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带你读懂,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

 小播读书 2025-03-18 发布于广东

本期内容,超过13000字,为你深度解读胡塞尔现象学的哲学思想,用现象学洞察世界的本质。

说到胡塞尔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在西方哲学领域,可以说是大名鼎鼎。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是现代哲学之父,现象学对西方现代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象学运动经海德格尔、萨特、阿伦特、福柯等人的传播和改造,成为贯穿整个 20 世纪西方思想史的重要支柱,并催生出了存在主义、诠释学等当代哲学重要分支。

可以说,20 世纪西方哲学的许多重要流派和思想家都受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启发和影响。

比如萨特哲学思想的起点是意识,萨特的意识是一种,反思前的意识,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意识,意识拥有绝对自由,意识具有指向性,这些理念其实就受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

再比如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借助现象学方法探讨 “此在” 的存在方式,让哲学更加关注人类存在的实际状况,这些都是受到了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影响,当然海德格尔本身也是胡塞尔的学生。

现象学的影响力不仅在哲学领域,它对西方现代文化,比如文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象学强调回到事物本身,关注直观体验,这促使艺术家更加注重对当下直接经验的表达,追求艺术的纯粹性和真实性。

比如,在绘画领域,抽象表现主义画家试图通过色彩、线条和形式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摆脱传统绘画对具体物象的描绘。

胡塞尔的哲学口号是“回到事情本身”,他的初衷就是要回到纯粹的,没有偏见和不带主观色彩的意识领域,去寻找不以任何条件为前提的,绝对可靠的基础。

而“回到事情本身”就是要回到主体与客体,现象和本质交融在一起的纯粹意识,或者说先验意识领域,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出发点。

在系统介绍胡塞尔现象学之前,我们还是来简单介绍一下胡塞尔的生平。

胡塞尔1859年出生在一个当时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犹太人家庭,早年的胡塞尔先后在莱比锡、柏林大学学习天文学、数学。

但真正让胡塞尔转变的是他在1881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982年,他在那里以数学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但让胡塞尔进入哲学的是他的老师布伦塔诺,布伦塔诺也是一位德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1884年至1886年,他听了布伦塔诺的哲学课,他发现哲学不但是一们学问,还是一们非常严肃的学术,他开始下定决心从数学转向哲学,并把研究哲学当成自己的一生的使命。

而且布伦塔诺也对胡塞尔的哲学影响也很大,胡塞尔的成名作《逻辑研究》,创立了关于“意向性”的现象学,而意识的意向性其实最早是他的老师布伦塔诺提出来的。

胡塞尔从中得到了启发,了解到我们的意识一定是具有意向性的,意识的本质上都是指向意识之外的事物,在此基础上,胡塞尔逐渐发展出了他的现象学体系。

1886年,胡塞尔发表了他的第一本著作《算术哲学》。

1900年,胡塞尔发表成名作《逻辑研究》,并被哥廷根大学聘为编外教授,1906年晋升为教授,在哥廷根大学期间,胡塞尔发表了几部重要的作品。

比如《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年,胡塞尔和他的学生和助理组成了“哥廷根小组”,标志着现象学的运动开始。此后,现象学开始在国际哲学领域流行起来。

但是1933年,纳粹上台,胡塞尔受到迫害,他的大学教授被大学除名,禁止参加学术活动,甚至还禁止进入图书馆,不过胡塞尔依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曾被邀请到维也纳和布拉格做演讲。

1938年,一代现象学哲学大师胡塞尔因病去世,享年79岁。

胡塞尔一生写了很多部著作,据说他遗留的手稿就有4.5万页之多,为了防止被纳粹烧毁。

胡塞尔的妻子托人把他的手稿转移到了当时比利时的卢汶大学收藏,这些手稿和著作极大地推动了二战后现象学的复苏和发展。

在介绍胡塞尔的时候,就不得不谈到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胡塞尔的学生,早年的时候海德格尔跟随胡塞尔学习现象学。

胡塞尔对海德格尔也极为赏识和照顾,将他视为现象学的重要传人,大力举荐他,让他参与《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的编辑工作,帮助他在学术上取得发展,海德格尔也凭借自身才华在现象学领域崭露头角,两人关系亲密,学术交流频繁,一起推动了现象学的发展。

