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记》是一篇散文,这是新高考几年来散文题材第一次出现在新高考Ⅰ卷。去年的《给儿子》虽然是一篇小说,但已经模糊了小说的特征,更像是一篇散文。作者徐则臣,当代著名作家,2019年凭借《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去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宝水》《千里江山图》都是很好的命题语料,其中《宝水》已经多次出现在各地的模拟考试中,而《千里江山图》则直接出现在了新高考Ⅱ卷。这也引导我们在备考时要继续当代文学作品,尤其要关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虽然现在的00后对放牛很陌生,但是文中作者放牛的场景和感受,字真意切,学生能感悟得到。关于牛,又想到去年高考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小说中的德贵与老牛;关于农村成长的经历,想到去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给儿子》。三篇文章或小说或散文,或散文化小说,但都写到农村生活,或表达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对劳动的热爱,或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记忆怀念、对劳动的赞美、对下一代成长有期望,或记述童年放牛记忆、表达成长感悟及故土的依恋。 一、关于“文学阅读”,“课标”的“质量水平描述”明确了具体要求: ①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 ②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③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④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⑤在鉴赏作品和表达中,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与以往高考小说阅读的要求相比,新高考尤其强调:要具备阅读多样风格小说的能力,且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获得审美体验,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了解若干国家和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升文学鉴别能力。 二、了解高考小说文本的体式和命题特点,便于掌握对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要点,在备考中有的放矢地提升“依体读文”的能力。 表1 高考典型小说选材分析表
二、从近几年新高考及全国卷的小说选文来看,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 从各类型小说的内容上来看,选文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教化功能,反映中国革命传统的优秀作品和体现文化精髓的中外作品越来越多,且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主题上,趋向关注“家国情怀”“民族传统”“地域文化”等,体现作者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2. 从小说的创作时期和故事的时代背景来看,选文更倾向于中国近现代时期的作品,且以写实为主,偶有当代典型风格的作品,如《微纪元》。同时,兼顾外国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代表作品,如海明威的《越野滑雪》。 3. 从风格和题材来看,与教材的关联度增强。 三、把握“小说阅读”命题的基本规律 (一) 选择题的命题角度 小说选择题的考查,呈现层次清晰化的趋向,即由原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考查,区分为两道更具针对性的设问:一是“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侧重基本内容的理解);一是“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侧重艺术表达的鉴赏)。 总体来说,导向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语言、形象、主题、技巧等多个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 表2 小说阅读选择题典型选项陈述分析
从高考命题指向来看,选择题的命题侧重三个角度来分析: 1. 从考题分析来看,选项指向的内容,着重三个方面:小说内容(情节、人物、环境)、小说主题和小说的艺术特色。 2. 大部分考题的切入点小,且较为具体,需要具备仔细推敲文段语言、构思、艺术手法等能力;有些题目考查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3. 选项陈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与文本对应的情节内容、人物描述、环境描述的基本内容;二是对基本内容分析的“结论”或赏析的“见解”。 总的来说,小说选择题的命题,一部分功能在于“铺垫”鉴赏和探究,即引导考生对小说先有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后面的鉴赏和评价“架桥”。解题的路径也比较清晰,即依据选项,找到对应的文本内容(圈点勾画关键信息),依据命题的“考点”,联系上下文,仔细辨析。 (二) 简答题的命题角度 相较于选择题为内容或艺术特色方面的辨析,简答题则要求在准确把握题意和文意的基础上,清晰自己的表述思路,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表3 小说阅读简答题典型设问分析
