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消防:你如何看待我国出口的电器产品与内销的产品在防火性能的不同?

 36safety 2025-03-17 发布于上海

这个问题涉及家电产品的防火安全标准、国际标准的本土化实施,以及企业在不同市场执行不同质量标准的问题。我的看法如下:

现行标准是否足够?

家电标委会认为IEC标准已包含防火性能要求,但现实中国内家电产品的火灾事故率明显高于出口产品,说明IEC标准在国内的执行或适应性可能存在问题。一方面,IEC标准作为国际通用标准,往往提供的是基础性要求,各国通常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更严格的补充要求。另一方面,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等效”或“修改”采用,是否真正落实到防火性能上,需要深入分析。

出口与内销产品质量差异的问题

很多企业在出口产品遭遇退货后进行改进,而对内销产品不做同样的改进,这暴露了标准的不均衡执行问题

如果企业仅仅满足国内最低标准,而出口产品遵循更高要求,这意味着国内消费者购买的产品防火安全性低于国外消费者购买的同类产品。这不仅影响消费者权益,也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国外企业进口产品的“降标”问题

一些国外企业将符合本国高防火要求的产品出口到国内时,降低了防火标准,这反映了我国标准体系的不足

企业会按照目标市场的最低标准调整产品配置,而如果我国标准未能对关键防火性能提出足够要求,就可能导致进口产品质量缩水,甚至带来安全风险。

应对措施建议

加强标准适配性: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在IEC标准基础上增加适应本国市场的防火要求,提高家电产品的整体防火性能

加强监管与认证:可以考虑针对高火灾风险的家电(如空调、电热水器、电磁炉等)设立更严格的防火认证要求,确保产品符合更高的安全标准。

信息透明化:要求企业公开其出口和内销产品的安全性能差异,让消费者有知情权,推动市场自发选择更安全的产品。

提升社会关注度:通过火灾案例的收集与分析,提高对标准和产品质量问题的认识,促使相关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关注并改进问题。

综合来看,标准制定者、监管机构和企业都应共同推动家电防火标准的改进,以减少火灾事故、保障消费者权益。

从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发布的家电召回信息来看,确实可以观察到某些电器在美国市场因防火性能问题而被召回,而这些问题可能在其他市场(如中国)没有同样的关注度。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XXX洗衣机起火风险

XXX在美国召回了一批因过热、冒烟甚至起火风险的洗衣机。该公司提供了远程软件更新或免费维修来解决问题。

XXX洗碗机过热风险

由于加热元件可能导致过热,该品牌洗碗机被召回。解决方案是安装额外的热保护装置。

XXX冰箱起火隐患

海尔的一些冰箱因存在冒烟和起火的风险而在美国被召回。该公司提供了免费上门维修或部分退款。

XXX除湿机严重起火风险

这批除湿机在全球范围内已导致4人死亡,并因此被CPSC要求召回。

这些案例说明,即使企业符合IEC标准,进入美国市场仍然可能因防火性能不足被召回。而根据你的调研,国内家电标准相对宽松,这可能导致国内市场上的产品起火风险高于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此外,许多品牌在出口产品被召回或退货后进行了防火改进,但同样的改进并未应用于内销产品。

可能的原因:

IEC标准在不同国家的实施程度不同,各国可能会制定更严格的防火要求。

美国CPSC的监管较为严格,召回机制较完善,而国内可能缺乏类似的强制召回体系。

企业在符合最低标准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不会主动提升内销产品的防火性能。

解决方案建议:

借鉴美国CPSC的监管体系,建立更严格的家电防火安全标准及召回机制。

鼓励企业对内销产品实施与出口产品同等的防火改进,提高产品整体安全性。

提高消费者对家电防火性能的关注度,让市场推动产品安全升级。

从CPSC的案例来看,这种差异化现象是存在的,国内确实需要在家电防火标准上进一步提升,以降低电器引发火灾的风险。

但提升家电产品的整体安全性可能会带来成本上升,但有多种方式可以平衡安全性与价格之间的矛盾:

1. 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扩大市场规模: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升,对高安全标准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摊薄研发和材料成本。

供应链优化:大规模采购更优质的防火材料(如更好的阻燃塑料、耐高温电线)可降低单件成本。

2. 政策激励与补贴

政府补贴: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升级家电安全标准,减少企业成本压力。

保险激励:对符合更高安全标准的家电产品,保险公司可提供更低的保费,降低长期损失。

3. 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优化成本

技术创新:企业可研发更具性价比的安全材料和设计,如采用新型阻燃材料、优化电路设计等,从而降低成本。

品牌溢价:消费者更愿意为高安全性的产品支付溢价,企业可以通过宣传安全性来提升品牌价值,以利润换取成本。

4. 分级标准体系

设立类似“基本安全版”和“高安全版”的产品分级标准,让消费者自主选择不同防火等级的产品,如:

标准版:满足国家最低防火要求,价格较低。

高安全版:达到国际领先防火标准,价格略高。

5. 法规引导+市场竞争

逐步提高最低安全标准:给企业留出调整时间,而非一次性提高标准,避免因突增成本导致价格大幅上升。

鼓励企业自愿提升标准:市场竞争将促使品牌间比拼安全性,消费者会逐步倾向购买更安全的产品。

6. 提升消费者认知

通过科普宣传,让消费者理解更高安全标准的价值,使他们愿意为安全性买单,从而促进企业自发优化产品质量。

总结:

提升安全标准不一定会显著增加终端价格,如果通过规模化生产、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分级标准、市场竞争等手段,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控制价格上涨幅度,最终实现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多赢。

投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