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投入一颗石子,瞬间便会泛起阵阵涟漪。 生活中认真做某件事突然被打扰,心里难免产生不悦,也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周末在家休息,正准备泡茶享受一番,才刚投茶注入沸水,就接到了一通工作上的电话。 还没来得及端起盖碗出汤,只得随手盖上盖子,起身离开处理事务去了。 虽然时间不超过三五分钟,但对持续浸泡的茶叶而言,却是一场漫长的煎熬。 匆匆处理完再回来倒茶出汤,杯中的汤色都明显比以往深邃了许多。 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又浓又苦,顿时失去了继续品尝的兴致。 茶叶的生长,本就极其看重自然条件和精细工艺的搭配。 品茶也是一样的道理,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 在充足的时间里,不慌不忙地细细啜饮,感受茶汤在舌面上的滋味变化,与匆匆喝下一口明显变温的茶汤,得到的体验完全是天壤之别。 日常生活中,要如何才能将茶叶的优点发挥至最大化,让茶汤喝着又香又润? 红花须有绿叶搭,好茶也要配好器。 有了好器,更少不了精湛的手法来相辅相成。 《2》 泡茶要点一:主泡器选瓷质盖碗。 一撮茶叶,一只玻璃杯,一壶烧开的热水,将三者结合起来,就是最简单的喝茶方式。 工作忙碌或日常想偷个懒,对茶汤的要求不算精细,杯泡法也不成问题。 但要是有充足的闲暇时光,手边也备齐了泡茶所需条件,用上专业茶具,效果会更好一些。 早年间关于紫砂壶的炒作风波已经过去,如今虽更多地作为摆设,但也是不少茶友的心头宠。 经常能听到商家宣传称,紫砂壶透气又保温,泡出的茶汤口感更柔和。 至于原因,他们倒不会多做解释,一句“泥料特殊”就能概括所有。 回家拿出珍藏好茶一试,起初茶香馥郁,茶味饱满,可到后来就出现了明显反差。 整体不过七八冲,香气便尽数消失,茶汤的滋味表现也平平无奇。 这背后最大的影响原因,就是紫砂壶表面的双气孔结构,具有明显的吸附性。 在面对带有陈味的熟普、做旧茶时,紫砂壶能发挥出减轻怪味的真正功效,让茶汤变得更容易入口。 换做其他大多数茶,香气和滋味物质再充足,也禁不住被持续吸附,最终都比平时削弱了大半。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不足,茶壶无论如何翻转持握角度,底部总有茶汤被困住,难以做到完全沥干。 泡茶追求公平公正,表面光滑的瓷质盖碗才是最佳选择。 材质细腻不具吸附性,能清晰展现香气滋味的多重层次,还原茶叶的真正风味表现。 准备出汤时,通过调整开口大小,就能将物质析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出好茶的真正深厚实力。 《3》 泡茶要点二:沸水环壁式注入。 “沸水会烫伤茶叶”的谣言被多次拆穿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原来好茶的表现并不抽象难懂。 在高温的助力作用下,内质加快了析出速度,每次啜饮茶汤就像在读一本书,品味到不同的层次和韵味。 然而没过多久,新的泡茶口诀又在茶友间流传开来:“高温出香,低温出甜。” 总有一些人不死心,坚持为温水泡茶辩护,找出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高温出香,是因为茶叶香气的释放有着各自的沸点要求。 用沸水泡茶,随着水温逐渐下降,香气也能从高层次向低层次释放,落入茶汤里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低温出甜,原因在于茶味物质的释放被抑制,茶汤口感偏淡,最多只能品尝出淡淡的甜味。 浆感、醇厚感、顺滑度等表现皆平平无奇,完全不足以代表茶叶的综合实力。 更何况,冲泡白毫银针如果不用沸水,很难将表面的细密白毫打湿并冲刷掉落。 干茶一直漂浮在水面上,香气和滋味没有真正释放过,又怎能体现出鲜香醇爽的特性呢? 好茶从来不以甜为贵,即便是全发酵的红茶,优质茶也少不了清甜柔润的多重表现。 日常喝茶不需要太多花样,环壁式注入沸水,是最高效的冲泡方式。 壶嘴贴近碗壁,以打圈的方式匀速注入,将盖碗内所有的干茶快速打湿。 高温作用下内含物质有序释放,把好茶泡得又香又润,完全不在话下。 《4》 泡茶要点三:好茶快出水不用洗。 提到注水,还有一处经典误区,很多人都没注意到,甚至已经习以为常。 日常生活工作习惯了拖延,这种习惯不自觉地也被带到了泡茶的过程中。 头道茶汤注入沸水后,并不急着立刻出汤。 拿起盖子拨一拨茶叶,撇一撇浮沫,自认为茶叶洗得足够干净,再将茶汤倒出。 这第一道茶汤,就被视为污浊的洗茶水,在此之后的第二道茶汤才能放心饮用。 试想一下,一件衣服如果沾染上污渍,光靠清水很难恢复洁净状态。 那些受到污染的劣质茶与做旧茶,在生长和加工过程中生成的有害物质,早已是根深蒂固。 沸水唯一能够洗去的,只有表面附着的灰尘与异物。 市面上有那么多的优质好茶,又何必偏偏抓着廉价的低端茶不放,妄想能真正拯救呢? 纯正的优质茶产区环境优越,加工过程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茶叶不与污染源产生任何接触。 本身就洁净的茶叶,更是没必要再进行洗茶。 放在过去,相关规定还不够成熟,茶叶的质量参差不齐,洗茶固然更能让人喝着安心。 但到了现在,完全可以多给好茶一些信任,第一道茶汤中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浪费着实可惜。 进一步来说,洗茶让茶与水长时间接触,某种意义上和闷泡也没有区别。 内质过度析出,大大缩短了茶叶的耐泡度,也错过了茶汤完整风味层次的展现。 《5》 泡茶如抚琴,急不得也慢不得。 白瓷盖碗是知音,沸水环壁是琴谱,快出水是节奏。 三者和鸣,方能奏响高山好茶的绝唱。 真正的好茶从不需要修饰,不如放下那些花哨技法,回归最本真的冲泡之道。 茶香氤氲悠扬,甘润香醇的茶汤,自会归还整个山林的春天。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