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在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 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从本期开始,陆续分享她拍摄的北京颐和园照片。 颐和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前身为 “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烧破坏。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修复,十四年(1888)改名为 “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又遭英法联军破坏,二十八年开始修复,二十九年竣工。 ![]() 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借景周围山水环境,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既有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 ![]() ![]() ![]() ![]() ![]() 远望万寿山,佛香阁,智慧海。 ![]() 颐和园万寿山与昆明湖。 ![]() ![]() 颐和园万寿山与昆明湖。 ![]() 颐和园万寿山与昆明湖,从昆明湖东北望。 ![]() 颐和园万寿山与昆明湖,从昆明湖西北望。 颐和园万寿山与昆明湖。 颐和园中一处庭院,满树花开。 仁寿殿前的麒麟与假山。 ![]() 颐和园仁寿殿院落。 颐和园仁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清漪园时期叫 “勤政殿”。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 )重建,取《论语》中 “仁者寿” 之意,改名仁寿殿。殿宇坐西向东,面阔七间,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 ![]() ![]() 仁寿殿前的玉兰花,春意盎然。 ![]() 仁寿殿庭院,殿前有铜龙铜凤。 ![]() 颐和园中一处庭院,花木正盛,一派春光。 ![]() 乐寿堂,前有青铜鹿、鹤各一对。 乐寿堂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建成。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三年(1887 )重建,成为慈禧在颐和园内的寝宫。 乐寿堂前青铜花瓶。 ![]() 乐寿堂前青铜花瓶的细节,松鹤延年图案。 ![]() 乐寿堂庭院。 ![]() 仁寿殿前的香炉、奇石与花卉树木。 ![]() 乐寿堂铜鹿。 ![]() 乐寿堂铜鹿。 ![]() 颐和园一处游廊,从前面花窗看,应该是乐寿堂西面。 ![]() 排云殿前的铜凤凰。 ![]() 乐寿堂前的铜鹤。 ![]() 排云殿前青铜龙头。 ![]() 排云殿前青铜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