1928年胡塞尔退休的时候,还让海德格尔接替自己的教席。

但不久后两人关系开始发生转变,在学术上,随着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他开始对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提出批评,认为其无法真正理解存在和现实的 “历史”。

比如海德格尔更关注此在的存在意义,强调从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出发去理解存在,而胡塞尔则注重先验意识的分析。

这种分歧在胡塞尔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态度上也有所体现,胡塞尔对该书并不完全认同,甚至做出了很多批评。因为学术观点不同还没什么关系,而他们更严重的分歧,来自于政治立场的不同。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上台。

1933年,海德格尔加入纳粹党并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积极为纳粹政权服务。

而胡塞尔是犹太人,在纳粹统治下遭受迫害,学术活动受限,稿件被禁止出版。

海德格尔的政治选择让胡塞尔深感失望和痛心,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急转直下。

海德格尔在担任校长期间,虽没有直接对胡塞尔进行个人攻击,但他的一些行为和态度加剧了两人的裂痕。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再版时,删除了给胡塞尔的献词,与此同时,胡塞尔的现象学也被边缘化,胡塞尔感到自己被昔日的学生背叛。

海德格尔后来也试图修复关系,但都被胡塞尔拒绝了。

1938年胡塞尔去世后,海德格尔以健康为由没有参加葬礼,当时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只有一个人参加胡塞尔的葬礼,算是非常凄凉,这就是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一生的纠葛。

我们还是回到哲学,胡塞尔是现象学哲学创始人,那什么是现象?

说到现象,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来自于感官的所见和所闻,比如看到日月星辰的变化是一种现象,看到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也是一种现象。

但是现象学里面的现象显然并不是这个意思,简单来说,现象学的现象,是我们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现象。

而现象学就是一种方法,是一种使现象不受曲解,并且在现象出现的时候加以正确描述的方法。这样说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不好理解,我们分开来讲。

首先,现象的对立面是本质。在西方哲学里面,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开始,就区别了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相对立的,柏拉图的理念论说,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虚幻的,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

大概说的是,我们就像被囚禁在一个山洞里面,手脚被绑起来,背对着洞口,面前有一堆火,眼前有一面墙壁,我们以为墙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的样子。

但它只是洞穴外面,真实世界的影子,是不真实和虚幻的。

而在洞穴外面,有一个更加本质和真实的世界,它就是理念的世界。

由此,西方哲学进入了二元对立的发展路径,由此开始的西方哲学,一直都没有逃离开这种本质和现象,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思维。

不管是笛卡尔的“我思”,还是康德的“物自体”,都有强烈的主体和客体,现象和本质的二元对立思维。

比如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象,而事物表象背后,有一个“自在之物”的领域,是我们无法认识的。

总之,在胡塞尔之前,西方哲学充斥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但胡塞尔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他利用“还原”的方法,试图找到哲学的起点,他开始反思人们在不自觉地预设“主客关系”和“现象本质”之前的那个领域又是什么呢?胡塞尔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身”,或者说“回到事物本身”。

这里的现象就是指我们意识中的事物,这里的事物是指我们意识中的一种体验。

胡塞尔让我们回到事物最初始的状态,在没有任何主观因素影响的时候,他把人为的因素都悬搁起来,剩下的就是纯粹意识,也就是事物在我们大脑意识中本来的样子。

现象学的方法是一种“还原”和无限倒推的方法,它把哲学的起点无限往后倒推和追溯,到最后,主体和客体合二为一,现象和本质也合二为一。

所以,现象学的方法有点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是又不太一样,其实从古至今,哲学家们都试图找到世界最初始的本原,最底层的答案。

像物理学家们,都要找到宇宙的起点一样,今天的物理学认为,宇宙始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而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就是一个“奇点”,这个奇点将“物质、精神、能量、信息等等”融为一体,也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它就是宇宙的起点。

