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92叶卜菲:大学生为何爱“发疯”

 高教课堂研讨 2025-03-18 发布于江苏

      当代大学生们为什么喜欢“发疯“?原因也许是想在自嘲与笑声中寻找出口。

情绪宣泄之爽:

压力下的群体默契增强归属感

      凌晨三点的朋友圈里,小陈发了一张课本堆成小山的照片,配文“这破学谁爱上谁上”。没过几分钟,评论区就排起长队:“明天早八老师点名靠你了”“实验报告借我参考下”。这些看似“发疯”的吐槽,其实是大学生们心照不宣的默契暗号。窗外的路灯在宿舍楼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整栋楼里还亮着十几盏台灯,像散落在黑夜里的星星。

      发疯可能是一种压力下的集体幽默。在清华园的自习室,总能看到有人给水杯贴“续命神器”标签,把笔记本电脑壁纸换成“学术牛马专用”。大三的李雨轩说:“每次打开电脑看见这图,就觉得不止我一人在苦熬。”这种自嘲像会传染,很快半个自习室的人都在用“早八刺客”“论文刺客”互相打趣。

创意表达之妙:

艺术表达将焦虑化为风趣幽默

      计算机系的赵明在代码本封面上画了只流泪的熊猫,旁边写着“bug消灭者”。他没想到,这个随手涂鸦被同学拍下来传到年级群,成了大家默认的“院徽”。“现在去实验室,十台电脑有八台贴着同款熊猫。”赵明笑着说。这种集体幽默甚至蔓延到课堂——当教授讲到“程序崩溃”时,台下突然齐刷刷举起熊猫贴纸,教室里顿时笑倒一片。

      食堂里抢不到糖醋排骨的队伍中,突然有人喊了句“今天又是被食堂阿姨制裁的一天”,引发阵阵哄笑。原本烦躁的气氛瞬间轻松起来,穿白大褂的医学生开始模仿解剖课老师的神态,新闻系的同学用播音腔朗读“今日菜谱”。这种即兴的幽默互动,成了校园生活的减压阀。连打饭阿姨都学会了接梗,舀菜时会故意问:“同学,今天要几分熟的'学术营养’?”

      发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情绪出口。武大樱花季,学生们自发组织“压力漂流瓶”活动。有人把保研焦虑写成小纸条塞进樱花书签,有人把实验失败记录折成纸鹤挂在树上。生物系的王萌用三个月积攒的失败数据,在樱园老斋舍的台阶上拼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英文缩写。“看着自己的烦恼变成艺术品,突然觉得没那么可怕了。”她说。活动最后一天,有人悄悄在这些“失败作品”旁放了包种子,卡片上写着:“来年春天,让我们看看哪颗先发芽。”

      这种创意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哲学系的教学楼转角处,贴着“苏格拉底式提问”的便签墙:“今天你质疑培养方案了吗?”“你确定需要这份焦虑?”美术学院的学生把废弃的雕塑泥做成“压力捏捏乐”,图书馆门口摆着“知识焦虑回收箱”——其实是个装满糖果的纸盒,取糖的人会自觉补货。B站上,大学生们用宿舍生活创作出无数段子:把查重软件比作“学术测谎仪”,将导师修改意见做成“求生指南”。化学系的up主“试管狂魔”把实验失误剪成《爆笑实验室》合集,意外登上热门榜单。“看着两万条'原来大家都一样’的弹幕,突然觉得烧坏的离心机也没那么心痛了。”他说。这些带着泪花的笑声,像蒲公英的种子在网络空间飘散,让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找到共鸣。

心理成长之韧:

自嘲和调侃培养豁达乐观心态

      发疯也是他们的真实的生活智慧。南大图书馆的深夜,总有几个固定座位亮着“幸存者”台灯。大四的张涛说:“我们管这叫'难兄难弟专区’,谁撑不住就互相投喂零食。”他们发明了“痛苦量化法”:用奶茶小料标注任务难度,珍珠代表小组作业,椰果象征课程论文。当有人把“要写八千字”的便签贴在椰果奶茶杯上,旁边很快出现写着“分我三百字”的纸条。这种智慧渗透在日常细节里。教学楼的自动贩卖机前,贴着用实验报告纸写的《续命指南》:“投币前深呼吸三次可提高中奖率”;实验室的仪器上,贴着“请温柔对待本设备,它昨天刚见证过人类智商下限”的温馨提示。就连校园卡都不放过——有人把卡套改成“知识充值卡”,背面手写着“今日剩余能量:70%”。辅导员刘老师发现,学生们的请假理由越来越有创意:有人画了张温度计插在烤红薯上的示意图,标注“脑温过高需物理降温”;有人在假条背面用化学方程式写“C(睡眠) + O₂(氧气) → CO₂(清醒)”。这些看似不正经的表达,反而让她更清楚孩子们的真实状态。“比起过去千篇一律的'身体不适’,这些请假条像一扇扇小窗,让我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发疯背后的成长这种独特的应对方式,藏着这代年轻人的生存智慧。他们用表情包代替唉声叹气,把焦虑编成段子分享。就像宿舍楼下总有人给流浪猫起“校长”“教授”的外号,在苦中作乐中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准备考研的周悦在日记本上画满“压力转化流程图”:当“背不下单词”的箭头指向“去操场跑圈”,旁边备注“至少收获了多巴胺”;“模拟考失利”的支线标注着“请立即投喂巧克力”。她的书架上贴着各种手写便签:“今日进度1%也好过0%”“错题本厚度决定脸皮厚度”。最醒目的位置贴着室友送的“锦鲤符”——其实是张外卖小票,背面写着“祝你像抢到优惠券一样幸运”。

      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正在影响更多人。物理系的“夸夸群”从最初的5人扩大到300人,规则很简单:无论多小的成就都要用力表扬。有人因为“成功早起三天”收到59条语音祝福,有人的课程设计被夸成“比爱因斯坦手稿更有创意”。群主小林说:“我们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相信每个微小的坚持都值得被看见。”

青春印记之真:

承载年轻人情感共鸣和亚文化

    发疯其实也是青春的韧性毕业季的跳蚤市场上,旧课本里夹着的涂鸦纸条成了最抢手的“校园文化遗产”。有人在《高等数学》扉页画了流泪的牛顿,配文“三大定律也救不了我的绩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书缝里塞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考试不是”。这些带着笑痕的痕迹,像年轮般记录着成长的阵痛与豁达。

      夜幕降临时,操场角落总聚集着“夜嚎小队”。他们约定好不对彼此说“加油”,而是集体对着星空喊:“去他的完美主义!”“明天食堂会有鸡腿吗?”这些夹杂着粗口的呐喊,被晚风揉碎在夜色里。路过的保安大叔早已习以为常,甚至会提醒他们:“小点声,别把乌鸦吵醒了。”

      或许这就是青春最真实的模样——在图书馆熬红的眼睛里闪着光,在自嘲的表情包下藏着不服输的倔强。就像暴雨中的行人把塑料袋套在头上继续奔跑,这份带着窘态的坚持,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成长笔记。当十年后的他们回想起这些“发疯”时刻,大概会笑着承认:那些没被压力打倒的日子,都是自己亲手点燃的小小火把。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