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 卢晓梅

 向度文化 2025-03-18 发布于山东

《向度》42期征稿启事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是当初在《向度》上做访谈时的题目。再回首,仍然会被这个句子的热烈与纯粹所打动,愿以此祝贺《向度》创刊十周年……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图/网络 文/卢晓梅


夏至。石榴树褪去残红,结出了小小的果实,阳光下远望过去,莹莹闪光,好像前一阵子小枣寄来的那四本纪念创刊十周年的《向度》。同《向度》主编小枣识于新浪博客时代,她笔名叫酸枣小孩,我大概觉得枣子酸酸的不好吃,总喜欢以小枣来昵称她。后来才知道,客居山东的小枣是河南延津人,而酸枣即为延津的古称。延津让我联想到刘震云,他也是延津人,还以延津为背景,写过一部超现实主义的长篇《一日三秋》,里面就有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繁衍出一幅幅中原人生百态,就算最后做成了桌椅板凳了,还能让人感受到绵绵不绝的沧桑和力量。

《向度》是一本民间刊物,要做下去,纯粹靠的是信念和理想的支撑。小枣曾经说过,每个时代,理想主义者都是极少数的。我也是没抱多大希望,但是总也不能太绝望吧,要不然坚持的原动力就失去了。《向度》一做就是十年,我私下里揣测,小枣的韧性和执着一定跟她是个延津人有关。

我在2016年完成长篇小说《何园烟云》。《向度》在第十六期女作家专号推出青青对我的访谈。我因不惯理性思维,最初有点儿抗拒。在小枣的鼓励下,才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同我的作家好友青青在QQ上你来我往地闲聊,最后整理成文稿交给小枣。八年过去,我的第二部长篇也即将杀青,再重读这篇题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访谈,竟然十分感动,正是因为小枣的坚持,我才有机会完整地梳理了创作的心路历程,与青青的对谈,现在读起来真是青春飞扬。访谈里还配着当年我在何园里的几幀照片,现在早已没有印照片的习惯了,那些在何园里的留影,也不知被我存到哪一个文档里去了。幸有《向度》,帮我留存下这一切,那一期的《向度》杂志特地推出了毛边纸的版本,封底还留着一行印刷日期,精确到了秒,成为我永远的珍藏。
与小枣和《向度》的编委们从未谋面,他(她)们总让我想起遥远的大学时代,大家对文学怀着赤子一样的情怀,结文学社或诗社,为每一首诗,每一篇散文或者每一篇小说的刊发,费尽心血。每一期刊物印发出来,都小心翼翼地捧着,如母亲怀抱初生的婴儿。小枣和她的同仁们无疑走得更远,更有韧性,目标更清晰。刊物以《向度》为名,就是要超越不同向度的边界,引进不同的关照体系,理解世界和生活的宽度和深度,打破固有的思想边界。其核心理念就是自由和人文关怀。此等纯粹的办刊理念,如今很少有主流刊物能有勇气呼喊出来了。单单手边的四本纪念版《向度》就涵盖“小城故事”“我的2020”,“我们的节气”与“在人间”几大主题,可见主编与编委的人文情怀。编辑扶风在夏之卷的卷首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因此我们在人间,无论选择什么,无论生活在哪一个层级,受到哪些幸福与屈辱,请你相信,这只是一种艺术行为,你一定要证明,就像植物在阴暗的地方曲折一百个美的角度去探照阳光,动物在贫瘠的荒漠远袭一千里外的旷世孤独,因为艺术不一定是真理,真理里面不一定有爱。我们最好是有一副动物的肉体与一株植物的灵魂,一个对得起荒漠,一个对得起阳光。”这段话,让我读了又读,既温暖又悲伤,但似乎又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了前行的力量。

扶风在卷首语的末尾如是写:“我来到人间,只要来了,你的微小就已经很宏大了。虽然在历史上你不一定,但你要在乎的,也不一定是那个。”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代表了小枣和她的编委们的心声,也是《向度》存在的价值,只要在某个时刻,《向度》里的某一篇文章,某个段落,甚至某个句子,打动了那些亲切而陌生的读者,给悲伤者以慰藉,给沉思者以食粮,给探路者以烛光,这样或许就已经足够了。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是当初在《向度》上做访谈时的题目。再回首,仍然会被这个句子的热烈与纯粹所打动,愿以此祝贺《向度》创刊十周年。
                                                 

本文原刊于《向度》2024年秋之卷(总第39期)

卢晓梅,杭州人,现居苏州。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旅美十七年,曾供职普华永道和英特尔,从事外贸法律工作。2007年返国,回归文字,专注写作,已出版短篇小说集《花事》,长篇小说《何园烟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