而胡塞尔的现象学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其实有点类似的意思,为什么主体和客体是分开的呢,为什么现象和本质不能合二为一呢,胡塞尔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传统的认知中,现象和本质是两种维度的,我们通过对现象的理性分析,去探寻事物的本质,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告诉我们,在我们意识的深处,现象和本质其实是在一起的,在事物在意识中呈现的那一刻,事物所有的一切感性材料、特征、性质以及事物各种“本质”属性都一并涌现出来。

人们在捕捉意识中的“现象”的时候,其实也捕捉到了“本质”,从直观中捕捉到的现象,就已经包括了本质。

胡塞尔把本质和直观放到一起,提出了“本质直观”的概念。

好了,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现象学的现象和传统的认识中的现象的区别在于。

传统的现象是指感性直观,也就是人们感知到的一切,它不包括事物的本质。

但现象学中的现象指事物显现出来的一切,除了感性直观,也包括理性直观,既有感性材料,也有超越感性材料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现象学中的现象包括了现象和本质。

而且这种本质,纯粹意识中呈现出来。纯粹的意识是一种心和物的结合体,就像圣徒奥古斯汀说:“无须寻找,真理原在你心中。”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里面,也将心理研究与逻辑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门“关于纯粹意识的科学”,也就是现象学。

接下来,我们介绍现象学的起点,现象学的起点是意识,前面我们介绍了,在胡塞尔年轻的时候,听了他的老师布伦塔诺的课,了解到了关于意识的意向性,这个理念其实是有点偏心理学的,布伦塔诺是德国著名的意动心理学派创始人。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现象或意识的本质是意向性的,一切意识都是关于对象的意识,不可能有意识,但是没有意识的对象。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不是研究感觉、判断、情感等心理的内容,而是要研究感觉、判断、情感等心理的活动或者说意动。

意动和内容是有区别的。

比如,我们看到一种颜色,颜色就是内容,看见才是意动;听见一首歌,歌就是内容,听见才是意动,换句话说,意动就是我们意识的活动,意识是一定有对象的,就像我们说“我看,我听”的时候,如果没有对象,那你这种意识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所以,意识的本质就是意向性,意识总是对应着外在的对象,或者说,意识,就是意识到某个对象。

这个认识事物本质的思路,其实和海德格尔认识存在的思路是类似的,或者说胡塞尔影响了海德格尔。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里面,有两个关键的词:存在者和存在。

我们讲过了“存在者”和“存在”的区别,简单来说,存在者就是一个凝固化的对象,它只是内容,而“存在”才是让一个“存在者”呈现、显现的一个过程。

比如花是一个“存在者”,而花开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存在”。这有点像胡塞尔哲学里面的意识和对象内容一样,对象只是一个凝固话的存在,是意识让它有了存在和显现的过程。

简单来说,不管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还是胡塞尔的意识,都更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对象本身,意识的本质是意向性,它永远在指向某物。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胡塞尔的现象学,我们理解了,意识、意向性和意动的关系。

那这和胡塞尔提出的“回到事物本身”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回到,我们是如何认识事物的,这个问题上来。

我们说我们认识某个事物,这里的认识当然不能脱离意识的作用。

换句话说,所谓的“回到事物本身”,就是说要回到我们一开始纯粹意识指向的那个事物,“事物本身”就是“意向对象”,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意向对象和外在的,我们所见所闻的物理事物并不是一回事,它包括了,外在的、想象的、不存在的对象。

就像胡塞尔说:“如果我表象一个上帝或者一个天使,一个智慧生物或者一个圆的四角形等等,那么这个在这里被指称的,和超越的都是被意指的,因此是一个意向对象。

在这里,这个对象是否存在,是否被虚构,或者是否荒谬的,都无关紧要”。

也就是说,意向的某物是一个观念性的对象,即使意识和外部实在,或者意识的具体内容没有发生关系,意识也因为它的“指向性”而保持了完整性和主动性。

因为意识的指向性是它的本质,没有指向性的意识就没有任何意义。

前面我们讲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思想里面,他区分了两种存在: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

自为存在也就是人这种存在,而自在和自为存在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意识,是意识赋予了人这种自为的存在以意义,从而和其他的自在存在区分开来,在萨特的思想里面,意识是绝对自由的,也是盲目的,但意识也是具有指向性的,这一点他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里面的意识的特性。

