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威炘《 弄翰余沈》之十一

 吕剑藏书 2025-03-17 发布于山东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刘威炘的《 弄翰余沈》的第十一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80】

康氏言欧体盛行无魏法,隋人变古有唐风,语固甚当,然唐人岂尽欧体乎?盖康氏于唐殊疏,以瘦硬概褚,以颜与柳等观,其眼中直以欧、柳概唐人,毋惑其言之过,当矣。

【今译80】

康有为说“欧阳询的字体盛行,就没有了魏碑的笔法;隋代人改变古法,却有了唐代书法的风格”,这话确实有道理。但唐朝人的书法难道都是欧阳询的风格吗?其实康有为对唐代书法了解得很不深入,他用瘦硬来一概而论褚遂良的书法,把颜真卿和柳公权同等看待,在他眼里,简直就是用欧阳询、柳公权来代表所有唐代书法家,难怪他的言论会过于偏激。

【原文81】

康氏又谓魏碑,虽穷乡儿女,亦拙厚有异态,结构亦密。夫密已非唯一之标准,若拙即为美,则小儿初执笔所画将与古刻同价矣!吾论书,务守普通之标准,不敢徇好古尚奇之偏见。于笔,固不喜枯瘦,而亦不取涨滯;于势,固不喜呆板,而亦不取散漫。盖变化而统一,乃一切艺术之原则。书比于人骨肉,固以匀称为美也。

【今译81】

康有为还说魏碑,哪怕是穷乡僻壤的女子书写的,也拙朴厚实,有独特的形态,结构也紧密。但紧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拙朴就被认为是美,那小孩子刚开始拿笔写的东西岂不是能和古代碑刻价值相同了!我谈论书法,力求遵循普遍的标准,不敢顺从那种喜好古代、崇尚奇特的偏见。对于用笔,我既不喜欢枯瘦,也不喜欢臃肿凝滞;对于笔势,既不喜欢呆板,也不喜欢散漫。因为变化中又保持统一,这是所有艺术的原则。书法就好比人的骨肉,当然是以匀称作为美的标准。

【原文82】

康氏谓、唐前密,唐后疏;唐前茂,唐后凋;唐前舒,唐后迫;唐前厚,唐后薄;唐前和,唐后争;唐前涩,唐后滑;唐前曲,唐后直;唐前纵,唐后敛。按:密、茂、舒、厚、涩、纵则诚然矣,和、曲则未必然。

【今译82】

康有为说:“唐代以前书法结构紧密,唐代以后疏松;唐代以前茂密,唐代以后凋零;唐代以前舒展,唐代以后局促;唐代以前厚重,唐代以后单薄;唐代以前平和,唐代以后有冲突感;唐代以前笔画涩滞,唐代以后流畅;唐代以前笔画曲折,唐代以后笔画平直;唐代以前笔势放纵,唐代以后笔势收敛。”其实,紧密、茂密、舒展、厚重、涩滞、放纵这些特点,大体上是对的,但平和、曲折就不一定了。

【原文83】

大体言之,毋宁言唐后和、曲耳。且此皆止就六朝之佳者言耳。若以六朝之不佳者与唐之佳者较之,则吾将为反说曰:六朝粗,唐人细;六朝五,唐人美,六朝犷,唐人纯。

【今译83】

总体来说,倒不如说唐代以后更平和、笔画更曲折。而且这些也只是针对六朝优秀的书法作品而言。要是拿六朝不好的作品和唐代好的作品相比,那我反而要说:“六朝的书法粗糙,唐代的精细;六朝的质朴,唐代的优美;六朝的粗犷,唐代的纯粹。”

【原文84】

杨惺吾曰:南北朝碑碣,大抵神情萧散,至隋乃渐整齐。有唐之初,风格遒上,楷法之极轨。此语虽疏略,尚较康氏为平也。康氏于唐碑亦非全不称许,顾谓其佳碑,已磨翻坏尽,旧拓价贵,此亦当时之言耳。唐碑佳本今已多影印行世,买之易耳。六朝碑价,今已渐贵,买六朝碑与买唐碑影本价,未相悬也。