从高考命题指向来看,简答题着重考查理解、分析、鉴赏和概括表达的能力。具体的考查内容丰富多样,有对线索的提炼与分析、情节的概述与分析、形象的概括与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小说个性语言的品味、小说主题多元的探究等。 新高考的命题呈现出两个“原点”趋势:一是回归文本的原点(读懂文本);一是回归文体的原点(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及能力)。大部分题目的设问表述,切入点比较明确,但需要考生结合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分析,以及调用相关的文体知识才能准确解答。更需综合全文进行细读,提升理解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审美能力。 (三) 多文本比较阅读的考查 “课标”中质量能力的描述中,已经提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且在近两年的高考和模拟题中,也有所体现。 表4 多文本比较阅读的分析
从高考命题指向来看,多文本比较阅读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 多文体组合的趋势 近两年的高考卷尝试着落实“课标”提出的“比较”阅读,即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释不同文学作品,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文学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究。且出现了多文体组合比对的趋向,如“小说+散文”,也不排除“小说+诗歌”“小说+文论”“小说+戏剧”出现的可能性。 2. 有清晰的比较角度 比较阅读,首先要明确比较的切入角度。“课标”明确指出:比较两个以上的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3. 凸显了迁移运用的能力 “迁移运用”落实在小说的考题中,一方面是,迁移教材中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文学形象和文学理论鉴赏;另一方面是,提供多文本中的形象、观点、思想、情感或方法作相互性的阐释和解读,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附: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机 匠 金可峰 梅村的月亮与众不同,它是在口中唱出来的。 梅村河渠交错密布,河水清澈透底,一缕缕清波在船的四周荡漾。老徐端坐船头,亮开嗓门喊:“月亮粑粑,跟我走,一走走到南门口。你吃肉,我喝酒,我们都是好朋友。”歌声沙哑而高亢,随着碧波在河面荡开。 “喂,月亮粑粑挂南头……”一名村妇在岸边和。老徐的船在一块平缓斜坡停住,他把身上机具一甩跃上岸。 “弹棉花?” “弹棉花。”村妇引着老徐在堤上走,堤边零星几户农家,掩映在翠林之中。迎面过来一群人,清乡团押着几个农民。农民衣衫滥褛,身上布满血迹。 老徐问:“怎么押这么多人? ” “恶霸逼的,租金比往年多一成,不让人活了。” 老徐低声问:“押往何处? ” “柴西,恐怕没活路了。” 老徐敲了一下木槌,嘭的一声脆响,恶狠狠地低声说:“终有报应!”他扯开嗓门:“月亮粑粑,跟我走……”在堤岸一处农家前才停住。农家门口摆了一个小摊,一张凳子上放着香烟、茶水。村妇左顾右盼来到摊前,摊贩问老徐:“要火柴不?” 老徐反问:“火柴头是红还是黑? ” 摊贩答:“只卖红的。” “红的保险,”老徐有些激动,“来一盒。” 摊贩拿了一盒,问:“喝茶? 也要红的? ” “红的。”老徐眼睛放亮。 摊前坐着几个清乡团,一个刀疤脸乜来一眼,见是个机匠没了兴趣。老徐斜挺起身,背着机具大步流星,亮开嗓门高一声低一声唱:“娃儿娃儿,你莫哭,哪里都是你的屋;娃儿娃儿,你莫悲,前头筑起希望路;娃儿娃儿,你莫犟,转个庙里烧香香!”还朝刀疤脸挤眉弄眼,一路高喊着离开,肚子里像有唱不完的歌。 刀疤脸不屑地骂:“疯子。” 这天晚上,离柴西四里地的仓库,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火光映红了天空。在袭击的人群中,一个人斜挺着身子甚是英勇。第二天,四处传闻游击队偷袭了柴西,解救出一大批百姓,半路还炸毁了个小军火库。老百姓都说,日子有了盼头。 清乡团搜查更严,告示满天飞。老徐背着机具,斜挺着胸膛,像承着千斤担。堤上的清乡团来回巡逻,押着几个据说是共产党的人示众。他们身上遍体鳞伤,围观的人不敢吭声,有人悄声说:“日子真苦。” 老徐听见有人私语:“真是共产党? 押哪儿去? ” “梅家屋。”另有人答。 老徐斜挺着身子又唱:“月亮粑粑,跟我走,走到屋门口。穿梭啰,打燕窝……走到八里拐,拐啊拐,把人斗!斗得兔子尾巴短……”还是晚上,清乡团在梅家屋被游击队一锅端。乡间小路还是响着老徐的儿歌:“月亮粑粑,跟我走……” “站住!”刀疤脸一声断喝,他正用枪指着老徐盘查,“看你不像机匠。” “怎么可能。”老徐回过身,满脸堆笑。他放下机具,笔挺着身子,敲起木槌,喔喔的响声像音乐般淌出。 刀疤脸听了一会儿,不耐烦地朝他吼:“行了,快走。” 老徐斜挺起身子,把机具往肩上一甩,开始唱:“癞子癞,顶锅盖,顶到菜园里摘菠菜。菠菜高头一条虫,吓得癞子两头蹦。月亮粑粑,跟我走……”有人会心地笑。 老徐依旧常来这里,大家伙常听到他的歌声。后来,有人说,老徐是共产党,他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了伤,藏身地留下的机具被发现了。国民党四处通缉,要捉拿唱儿歌的机匠。 