胡塞尔也认为,意向活动是赋予意义的活动,在意向活动中,即使是最简单的表现被赋予了意义和内涵。

就像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本来是无意义的,但是人的存在,意识的存在,赋予了它们意义;手机、电脑、桌子、椅子的意义是人的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苹果”的概念,我们看到这个东西可以是任何东西,但绝对不是一个我们所理解的“苹果”。

好了,我们了解了胡塞尔现象学里面意识和意向性的话题,也聊到了胡塞尔对海德格尔和萨特哲学思想的一些影响,其实西方哲学思想很多地方是类似的,只是他们各自用不同的概念体系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不管是胡塞尔的“意识”,还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他们都是在探寻世界的本质,这一点是不变的。

接下来,我们介绍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情本身”,为什么他会提出这个口号呢?

因为胡塞尔认为,之前的传统哲学,充满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尤其是主客二元论和现象本质二元论。

我们总是站到主观的角度是理解世界的本质,这样是不对的,为什么不能回到主客之前呢,回到那个不带任何主观偏见的意识领域去认识世界呢?

所以,胡塞尔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质,就是要回到纯粹的意识领域,去发现世界的本质。

而胡塞尔现象学就是一种方法,就是要避免陷入主客二元对立,现象和本质对立这种思维去取理解世界,还原到事情最初始在意识中呈现的样子。

还原方法具体来说有三个:悬置判断、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

今天我们先聊聊“悬置判断”,也有地方翻译为“搁置判断”,它也可以说是后两种还原方法的基本原则和前提。

关于悬置判断,首先要说明两点,第一点是,这个方法也称之为“加括号法”,什么意思呢?

括号是数学用语,这和胡塞尔是学习数学出生有关系,他还是以数学论文拿到博士学位的。

把东西方到括号里面,也就是说,括号里面部分我们先不考虑,暂时放一边,也就是先悬置判断,先不做判断。

第二点是,“悬置判断”的口号其实是胡塞尔借用了古希腊哲学家,也是怀疑主义哲学家皮浪的思想。

在之前我们讲过,古希腊哲学中,在后苏格拉底时代,有一个思想流派就是怀疑主义,而皮浪就是怀疑主义的代表哲学家。

悬置判断,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皮浪的“悬置判断”有两个出发点,一方面,悬置判断是为了避免陷入主观的错误判断中;另一方面,悬置判断也是是对绝对真理的一种怀疑态度。

我们都知道,我们认识世界其实很难避免主观情绪和视角的干扰,我们的意识当然是很难做到绝对纯粹。

你可以仔细审视你的每一个观点,甚至每一句话,甚至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更不要说不受任何情绪、环境、文化等等的影响了。

尤其是今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同一件事,各种观点和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很难分辨事情的真相,观点越来越多,而真相越来越难看到,这是我们当代人的苦恼。

所以,很多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世界本来没有真相,是我们创造了真相。

好吧,还是回到胡塞尔哲学,胡塞尔借用了皮浪“悬置判断”的理念,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身”,也就是回到纯粹的、没有偏见的、不带主观情绪色彩的意识领域,去寻找不以任何条件为前提的可靠的认识基础。

胡塞尔说:在认识批判的开端,整个世界,物理的和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是人自身的自我,以及所有与上述这些对象有关的科学都必须打上可疑性的标记。

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始终都是被搁置的。

那具体来说,怎么搁置呢?

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历史的括号法。

对历史知识进行搁置,或者说对过去经验知识的搁置,这种方法其实是源自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精神。

笛卡尔在《方法论》这本书里面说:要获得真正可靠、确定的真理,唯一方法就是要先否定和清空一切,然后再重新审视一个个思想和观念。

但是在否定和质疑一切的时候,我们唯一不能否认的,就是我们正在否认这个主体,因为你不能认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东西正在否认和怀疑。

因此有了那句:“我思故我在”,就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那个正在怀疑的、思维的存在。

