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学忠|辰光遗韵:盖州书院风云录

 掌阅盖州播天下 2025-03-16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天南地北盖州人信号→ gaizhou-0417

    辰光遗韵:盖州书院风云录

文/于学忠

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角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盖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在清咸丰元年的晨曦中,迎来了一场文化的觉醒。借古诗词之韵,带您走进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

  一、书香初绽,辰州梦起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时,盖州城内却涌动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知县姚承恩,一位心怀壮志、眼含秋水的文人官员,携手本地士绅马绍伯、丁文浚、范显耀,共同谱写了一曲兴学育人的壮丽诗篇。他们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遂倡捐集资,于古城一隅,奠基辰州书院,以期点亮寒门子弟心中的烛火,照亮他们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
  彼时,盖州山川秀美,人文荟萃,辰州书院的建立,恰如一首《春日》所言:“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书院的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仿佛能听见书声琅琅,穿越时空,回响至今。

  二、科举废止,新学曙光
  时光荏苒,转眼已至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科举制度,这一维系千年的选才之道,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辰州书院,这所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希望的学府,也迎来了它的转型时刻。遵照朝廷旨意,书院被改设为简易师范,后又演变为县中学,开启了现代教育的崭新篇章。
  这一变革,恰似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科举虽逝,但求知的火种从未熄灭,反而在新的教育体制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辰州书院,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渴望知识的灵魂。

  三、辰光遗韵,文化长青
  岁月悠悠,辰州书院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它留下的精神遗产,却如同李白《静夜思》中的月光,温柔而恒久地照耀着盖州大地。那些曾在书院里苦读的学子,有的成为了一方名士,有的则默默耕耘在教育的田野上,传承着尊师重教的传统,让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今日之盖州,虽已不见当年书院的身影,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尊重,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每当夕阳西下,漫步于古城街头,仿佛还能听到那遥远的读书声,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韵味。
  《辰光遗韵:盖州书院风云录》,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深刻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让我们不忘初心,铭记那些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前辈,继续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篇章。

图片
图片
      于学忠,男,汉族,辽宁盖州人。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版权协会员、盖州市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现供职于盖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图片
  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入作。音乐代表作品《我们都是MACAO人》《爱的力量》《天使之光》《嵊州好风光》《望儿山上爱之眼》《盖州古城醉千年》《天辽地宁歌如潮》等。
图片
  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岁月深处是芳华》、散文集《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盖州往事》,番茄小说网签约作品小说作品集《盖州传》等。编撰《千年遗韵安心归处是辰州》《古郡流芳盖州民间故事集》《古邑撷英天南海北盖州人》《盖州诗歌地图》《盖丽盖州地名寻梦》等。部分作品,被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营口市政协文史馆永久收藏。

图片

图片

北海风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