清乡团下乡搜查,到处传来歌声:“月亮粑粑,跟我走。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大家吃得笑呵呵。”清乡团傻眼了,都是唱歌的人。 此时,老徐已坐在船上,他经柴西,过梅家屋,河面响起:“月亮粑粑,跟我走……”老徐如天上的一轮圆月,冲破了黑暗。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歌谣与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废名开始,到沈从文、端木蕻良、孙犁等人,歌谣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不绝如缕。 依据歌谣进入小说的完整程度,它可分为完整型和部分型两类,前者如40年代解放区小说作家草明在《延安人》中写吴老太太唱歌谣歌颂毛主席:“你别瞧他挂的破长枪,你别瞧他穿的破衣裳,三人五人近他不得,打起仗来势实难当。毛主席好比咱亲娘,他比亲娘样样强。自古当官谁不贪财,他对钱财不喜爱。”达到了强烈的赞美效果。 一般来说,歌谣的完整型运用可以充分展示内容,增强表达效果,但所占篇幅内容多,叙述时间长,常常导致叙述减速甚至停顿。因此,一些现代作家会在歌谣运用时进行省略,这一类型最早出现在废名1923年4月创作的小说《柚子》中。小说写女孩柚子拿着“我”采的花坐在门槛上唱生活歌谣:“杜鹃花,朵朵红,爷娘比我一条龙。哥莫怨,嫂莫嫌,用心养我四五年; 好田地我不要……”又如路遥的《人生》第23章写高加林重返高家村,突然有一个小孩子唱起两句信天游:“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借助小孩子的嘴,用歌谣片断完成了乡村伦理对高加林背叛巧珍的谴责。 当然,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歌谣自身具有多重价值,能在小说中发挥多样的功能作用,满足创作主体的多重表达需要。 (节选自罗宗宇《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亮开嗓门喊”“歌声沙哑而高亢,随着碧波在河面荡开”,反映出作为机匠的老徐在旧社会生活的不易。 B. “歌谣与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表明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创作小说时都将歌谣融入其中。 C. “火柴头是红还是黑? ”“红的保险”等中的“红”与“黑”都是双关,所以老徐与摊贩不担心被清乡团识破。 D. 废名的小说《柚子》中小女孩的歌谣属于不完整型,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类型歌谣的运用。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刀疤脸”刻画出清乡团丑陋凶狠的嘴脸,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憎恶之情。 B. 文中描写老徐的动作时,多次用到“斜挺”,这是他长年工作形成的习惯,暗示了其作为机匠的身份。 C. 小说中老徐与村妇、刀疤脸的对话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体现出压迫与反抗、正义与邪恶间的较量。 D. 小说中的梅村河渠交错,堤边翠林环绕,这一环境描写也为文末老徐冲破黑暗成功突围做了铺垫。 8. 梅村的月亮“是在口中唱出来的”,梅村人都唱出了哪些含义? 9. 文本二将歌谣的运用分为“完整型”和“部分型”,请结合文本一分析“部分型”歌谣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6. C(A.“反映出作为机匠的老徐在旧社会生活的不易”错误。老徐以机匠的身份掩饰自己的游击队员身份,用歌声传递信息,暗示其特殊使命,没有表现出“在旧社会生活的不易”。 B.“表明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创作小说时都将歌谣融入其中”错误。根据文本二第一段“歌谣与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可知,只是说明歌谣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有一定的影响和运用,并未表示所有作家在创作小说时都将歌谣融入其中,并不是普遍现象。 D.“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出现”错误。文本二探讨的是“歌谣与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的关系,废名作品前也明确指出“一些现代作家会在歌谣运用时进行省略”,因此无法推定《柚子》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出现不完整型歌谣运用。 ) 7. A(A.“小说运用了象征手法”错误。“刀疤脸”是借代手法。 ) 8. ①唱出了乐观、坚韧的态度。 ②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唱出了对敌人的嘲讽。 ④唱出了同心抗敌的决心。 9. ①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文本一中开篇村妇的吟唱“喂,月亮粑粑挂南头……”并没有完整引用歌谣内容,转而直接切入故事,使情节紧凑。 ②创设了悬念,领起下文。老徐斜挺着身子唱“屋门口……打燕窝……把人斗”等唱词,暗含抗敌之意,与下文解放军在梅家屋全歼敌人互相照应。 ③留下想象空间。儿歌中省略的内容形成了空白点,让叙事富有张驰感,为读者留下了回味空间。 ![]()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70-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