服了一切敌国。

◎不过,孟子也没有完全说错,因为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之后,只存在了大约15年。始皇帝死后不久,发生一系列的造反,反抗暴秦统治,帝国崩溃了,取而代之的是汉朝。

◎据说董仲舒专精学业,曾经“三年不窥园”,结果写出了巨著《春秋繁露》。又说他“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就是说新学生只从老学生授业,不一定亲自见到他。

◎董仲舒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教化才使人与天地同等。“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称为“三纲”。“纲”字的意思是网的大绳,所有的细绳都连在大绳上。君为臣纲,就是说君为臣之主。三纲之外,还有五常,都是儒家坚持的,“常”有不变的意思。五常是儒家所讲的五种不变的德行:仁、义、礼、智、信。

◎按《礼记》所说,社会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乱世,第二阶段是小康,第三阶段是大同。(大道之行也……)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为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秦采取了许多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的政策。至于任何个人想求学,他们都应当“以吏为师”。这虽然是彻底扫荡,实际上却不过是长期存在的法家思想合乎逻辑的应用而已。

◎汉朝规定,凡是希望做官的人都必须学习《六经》和儒学。以儒学为国家教育的基础,也就打下了中国的著名的考试制度的基础,这种制度是用于扩充政府新官员的。

◎古文学派最大的思想家无疑是王充,他以惊人的科学的怀疑精神反对崇拜偶像。他的主要著作是《论衡》。

◎到了汉朝末年,道教也开始产生。在公元三四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一般都是道家,他们又常常是著名的佛教和尚的亲密朋友。

◎随着中华帝国版图的扩展,统治者们不能不依靠法家的理论和技术。这就使得汉朝以来的正统儒家总是责备各朝的统治者是“儒表法里”。但是在实际上,不论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各有其应用的适当范围。儒家学说的专用范围是社会组织、精神的和道德的文明,以及学术界。法家学说的专用范围只限于实际政治的理论和技术。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新道家”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的意思。《老子》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玄学”这个名称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

◎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类的需要都是经常变化的。在某一时代好的制度和道德,在另一个时代可能不好。社会形势变化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生了,任他它们自己发展,就是顺着天和自然,就是无为。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反之是有为。

◎一个人若能超越事物的差别,他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汉人风度是庄严、雄伟,晋人风度是放达、文雅。文雅也是“风流”的特征之一。

◎任冲动而生活。《世说新语》中有刘伶的一个故事,他是“竹林七贤”之一。故事说“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为何为入我裈中?”刘伶固然追求快乐,但是对于超乎形象者有所感觉,即有超越感,这种超越感是风流品质的本质东西。具有这种超越感,并以道家学说养心,即具有玄学的人。必然对于快乐具有妙想能力,要求更高雅的快乐,不要求纯肉感的快乐。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阮籍、阮咸是叔侄。“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上去,便共饮之。”诸阮对猪的一视同仁,说明他们具有物我无别、物我同感的感觉。要有风流的品格,这种感觉也是本质的东西,要成为艺术家,这种感觉也是本质的东西。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够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绘的对象上,然后通过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现出来。

◎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最著名的是谢安,他任东晋丞相,北方秦国大举进攻。秦国统帅自夸将士之多,投鞭断流,晋人大为震恐。但是谢安镇静、寂然,指派他的一个侄儿谢玄领军抵抗侵略。公元383年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谢玄赢得决定性胜利,赶走了秦军。最后胜利的消息送到谢安那里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位朋友下棋。他拆信看了以后,把信搁在一边,和先前一样继续下棋。这位朋友问前线来了什么消息,谢安还是那样平静,答道:“小儿辈大破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虽说佛教有许多宗派,他们都相信“业”的学说。“业”通常解释为行为、动作。业是因,报是国。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的因果造成的。

◎今生是什么,来自前生的业;今生的业,决定来生是什么。如此,今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至无穷。这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轮回”,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来源。

◎这一切痛苦都起于个人的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所以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个人还是渴求它们,迷恋它们。这种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由于对生的贪恋,个人就陷入了永恒的生死轮回,万劫不复。

◎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无明换成觉悟,觉悟就是梵语的“菩提”。如果不再贪恋什么而能避开贪念的业,结果就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叫做“涅槃”。

