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年不休。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张飞、关羽等等一干牛人纷纷落幕后,由司马家统一成晋,也就是三国归晋。不过,消停的日子没多久,晋室内部发生内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侵中原,史称“五胡乱华”,刚出生没多久的晋也就结束了。中原汉人开始了大规模南迁,史称“衣冠南渡”,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前面那个晋也就被称为西晋。 在大一统的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迎来第一次大分裂——魏晋南北朝。 ![]() 从东汉起,边疆各少数民族就开始不断地向内陆迁徙,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这些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许多国家,就是常说的“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拓拔部统一了北方,建立北魏,结束了北部中国长期混战的局面,中国北方开始进入“北朝”时期。 拓跋部原来是鲜卑最落后的部落,首领拓跋猗卢早年间,曾帮助西晋击退匈奴,西晋提升其为为代王,后来建立了国家叫代国。公元376年,国王拓跋什翼犍被前秦苻坚所杀,代国灭亡。386年,淝水之战苻坚败北,拓跋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纠集旧部恢复代国,后又改成魏,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北魏。他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柔然、后燕等,势力日益强大。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 ![]() 北魏到了拓跋珪的孙子太武帝拓跋焘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统一了北方。北魏疆域东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给今天留下了什么呢?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农业著作《齐民要术》诞生于北魏;地理学著作《水经注》,远远超出了水和地理的范围,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尽在其中;耳熟能详的《木兰辞》传唱至今。还有,我们今天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 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家工程,位于大同城西的武州山南麓,石窟倚山开凿,是我国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巅峰之作。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之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以及北朝时期大量佛教石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在北方崛起的强大民族,这个来自于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民族在东起辽东、西至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其中,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开创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先例。从东汉末到隋唐,鲜卑人扬鞭催马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大兴安岭深处有个嘎仙洞,拓跋鲜卑人的祖先就居住在这里。鲜卑拓跋部就是从这个神秘幽暗的洞室出发,从大兴安岭穿过,进入呼伦贝尔大草原填补匈奴人的真空,然后通过阴山孔道进入大同,继续南下,最终突入中原,横扫北方,建立起强大的北魏王朝。 ![]() 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共19行201字,字体介于隶楷之间,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南40公里,是一个叫做和林格尔的县。和林格尔是蒙语20间房子的意思,清朝初期,这里设的驿站有20户人家。今天,这里是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一个重要基地,蒙牛工业园就在这里。 蒙牛工业园对面,就是盛乐博物馆。盛乐,曾经是北魏前身设立的第一个都城,是拓跋鲜卑步入中国历史舞台的起点,号称“草原第一都”。 ![]()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率部迁徙至盛乐,并在盛乐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由此,拓跋鲜卑开始了“盛乐时代”,至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6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为止,以盛乐为中心的拓跋政权前后绵延一百四十余年。 拓跋猗卢在位时期,拓跋鲜卑完成了从部落联盟体向中原王朝之边疆属国政权的过渡,建立了拓跋氏第一个政权——代国。猗卢在位时期分置南北二都,“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 此后即位的拓拔什翼犍一直以盛乐为都,直到建国三十九年(376年)代国为前秦灭亡为止。 十年后,拓拔什翼犍之孙拓跋珪趁前秦瓦解之机复国,最开始这个国家还是叫代国,后来,拓跋珪考虑到当年的曹魏政权在北方更得人心,所以就把国号改成了魏,以此来宣示自己是魏国继承人身份。公元386年四月,随着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北魏正式开国了。公元396年七月,北魏正式迁都平城,此后,经过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任国君的努力,北魏完成了从塞外草原游牧政权到中原王朝、从边疆属国政权到皇权国家的华丽转身。 北魏第三位皇帝拓跋焘是整个北魏历史上最会打仗的一个皇帝,到了公元439年的时候,北魏彻底统一了北方。 拓跋焘去世二十年之后,北魏又出现了一位重量级皇帝,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五岁即位,此时北魏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他奶奶冯太后手里。 冯太后是北燕政权建立者冯跋的孙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太后是汉人,在她掌权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除了维护国家稳定、继续休养生息之外,施行了大量的改革,在多个方面推动了胡汉融合。以此为基础,孝文帝亲政后,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汉化改革”。孝文帝前期的改革,实际上冯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 大同北郊有一座山,名曰梁山,这可不是水泊梁山,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这里叫做方山。离这儿不远,就是当年刘邦被匈奴人包围的白登山。 《魏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冯太后与孙子孝文帝一起游览方山,认为这里景色不错,就告诉群臣说,自己不想遵循旧历“远祔山陵”,而是想模仿舜帝的两位妃子独自在方山埋骨。“远祔山陵”就是埋葬在北魏皇帝皇后的陵区金陵,这个金陵在哪里尚未有定论,但总之与平城还有一段距离。 于是孝文帝便在方山为祖母冯太后修建了永固陵,为了表示愿意陪伴祖母,在距离永固陵北边一公里的地方,孝文帝也为自己修建了陵墓万年堂,孝文帝后来迁都洛阳,为了表示汉化改革的决心规定所有鲜卑贵族都要葬在死去的地方,于是孝文帝葬在洛阳邙山,万年堂就成了虚陵。 ![]()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全面继承并发展了冯太后的改革路线,比冯太后更加彻底地进行了汉化改革。第一,孝文帝破除重重阻力,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洛阳原是汉人的古都,这样更有利于鲜卑汉化。第二,孝文帝下令所有鲜卑人改变民族习惯,改胡服为汉服,改鲜卑语为汉语,改鲜卑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第三,朝廷的制度参照两汉魏晋制度进行改革,并重用汉族大臣。使得鲜卑民族与汉族得到极大的融合,史称“孝文帝中兴”。 经过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彻底汉化成了一个中原政权。 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孝文帝死后,北魏再也没有出现雄主。 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北魏先后换了三位皇帝,此时的北魏进入了暮年。因为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央政府为了平定农民起义,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实权,如此一来,地方将领势力越来越大,中央政权逐渐衰落。到了公元523年,当年北魏设置在北方的六座军镇,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军镇士兵起义,起义直接动摇了北魏的统治基础。 在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当中,地方权臣趁势崛起,开始把持大权。公元534年,北魏寿终正寝,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
|
来自: 激扬文字 >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