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战役:由徐向前元帅指挥,时间是1948年6月11日至7月21日。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场大规模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的典范之作。 ![]() 晋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军区部队在山西中部对国民党阎锡山集团发动的大规模运动歼灭战。此役以“分割包围、速决速歼”为核心战术,历时40天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彻底孤立太原,成为解放华北的关键一战。徐向前以6万兵力击溃阎军主力,被毛泽东赞为“军事艺术的杰作”。 ![]() 一、战役背景:华北战局的转折点 1. 山西的战略地位 阎锡山统治山西近40年,依托太原为中心构建防御体系,晋中平原(汾河河谷)是太原的“粮仓”与屏障,控制晋中即可切断太原与外界的陆路联系。 1948年春,华北军区已控制石家庄、运城等地,但阎锡山仍拥兵13万(含“亲训师”“暂编总队”等精锐),企图“固守晋中,伺机反扑”。 ![]() 2. 双方战略意图 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徐向前、周士第指挥)6万人,采取“调虎离山、围城打援”策略,诱阎军主力出太原,在野战中歼灭。 国民党军:阎锡山制定“固守要点、机动歼敌”计划,派赵承绶率“南进兵团”5万余人南下护粮,试图以“运动防御”消耗解放军。 ![]() 二、战役过程:徐向前的“虎口拔牙” 1. 调敌出巢(1948.6.11—6.18) 战术欺骗: 徐向前以小部队佯攻汾阳、孝义,制造“夺取吕梁山”假象,诱阎锡山命赵承绶兵团南下“驱赶”解放军。 阎军主力离开太原坚固工事,进入晋中平原,为野战歼敌创造战机。 ![]() 2. 分割包围(1948.6.19—7.7) 6月19日:华北第8纵队突袭祁县,切断阎军北退太原之路;第13纵队穿插至太谷,阻敌东逃。 6月21日:赵承绶兵团被合围于大常镇、小常村一带,阎锡山急令第34军、第43军救援,均被击退。 7月3日:解放军集中炮火轰击阎军核心阵地,赵承绶指挥部被摧毁,部队陷入混乱。 ![]() 3. 总攻歼敌(1948.7.8—7.21) 7月8日:徐向前发起总攻,全歼赵承绶兵团,俘虏赵承绶、日军顾问今村方策(原侵华日军军官)。 7月12日:乘胜解放平遥、介休等城,阎军残部逃回太原。 7月21日:战役结束,晋中14县全境解放,太原成为孤城。 ![]() 三、战术精髓:弱势兵力的“四两拨千斤” 1. “攻其必救”诱敌术: 佯攻汾阳、孝义,迫使阎军为保粮仓南下,脱离太原堡垒区。 2. “快、狠、猛”的野战围歼: 以日均30公里急行军完成穿插,3天内完成对10万敌军的合围(阎军惊叹“徐部如神兵天降”)。 3. 情报与心理战结合: 策反阎军内部人员(如第71师师长韩春生),瓦解敌指挥系统;广播喊话致3万阎军士兵战场投诚。 4. “以俘获补消耗”: ![]() 缴获山炮370门、机枪2000余挺,实现“战役中扩军”,部队从6万增至8万人。 四、影响与意义 1. 军事破局: 歼灭阎锡山主力10万余人(占其总兵力70%),太原仅剩残部5万余人困守孤城,为1949年解放太原扫清障碍。 徐向前以少胜多,创造“6万胜13万”战例,验证“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在华北平原的适用性。 ![]() 2. 经济与政治冲击: 晋中平原年产粮20亿斤,解放后切断了太原守军粮源,阎锡山哀叹“太原已成饿城”。 战役中俘虏日军顾问团(残留山西的侵华日军),揭露阎锡山勾结日本战犯的行径。 3. 战略启示: 毛泽东总结:“晋中一役,不仅改变华北形势,且对全国战局贡献极大。” 国民党内部震动,蒋介石批评阎锡山“刚愎自用”,阎系与中央军矛盾加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