◎一个层次上的说法,马上被高一层次上的说法否定了。一切都否定了,包括否定了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相同的境界,就是忘了一切,连这个“忘了一切”也忘了。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384-414)。他的第一论题为“物不迁论”意思是说,万物每刻都在变化,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存在的任何事物,实际上是这个时刻的新事物,与过去存在的这个事物不是同一个事物。

◎道生提出的理论中有“顿悟成佛”义。道生、谢灵运都不否认积学的重要性,但是他认为,积学的功夫不论多么大,也只是一种准备功夫,积学的本身并不足以使人成佛。成佛是一瞬间的活动,就像越过鸿沟,要么是一跃成功,达到彼岸,刹那之间完全成佛。要么是一跃而失败,仍然是原来的凡夫俗子,期间没有中间的步骤。

◎道生认为,众生都有佛性,只是不认识自己有佛性。他说:“言到彼岸,若到彼岸,便是未到;未到非未到,方是真到;此岸生死,彼岸涅盘。”“若见佛者,未见佛也;不见有佛,乃为见佛耳。”

◎宝藏论:“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想。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感,即离分别。常观金体,无有虚谬。喻彼真人,亦复如是。”假设有个人在贮藏金器的宝库里看见了金器,但是没有注意到金器的形状,或者即使注意了金器的形状,但还是认出了它们都是金子。他没有被各种不同的形状所迷惑,所以能够摆脱他们的表面区别。他总是看得出它们内涵的本质是金子,而不为任何幻象所苦。这个比喻说明了真人是什么。

◎佛性的实在性本身就是现象世界,正如金器的本身就是金子。现象世界之外别无实在性,正如金器之外别无金子。有些人由于“无明”只见现象世界,不见佛性的实在性。另有一些人由于觉悟见到了佛性,但是这个佛性仍然是现象世界。这两种人所见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但是觉悟的人所见的,与无明的人所见的,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就是中国佛学常说的:“迷则为凡,悟则为圣。”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禅”是梵文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已经是第28代。达摩于梁武帝时期到中国,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将心传传给慧可,为中国禅宗二祖。如此传到五祖弘忍,他有两个大弟子,分裂为南北二宗。神秀创北宗,慧能创南宗。南宗不久超过了北宗,慧能被认为六祖。

◎《坛经》自序中说,有一天,弘忍自知快要死了,把弟子们召集在一起,说现在要指定一个继承人,其条件是写出一首最好的“偈”,把禅宗的教义概括起来。当下神秀作偈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一义不可说。文益禅师《语录》云:“问:'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

◎禅师教弟子的原则只是通过个人接触,可是有些人没有个人接触的机会,为他们着想,就把禅师的话记录下来,叫做“语录”。在这些语录里,我们看到弟子问到佛法的根本道理时,往往遭到禅师一顿打,或者得到的回答完全是些不相干的话。

◎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是保持静默,但从这个观点看,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所以建立临济宗的义玄禅师说:“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授人祸。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

◎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是不修之修。据说马祖在成为怀让弟子之前,住在衡山,“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怀让“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马祖闻言大悟,于是拜怀让为师。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做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效果,但是不能长久。

◎不造新业,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无心。因此,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无心做事,这正是道家所说的“无为”和“无心”。一个人的行为不引起任何结果,那么在他以前积累的业消除净尽以后,他就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

◎以无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义玄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有些人刻意成佛,却往往不能顺着这个自然过程,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自信。所以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禅师们所说的不修之修。

◎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无需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无心;正像为了忘记,先需要记住必须忘记。可是后来时候一到,就必须抛弃努力,达到无需努力,抛弃有心,达到无心。正想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所以,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种知。这样的知不同于原先的无明,不修之修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因为原来的无明和自然都是自然的产物,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创造。

◎一个人若到了顿悟的边缘,这就是禅师最能帮助他的时刻。禅师们惯于施展他们所谓“棒喝”的方法,帮助发生顿悟的“一跃”。禅宗文献记载许多这样的事情,某位禅师要他的弟子考虑某个问题,然后突然用棒子敲他几下,或向他大喝一声。如果棒喝的机会恰好,结果就是弟子发生顿悟。这些事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施展这样的物理和生理动作,震动了弟子,使他发生了准备已久的心理觉悟。禅师们用“如桶底子脱”的比喻形容顿悟桶,桶底子脱了,这桶中所有之物都顿时脱出。同样,一个人顿悟了,就觉得以前所有的各种问题也顿时解决。其解决并不是具体地解决,而是在悟中了解此等问题本来都不是问题,所以悟后所得之道为“不疑之道”。

