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习试验】美国陆军“接触中转型”实验部队完成多项演习试验

 秦唐大道 2025-03-18 发布于北京

来源:防务快讯

作者:介冲


简介

近日,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第3旅在德国霍恩费尔斯的联合多国战备中心(JMRC)完成了第三次“接触中转型”实战化演习,此次演习中美国陆军测试了无人机系统、网络连接、电子战等领域的新系统和新能力,为美陆军部队加快装备采办和探索未来作战概念提供了支持。

近年来,美国陆军积极推进“接触中转型”(Transforming in Contact)的现代化改革计划。该计划由陆军参谋长兰迪·乔治上将提出,旨在通过实战化部署和部队轮换,快速测试并应用商用现货技术,以应对动态战场环境中的复杂威胁。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测试无人机(UAS)、反无人机系统(C-UAS)和电子战(EW)三大领域的创新成果,缩短装备采购周期,提升部队在对抗环境中的灵活性与生存能力。
图片

图1  演习中,美国陆军一辆配备R600自主系统的无人车为陆军士兵提供支援

作为该计划的首批试点单位,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第3旅近期在德国霍恩费尔斯的联合多国战备中心(JMRC)完成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触中转型”实战化训练。此次演习不仅首次在海外进行,还融入了北约盟友的联合行动,成为美军探索未来联合作战的重要试验场。

1 无人机蜂群:战场侦察与火力协同的革命


     

在德国严寒的山地环境中,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第3旅首次大规模部署了超过200架不同型号的无人机,创下美国陆军训练中心的历史纪录。这些无人机执行了短程侦察、中远程打击等一系列任务,显著改变了传统作战模式。 
据第3旅指挥官约书亚·格隆内克上校介绍,无人机蜂群成为此次演习的核心作战部队。通过持续空中监视,无人机部队能够快速定位敌方目标并呼叫火力打击,大幅缩短“传感器到射手”的响应时间。例如,第3旅新组建的“打击连”整合了无人机、巡飞弹和迫击炮,形成独立作战单元,无需依赖上级支援即可自主压制敌方阵型。
然而,严酷环境也暴露出无人机蜂群存在的技术短板,如低温导致无人机电池寿命锐减,在路易斯安那州可飞行20分钟的机型,在德国仅能维持4-5分钟。此外,山地地形限制了无线电视距传输,部分设备的侦察范围大幅缩水。对此,美国陆军正探索通过3D打印技术现场快速补充无人机,并将其视为“消耗品”,以降低战损压力。 

2 网络隐身:分散部署与电磁频谱管理


     

除无人机外,第3旅还测试了新型指挥控制架构“C2 Fix”,显著降低了部队的电磁信号特征。通过将指挥所拆分为主指挥节点、战术指挥节点和支援指挥所,并借助“星链”和“星盾”卫星通信系统,部队实现了高度分散部署。例如,战术指挥所使用搭载静音引擎的下一代战术车辆(NGTV),可在15分钟内完成通信设备架设与转移,避免被敌方电子侦察定位。然而,基层部队(连排级)的分散能力仍显不足。演习中,敌方通过侦察发现,部分连队因间距过近而被“一锅端”。对此,美国陆军强调需加强士兵对新装备的熟练度训练,打破传统密集部署的习惯。

3 电子欺骗:虚实结合的战术创新


     

通过借鉴乌克兰战场经验,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第3旅首次尝试将电磁诱饵与实体模型结合使用。例如,部队在夜间部署充气式M777榴弹炮模型,并辅以电磁信号模拟真实火炮阵地。敌方在侦察确认“目标”后发动火力打击,反而暴露自身位置,遭反击而迅速摧毁。这一成功案例验证了电子欺骗在现代战场中的有效性。 
美国陆军还计划重启冷战时期的电子战能力。尽管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第3旅未测试主动干扰设备,但该部队对电磁环境的感知技术已为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未来,便携式背包干扰器和车载高功率干扰系统或将成为重点装备。

4 国际合作与频谱挑战


     

美国陆军在此次演习中首次深度整合北约盟友,但也暴露出跨国协同的难题。各国对电磁频谱的分配规则不同,部分在美国可用的频段在欧洲被划为民用紧急通信,导致设备兼容性受阻。陆军通信官乔纳森·詹德龙上校表示,需通过早期协调方法解决频谱冲突,为未来危机中的快速协同铺平道路。

5 未来方向:从轻步兵到装甲部队的技术扩展


     

“接触中转型”1.0阶段聚焦轻步兵旅,而2.0阶段将扩展至装甲旅(如第3步兵师第1旅)和“斯崔克”部队(如驻欧第2骑兵团)。重点测试领域转向地面机器人、自主系统和平台集成能力。例如,装甲部队可能搭载更大型的巡飞弹发射器,并探索无人机与坦克、步战车的协同战术。此外,美国陆军计划通过联合战争评估和模拟推演,研究无人机与后勤、航空兵种的联动。例如,如何利用3D打印技术在前线快速生产备件,或通过无人机集群为运输车队提供实时护卫能力。
“接触中转型”计划不仅是技术测试,更是美军作战思维的转型。通过基层部队的实战反馈,陆军正重新设计编制架构、采购流程和训练体系。正如兰迪·乔治所言:“未来的胜利取决于谁能更快适应变化”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