所以,胡塞尔其实也是类似,讲过去我们所有的认知都悬置起来,不做任何评价,这是一种怀疑主义精神。

第二种方法是存在的括号法。

对当前的外部世界的知识进行搁置,这里的知识其实也包括我们所有的当下的观感认知,胡塞尔说对于自然世界是否存在也要先放一边,搁置起来。

当然胡塞尔并不是否定真实世界的存在,而是说,要使纯粹的意识不受自然世界,自然科学的影响。

就像胡塞尔说:我并非像一个诡辩论者一样,要否定这个世界,我并非像一个怀疑论者一样,怀疑它的事实性存在;我使用的是现象学的悬置,使我完全隔绝于关于时空事实性存在的判断,因此我排除了一切与自然世界相关的科学。

所以,悬置判断的态度就是一种绝对中立的态度,一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我们先将外部世界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过往的历史经验知识都放一边,而当这些直接的和间接的知识,以及不太纯粹的要素都被悬置起来之后,剩下的就是纯粹意识和纯粹现象了。

好了,我们介绍了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一种方法,或者说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悬置判断。

这种方法继承了西方怀疑主义精神,但和传统的怀疑主义又有点不同,胡塞尔只是为了避免任何主观的,片面的因素影响到纯粹意识中事物的呈现。

所以,其实也体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情本身”,事情或者说事物本身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要回到纯粹意识中去认识它。

前面我们介绍了现象学还原的基本原则,悬置判断。

那接下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讨论两种具体的还原方法:本质还原,先验还原。

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是基于悬置法的,只是在程度上不同。

胡塞尔说,通过搁置而使一般本质纯粹地、绝然证明地显现出来的现象学还原,就是本质还原。

具体的做法就是把有关认识对象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从而还原到纯粹的现象中,还原到事物绝对的自身,在直观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而先验还原就是进行更加彻底的搁置,不仅把有关对象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还要把认识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也就是对意识存在的信念进行悬置,最后达到纯粹意识,也就是先验意识的领域。

这两个概念不是很理解,我们一个个来说,今天先聊聊本质还原。

简单来说,本质还原就是,在把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融合在一起,不要区分现象和本质,而是从意识中直观地把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本质”,这里的本质相对于现象来说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水杯,水杯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直观要素是现象,而本质就是水杯是可以装水的,这是这个水杯的本质。

传统的认识论中,从现象到本质,需要的是理性的推理和经验的总结,比如小孩第一次看到一个水杯,他不知道水杯是可以装水的.

但是当小孩每次都看到父母用水杯装水给他喝之后,他通过对现象的总结归纳,发现了这个水杯的本质,是可以用来装水的,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但是在现象学里面就不一样了,用胡塞尔的本质还原方法,就是对现象的直观中,去把握本质。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水杯的时候,就直接知道了水杯的本质,不需要经过任何经验总结和理性推理过程。

其实这个过程有点违背我们的直觉,如何从直观中把握本质呢,怎么看到水杯的同时就能把握水杯的本质呢,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长期接受的思维训练方式,都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

通过观察日语星辰的变化,总结出了农历时节,通过总结物体的运动变化规律,总结出运动定律,人类的认知过程大部分都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或者说,我们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经验现象的理性总结。

但胡塞尔的现象学颠覆之处就在于,他超越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或者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超越,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呢?

胡塞尔提出了:自由想象的变更理念。

什么是自由想象呢?

其实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心流”状态,按照常理来说,我们无法做到从现象直接把握本质的,而在“自由想象”的状态下是可以的。

自由想象是在人的意识领域发生的一种意识行为,是意识本身的特点,盲目性和随机性是意识的一种根本特性,这一点前面我们也讲过。

胡塞尔认为,对于一个对象,对其进行任意维度的“想象”,不断“变更”想象的维度和内容,就会“发现”对象的本质。

佛学中讲“顿悟时刻”,心理学里面讲“心流时刻”,大概就是类似的意思,我们每个人应该都经历过这种时刻,在半睡半醒,在散步等等放松状态下,突然获得灵感。

按照常规思维,我们都是通过理性的思维逻辑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的。

但是胡塞尔“自由想象”跳脱出了这种思维惯性,而是以一种随机的、自由的联想的方式去认识事物。

这个过程就好比意识具有了主动性,就像一个会自动变更方位的灯塔一样,去照亮意识的对象,去发现意识对象的本质。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放下对当前这个对象的固有的认知,然后才能自由想象。

我来举个例子,当婴儿还不知道水杯是用来装水的时候,当他第一次看到水杯会有什么反应?

