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是万恶之根。
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
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虚空!
欲望,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菜根谭》有言:"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入不得矣。"
苏格拉底说:“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欲望是人为的贫穷。”很多时候,人生万千烦恼,不是所得太少,而是想要太多。人生烦恼,多源于“欲望”两个字。
欲望是一条看不见的灵魂锁链。
画,近看则美。
山,远望则幽。
思想,远虑则能洞察事物本末。
心,远放则可少忧少恼。
在某些情境之下,距离是能够产生美的,
对名利的疏远,给人带来清明的心智与洒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世上有几人能够在名利面前淡然处之,泰然自若?
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世人总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
在人生热闹风光中奔波迁徙,被身外之物所累。
那些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
总是想将所有财富收到自己囊中,
将名誉光环揽至头顶,结果必被名缰利锁所困扰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除非到死方休。
人如果能早些明白这个道理,早些走出这些欲望,那么就会生活得轻松许多。
人的野心有多大?
明朝王爷之子朱载育,从王爷之子,到罪人之子,再到一介布衣,可谓是尝尽了人间冷暖,也许只有这种看清了人生百态的人,才能对人性的贪婪做出如此深刻的评价。
留下这首《不足歌》,说透了人性的欲望与贪婪!警醒无数人!
《不足歌》
[明代] 朱载育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良田置的多广阔,出门又嫌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恐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
一品当朝为宰相,还想山河夺帝基。
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长生不老期。
一旦求得长生药,再跟上帝论高低。
若要世人心满足,除非南柯一梦兮。
贪
贪爱、贪着,贪恋,贪婪。对于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物质享受,过分的贪恋,铿吝不舍,不肯施惠于人,甚至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贪吃、贪睡、贪喝、贪玩、贪名、贪利、贪乐等等,说之不尽,都是贪毒的具体表现。
《了凡四训》中有一句话: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人生是不完美的,生活也是有各种各样遗憾存在的。
活得通透而成熟的人,一定会让自己及时学会接受,允许一切发生。
甚至,让自己淡定从容地接纳,平心静气地对待。
正如麦家在《人生海海》中说:“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如此,不管生活的处境如何,都保持一种平淡的内心状态。然后,拿出一颗平常心,一颗敬畏心,让自己更加淡定,更加从容,也更加洒脱地面对未来。
古训说:“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放得下,才是真正的强大,也只有学会放下了,生命才会进入到一种天宽地广的处境当中。
然后,让自己更加自在,也更加自洽地活下去。
庄子有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有着无限欲望的人是很难开心起来,因为他永远得不到满足,终其一生被名利钱权和情感所困,蒙蔽了双眼看不到山川美景,眼前自然是一片苦海。人心最难直视,佛魔也在一念之间,一旦沦陷在欲望之中,就没有回头的余地。纵欲是本能,克制才是自律,人这一生懂得克制贪念,以戒为师,人生的路才会一片坦途。
弘一法师在他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这本书中写道:“心若放下,风轻云淡;若放不下,苦在心里。”
我们常会执着于过往,困于过往的辉煌或过错。也常会焦虑于未来,陷在过度期待中。
佛教里认为,人类有六大烦恼:贪嗔痴慢疑见。分别为:“贪婪心”、“嗔恨心”、“愚痴心”、“傲慢心”、“怀疑心”和“不正见”。
“人间枝头各自乘流,各有渡口各有归舟",明白渐行渐远是无奈,知交零落是常态。
古人言:“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做事要掌握分寸,一旦过度,必有灾祸。
人都有七情六欲,我们在人世修炼,就是在学夕和自己的本能融洽相处。
把握好人生的尺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遇事才能进退自如,生活才能幸福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