◎顿悟之所得,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舒州禅师清远说:“如今明得了,向前明不得的,在什么处?所以道,向前迷的,便是即今悟的;即今悟的,便是向前迷的。”禅宗有一句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所以在禅宗看来,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做的事,也就是平常人做的事。他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禅宗们把这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象征着悟的成就的顶点。更进一步,意为既悟之后,圣人还有别的事要做,可是他所要做的仍然不过是平常的事。

◎人不一样了,因为他所做的事虽然也是其他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他对任何事皆无滞着。禅宗的人常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著衣,未曾挂着一缕丝。”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还有另外一句常说的话:“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是周敦颐,号濂溪先生。《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客观地反应面前的任何对象。镜的明好比心的“明”,镜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心无欲,则对于外来刺激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上都是直的。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视同仁”,也就是“溥”。这就是周敦颐提出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宗的方法一样:自然而生,自然而行。

◎他做每个人应该做的事,但是由于他的觉解,他做的事获得了新的意义。

第二十四章 新儒学:两个学派的开端

◎新儒学分成两个主要的学派,哥哥程颢开创的学派由陆九渊继承,王守仁完成,称为“陆王学派”或“心学”;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完成,成为“程朱学派”或“理学”。

◎程颢号明道先生,程颐号伊川先生。他们的父亲是周敦颐的朋友、张载的表兄弟,所以他们年少时受过周敦颐的教诲,后来又常与张载进行讨论。还有,他们住的离邵雍不远,时常会见他。这五位哲学家的亲密接触,确实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佳话。

◎在新儒家看来,颜回不迁怒是由于没有把他的情感与自我联系起来。一件事物的作用可能在他心中引起某种情感,正如一件东西可能照在镜子里,但是他的自我并没有与情感联系起来。因而也就无怒可迁。他只对于在他心中引起情感的事物做出反应,但是他的自我并没有为它所累。颜回被人认为是一个快乐的人,对于这一点,新儒家推崇备至。

第二十五章 新儒学:理学

◎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渊博的知识使其成为著名学者,他精深的思想使其成为第一流哲学家,而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绝不是偶然的。

◎每类事物都有理,理是这这类事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事物。理为此物之极,就是说,理是其终极的标准。“极”字本义是屋梁,在屋子正中最高处,新儒家用“极”字表示事物最高的理想的原型。至于宇宙的全体,一定也有一个终极的标准,它是最高的,包括一切的。它包括万物之理的总和,又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因此它叫做“太极”,如朱熹所说:“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他又说:“无极只是极致,更无去处了,至高至妙,至深至神,是没去处。濂溪恐人道太极有形,故曰无极而太极。是无之中有一个至极之理。”太极在朱熹系统中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系统中“善”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系统中的“上帝”。

第二十六章 新儒学:心学

◎陆九渊有一天“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尝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朱熹赞同程颐说的“性即理”,陆九渊的回答却是“心即理”。

◎《传习录》有这样一段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守仁宇宙的概念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世界。根据朱熹的系统,一切理都是永恒的在那里,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根据王守仁的系统,则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如此,则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王守仁的门徒说,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有做圣人的潜能,他需要做的是将他的良知付诸实践,这就是“致良知”。有一个故事说,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衣,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实不著相。佛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著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每个哲学系统都可能被人误解和滥用,新儒家的两派也是这样。按照朱熹的说法,为了了解永恒的理,原则上必须从格物开始。但是这个原则朱熹自己就没有严格执行。王守仁的哲学也被人误解和滥用。“良知本身能够告诉我们一切,包括怎么做。”这当然是荒谬的,陆王学派的人也确实吃尽了这种谬论的苦头。

◎新儒学是儒家、佛家、道家、道教的综合。从中国哲学史的观点看来,这样的综合代表着发展,因此是好事,不是坏事。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他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清晰的思想不是哲学的目的,但是它是每个哲学家需要的不可缺少的训练。它确实是中国哲学家所需要的。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学哲学的学生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