他很可能就把水杯当成一个玩具,在他的意识里,任何东西都可以是玩具,而这种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本质还原。

为什么水杯就一定要来装水呢?

水杯的本质就是用来装水的吗?

显然并不一定,水杯可以用来做笔筒,也可以作为装饰品或者艺术品,它并不一定就是用来装水的,这其实是我们的惯性认识导致的,而婴儿就没有这样的思维偏见,或者婴儿不会受到固有思维方式的影响。

其实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经常用婴儿来隐喻“道”,虽然道家思想和胡塞尔的现象学隔的有点远,但是我觉得他们内在是有某种一致性。

从内在意识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通过经验或者理性推理。

在道家思想中,有两段话,大家可以领悟一下。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婴儿的绝大部分行为都是出于本能,而本能来自于潜意识或者无意识。

胡塞尔说要回到纯粹意识领域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成年人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但婴儿其实具备这种能力。

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先验还原。

前面我们讲了,现象学的两种还原方法:本质还原,先验还原。

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是基于悬置法的,只是在程度上不同。

本质还原就是采取了“部分悬置”的方法,是把现象和本质融合起来,把过去的经验认知和个体的存在信念搁置起来,但并没有把认识的主体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并没有消除“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其实就是第一种还原,也就是“本质还原”,笛卡尔用怀疑主义精神,怀疑过去一切认知的存在,怀疑一些物质的存在,但在怀疑之后,他再也无法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的,正在思维的主体。

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笛卡尔这里的怀疑还是不彻底的,因为还有“我思”,思维的主体依然存在。

所以,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其实是一种本质还原,他并没有否认怀疑主体或者自我的存在。

沿着这个思路,胡塞尔的先验还原则更加彻底,它不仅把有关对象、个体、物质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还要把认识主体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最后达到纯粹意识,也就是先验意识的领域,先于意识存在的领域。

胡塞尔经由笛卡尔式的普遍怀疑路径,最终达到了“先验自我”和“先验意识”的领域,我把带到了意识主体之前的世界,这就是现象学还原“回到事情本身”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并不好理解,我来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悬置判断,是一种胡塞尔还原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然后,胡塞尔开始了第一步还原,也就是“本质还原”。

这里胡塞尔摒弃了我们主观判断、经验认知的影响因素,比如过去的历史经验和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科学知识等等,把这些东西都先放一边,不作任何预设或在前提假设,让我们回到意识中,在直观中去把事物的本质。

前面我们介绍了,这个过程有点像婴儿出于本能做出判断一样,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和前提预设,当然其实婴儿也有一定的主观性,这里暂时不考虑,这是第一步的本质还原。

然后其次,胡塞尔更进一步,把意识和思维这个主体也悬置起来,回到意识和主体结合之前的领域,那个先验的、纯粹的意识领域,这里思维和意识是盲目的和随机的,没有任何主体存在,世界就像一片混沌,就像存在主义哲学萨特说的。

如果没有“我”这个主体,意识就空气中的一缕青烟,就像一个外在于人和世界的幽灵一样,它无影无相、却又不敢寂寞、四处游荡,它就是:虚无。

但这种虚无的意识和人的结合之后,赋予了人以意义,这是萨特名著《存在与虚无》的一个内涵,这是胡塞尔现象学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经由本质还原到先验还原,最终走到了一个先验的、纯粹的意识领域,称之为“先验现象学”,那在这个领域里面到底是什么呢?

