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人这一生,总会在某个瞬间,因为外界的喧嚣,而变得浮躁不安。 可一旦静下来,就会发现:心若躁,浮生皆乱;心若静,举世皆安。 静,是治愈一切的良药,也是一个人最顶级的养生。 #01 静心养身 《黄帝内经》讲:'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内观自己,觉察到身体的状态。 一个人若是内心不安,情绪浮躁,身体也会随之消耗。 所以,养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静心。 静心,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让心回归到一种平和的状态。 就像一杯浑浊的水,只有静置一段时间,才能变得清澈。 古人常说:'静以修身。' 人只有静下来,摒弃了外界的纷纷扰扰,才能专注于眼前,修好自己的心。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幼时家境贫寒,常去山上的寺庙里读书。 每次吃饭,他都会煮一锅粥,等到粥凉了,再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充饥。 寺里的僧人看不过去,想要给他一些斋饭,却被他婉言谢绝。 他说:'如果我吃了这些好吃的,恐怕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就这样,范仲淹在寺庙里苦读三年,心无旁骛,专心学习。 最终,他不仅考中了进士,还成为了流芳千古的大文豪。 后来,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人生在世,守住一颗静心,方能不困于事,不困于情,身体康健,安然自在。 #02 少虑养神 老子强调:'少则得,多则惑。' 人生在世,烦恼和忧虑总是不可避免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的执念。 想的太多,要的太多,就会让自己陷入陷入痛苦的深渊。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过度的欲望,只会让人迷失自己。 晚清名臣曾国藩,年轻时常常心浮气躁,无法静心。 为了改掉这个毛病,他每天都会静坐片刻,来审视自己的内心。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会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做决定。 久而久之,他整个人都变得平和沉稳,做事也更加专注高效。 正因如此,他才能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一代名臣。 正所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 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放下那些无谓的烦恼。让自己的心,回归到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让精神得到真正的滋养。 #03 少欲养性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的欲望,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永远都填不满。 有了房子,还想要更大的房子;有了车子,还想要更好的车子。 欲望越多,心就越累。 《清静经》中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一个人若是内心清净,没有太多的欲望,天地间的力量,都会聚集到你的生命中来。 明朝首辅刘健,年少时家境贫寒,但他却从不抱怨,反而一心向学。 后来,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依然保持清心寡欲,从不贪图享乐。 即便身居高位,他也始终清廉自守,不贪不占。 正因如此,他才能历经四朝不倒,成为一代贤相。 少欲,不是没有追求,而是要学会知足。 知足,才能常乐;常乐,才能养性。 人的本性,原本是纯净而美好的。只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才会迷失了自己。 只有静下来,减少欲望,才能涵养品性,修得一颗知足的心,活得通透洒脱。 #04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静,是人生的根本,也是生命的归宿。 人这一生,唯有静下来,才能生出智慧,有所创造。 静心养身,少虑养神,少欲养性。 当你真正静下来时,就会发现: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内心丰盈,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