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始设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又通称为黄埔军校。它以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制度,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以及校内存在着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两种思想和势力的激烈斗争而扬名中外,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创立起来的。 1924年6月16日,来自全国的教官和学生,包括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在黄埔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致开学词。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 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军校迅速发展成为体制健全、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武装革命组织,还在省内外设潮州、南宁、长沙和武汉等分校。在黄埔本校学习的学生,1924年开学时为500余人;到1927年3月,已发展到2万余人。其中在第一期至第四期毕业的学生,达4981人。他们来自全国26省,并有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的革命青年前来学习。不少师生成了国民政府所属各部门中的核心和骨干。因此军校曾被誉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黄埔军校便在蒋介石集团的操纵下转向反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因惧怕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而发动的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之后,在黄埔军校,蒋介石相继发出《饬黄埔学生不可妄有发言和越轨行动令》、《黄埔学生停止开会令》等文告,并密令广州反动当局举行“四·一五”反共大屠杀,军校当局也于4月18日在本校和各个学生驻地逮捕共产党人和革命师生共400多人,称为“黄埔四·一八”事件。熊雄、萧楚女等著名共产党人都在这个事件中被捕牺牲。从此,黄埔军校便开始变质,成立所谓“清党检举审查委员会”。仅政治部里所属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分子先后被杀害、监禁或被迫离校者便达100多人,有关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科目一律禁止,恽代英、萧楚女在军校的著作和讲义被全部查封,军校出版的革命刊物被停刊或改版,另行出版《黄埔军人》、《黄埔武力》等刊物进行反共宣传。自第五期起,除炮科、工科和政治科的学生先期随军北伐,在反蒋斗争中毕业于武汉外,其他各科学生则被调往南京举行毕业仪式,宣誓反共。至此,革命的黄埔军校日益成为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用以培养反共反人民骨干的学校。 我军第一次大授衔时黄埔出身的高级将领 叶剑英:教授部副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 聂荣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央军委副主席 陈毅: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央军委副主席 徐向前:黄埔第1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林彪:黄埔第4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上将(8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