【今译84】

杨守敬(杨惺吾)说:“南北朝的碑碣,大多神情潇洒自然,到了隋朝,字体才渐渐变得整齐。唐朝初期,书法风格刚劲有力,达到了楷书的最高境界。”这话虽然简略,但相比康有为的观点,还是较为平和客观的。康有为对于唐碑也并非完全不认可,只是他说那些好的唐碑,大多已经磨损、翻刻得不成样子,旧的拓本价格昂贵,这也只是他当时的说法罢了。如今,唐碑的好版本大多已经影印发行,购买起来很容易。六朝碑刻的价格,现在也逐渐昂贵起来,购买六朝碑刻与购买唐碑影本的价格,相差并不悬殊。

【原文85】

康氏又谓千年以来法唐碑者未见名家。实则无名家者,自因赵董盛行,无人真学唐碑耳,岂唐碑果不足学也!且即康氏所推之伊墨卿、吴荷屋,非法唐碑者乎?康氏谓能择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此语不及廿年,而学造像记者,已丑怪百出矣。

【今译85】

康有为还说,一千多年来学习唐碑的人里没有出现过名家。实际上没有出现名家,是因为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盛行,没有人真正去学习唐碑,哪里是唐碑真的不值得学习呢!况且,就拿康有为所推崇的伊秉绶(伊墨卿)、吴荣光(吴荷屋)来说,他们不就是学习唐碑的吗?康有为说如果能挑选造像记来学习,自然就能写好书法,这话没过二十年,那些学习造像记的人,写出的字已经丑怪百出了。

【原文86】

南北经学,至隋、唐而混合,书法亦然。混合之中,自有其偏重。欲论虞、欧、褚三家之殊,当明南北书势之大判。盖南方二王一派,其笔圆裹而直,势狭敛而长,乃出于篆。北魏书笔方铺而曲,势横宕而广,乃出于分。北齐承之,或变趋瘦削。隋沿其风,又与南法相合,遂成短笔狭势。

【今译86】

南北的经学,到了隋唐时期相互融合,书法也是如此。在融合的过程中,自然也有侧重点的不同。想要探讨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三家书法的差异,就应当先明白南北书法风格的大致区别。南方以王羲之、王献之这一派为主,他们的用笔圆润内敛且笔画挺直,字势狭窄收敛且字形修长,这种风格源于篆书。北魏的书法用笔方阔铺展且笔画曲折,字势横向开张且字形宽博,是从隶书发展而来。北齐继承了这种风格,有的变得更加瘦削。隋朝延续了这一风气,又与南方的书法风格相互融合,于是形成了笔画短小、字势狭窄的特点。

【原文87】

以《馆坛碑》与隋丁道护《启法寺碑》及诸舍利塔铭合观之可见。盖自王褒入北,而北书已兼用南法矣。虞本师智永,乃二王嫡傅,固与北法无关。其书圆直狭长,特异于欧、褚,固甚易见。欧之短狭,固齐、隋之通风,其小字正《馆坛碑》之类。特加方劲者,则得之北齐者也。

【今译87】

把《龙藏寺碑》与隋朝丁道护的《启法寺碑》以及各种舍利塔铭放在一起对比观看,就能看出这种特点。自从王褒进入北方,北方书法就已经开始兼用南方的笔法了。虞世南原本师从智永,是二王书法的嫡传弟子,所以他的书法与北方的笔法毫无关系。他的书法圆润挺直、字形狭长,与欧阳询、褚遂良的书法明显不同,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欧阳询书法的短小狭窄,与北齐、隋朝的风格相通,他的小字就和《龙藏寺碑》是一类。只不过欧阳询的书法更加方劲,这是受到北齐书法的影响。

刘威炘的《 弄翰余沈》第十一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