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林黛玉的死,到底藏着多少未解之谜

 木槿读书 2025-03-16 发布于河北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死因,历来就有很多种说法。高鹗在续书中给出了“焚稿断痴情”的说法,在薛宝钗和贾宝玉大婚之际,林黛玉含恨而逝。而刘心武根据林黛玉“潇湘妃子”“中秋联诗”等情节,给出了林黛玉是“蹈湖自尽”。也有人分析说林黛玉是“上吊而亡”,其理由便是她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暗示林黛玉的死。

多种说法,各有漏洞,但是也为我们提供了价值,那就是激发我们对原著的重新挖掘,因为后四十回的遗失,让林黛玉的死有很多种不确定性,也让红楼梦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迷宫,无论哪种理解都是对曹雪芹美学悲剧的不同解读。

那么按照曹雪芹先生的本意,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若细究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泪尽而亡,才是绛珠仙子的终极归宿。 

一、还泪神话的必然结局:泪尽而亡的宿命逻辑 

曹雪芹为黛玉设计的死亡,早在开篇便埋下伏笔。作为灵河岸边的绛珠仙草,她下凡的唯一目的便是以一生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脂砚斋评语中多次提及泪枯”“泪尽夭亡,暗示黛玉的死亡与眼泪的干涸直接相关。 

在脂砚斋批注的版本中可以找到线索,在第二十二回脂批直言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第五回判词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皆指向泪尽而亡的结局。  

然后就是时间上的线索,前八十回多次描写黛玉春末发病、秋日加重,暗示其生命轨迹与季节流转同步,最终在秋窗风雨夕的肃杀中泪尽。  

黛玉的眼泪既是还债的仪式,也是情感无法纾解的苦痛外化。当眼泪流尽,她的生命便完成了从仙草到凡人的闭环。 

二、大厦将倾下的命运碾压:贾府衰败的蝴蝶效应 

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绝非孤立的情感悲剧,而是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缩影。一些红学学者综合脂批与文本线索,还原了原稿的脉络:贾母本已为宝黛定亲,但突遭变故(或抄家前兆),宝玉被迫离家避祸。黛玉在漫长等待中忧思成疾,最终泪尽而逝。 

贾母的立场反转:续书中掉包计的策划者贾母,在原作中实为宝黛爱情的守护者。第二十五回王熙凤调侃吃茶作媳妇、第五十七回贾母承诺姓林的都打出去,皆暗示贾府长辈对木石前盟的认可。 

财富的隐形推手:林如海留下的巨额遗产(贾琏曾暗示三二百万的财),让黛玉成为贾府经济的重要支撑。她的死亡,也标志着贾府失去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后四十回将黛玉之死归因于王熙凤的掉包计,实则是将悲剧窄化为宅斗戏码。对比曹雪芹的原意,差异显著 

黛玉葬花时明确反对在水里,认为流水会玷污花瓣。这种精神洁癖与主动投湖的行为逻辑相悖。且黛玉后期已病入膏肓,是否有体力完成精心设计的沉湖仪式值得怀疑同时上吊身亡也不可靠,黛玉作为绛珠仙草转世,生命轨迹被还泪主线锁定。

前八十回多次暗示其泪尽夭亡,如脂批泪枯夭亡已化乌有,以及黛玉自述眼泪比旧年少了。这种设定更倾向于自然病逝,而非主动赴死。

同时林黛玉的死亡必然符合其世外仙姝的气质。投湖或上吊,但找不到尸体的设定与贾府衰败后白骨如山的写实基调冲突。贾府从鲜花着锦树倒猢狲散,黛玉的泪尽而亡恰似一曲提前奏响的挽歌。 泪尽而亡的黛玉,跳出了才子佳人的俗套叙事,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复杂的悲剧符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