胡塞尔认为,纯粹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意向性意识。

它具有意向性和构造性两个关键特性。前面我们讲过,意识的本质就是意向性,它天然会指向某物,先验现象学的“意向性”和我们理性思维和意识的意向性是不一样的,它超越了经验现象的意向性。

比如我们思念某个人,思考某个事物,这是一般意识对经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因为被我们思念的这个其实已经存在了的。

但是先验意识的意向性不太一样,可以理解为产生主体的意识,这是先验意识构造性导致的,先验意识就像一束光一样,它照亮的那一刻,对象也显现出来,换句话说,是意识构造了事物。

所以,我们普通人的意识对象时,对象其实已经存在了,但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里面,是意识构造了对象,这是我们胡塞尔先验哲学关键的一点,当然,从这个意义上,其实胡塞尔的现象学也走入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领域。

这跟王阳明说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在我心中”是类似的意境,也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说的:“存在即是被感知”其实是非常类似的。

好了,我们基本上抵达了前期胡塞尔哲学思想的重点,从悬置判断,到本质还原,再到先验还原,最终理解了胡塞尔说的“回到事情本真”的深刻内涵。

不管胡塞尔的哲学思想是否正确,但胡塞尔构建的现象学体系显然非常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

他比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走得更远,他的现象学融合了现象和本质,融合的主观和客观,打破了西方几千年的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模式,而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还是追求世界的本质,这一点是没有改变的。

如果说,探寻物理世界的起源是物理学家们的追求,那么探寻世界的本质就是哲学家们的追求,而且每一代哲学就试图颠覆前人,试图进入更深底层,找到更可靠的基础,他们扩展了我们思维的边界和极限,这也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算术哲学》为中心,是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

第二阶段是以《逻辑研究》为中心,创立了关于意向性的现象学;

第三阶段是先验唯心论的现象学;

第四阶段是胡塞尔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现象学。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前面三个阶段的胡塞尔的思想内容,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胡塞尔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现象学。

早年胡塞尔一直希望把哲学打造成为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在晚年的胡塞尔敏锐地意识到科学的繁荣给人类带来的生活危机,由此他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理论,在一本《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这一本未完成的著作里面,胡塞尔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理论。

他说:从生活世界出发,通向先验现象学之路。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回归生活,回归到对人的终极关怀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当时欧洲的科学危机,当然这里的危机,并不是科学发展的停滞不前,而相反,是科学发展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在《思维简史》这本书里面,介绍了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科学思维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

首先,亚里士多德把科学思维带入了人类社会,他的科学思维是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的定性研究。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欧洲的科学思维迎来了一次转变,以培根、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提出了定量研究,也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再后来,随着牛顿提出的力学三大定律,物理学得到蓬勃发展,当然其他学科,比如地理、生物和化学等自然科学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人类逐渐走入了“决定论”,人类自信心空前高涨,有人认为,到了牛顿的力学理论,我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已经接近尾声,离揭开上帝最后一块面纱越来越近了。

但这个时候的科学走向了一个极端,科学精神追求的是精确性和客观性,科学家们以自然的思维态度,运用数学化的量化分析的方式,排除了一切的主观价值判断,去探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虽然得到了精确的结论,这个过程看似和胡塞尔提出的“回到事情本质”的哲学精神是一致的。

但科学的兴盛导致了人们生活出现了危机,科学过分追求精确、可量化的结论,而忽视了对人自身以及生活问题的关注,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科学对人的意义就被切断了,就像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人和智能机器的变得越来越对立。

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

第二个原因是,在胡塞尔晚年,在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后来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主义逐渐开始兴盛和猖獗,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

战争的阴霾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心理阴影,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

人们开始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在科学危机和人生意义危机的双重影响下,胡塞尔晚年的现象学回归对人的生活,人生的本质等等话题的探讨。

胡塞尔说:在人生的根本问题上,实证科学对我们什么也没有说。

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的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刻作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

胡塞尔强调说,生活世界才是根基性的领域,以此为基础才能产生科学世界。

科学世界立足于生活的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理论抽象。

胡塞尔后期哲学回归对人的关注,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关注,这我想到了另外一位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在维特根斯坦年轻的时候,提出了语言分析哲学,在他的名著《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一个逻辑严密和精确的语言分析哲学体系,他哲学起点是逻辑,终点是语言。

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在前期的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中,语言有一种确定性,语言的逻辑可以描述一个确定的世界,带有强烈的“决定论”色彩,而到了维特根斯坦后期。

他也意识到自己年轻时候犯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对世界的理解过于抽象和理想化了,提出了哲学要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回到现实世界中,建立了日常语言哲学,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

维特根斯坦后期放弃了之前的,偏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学说,开始转向日常语言学派,注重语言的实际用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