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年之痼疾,6剂而愈,这个经方你常用吗?

 事事平心 2025-03-18 发布于河北

病例实录



患者朱某,男,83岁。

初诊日期:2014年7月18日。

主诉:口干,上半身怕热,下半身怕凉7余年。

现病史: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20余年,平素无明显不适。2007年因膀胱癌,于北京某行膀胱癌手术后出现口干,上半身怕热,汗多,下半身怕凉,有时感觉冰凉。服用多种中西药,症状未见缓解。

刻下症:口干明显,经常因口干不能张口或说话,伴口苦,夜间为甚。上半身怕热,上半身出汗较多,下半身怕冷,常年自觉腰骶部以下冰凉,双膝盖怕凉明显,严重时影响行走,长年晚上需穿袜子睡眠。全身酸软乏力,腹部胀满,纳差,不欲饮食。大便干,2~3日一行,量少,尿频,尿急,经常性尿裤子,夜尿6~7次。

查体:体形偏胖,面色略红,舌黯、胖,有瘀斑,苔薄,根部黄腻,脉弦细,按之无力。



方证辨证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而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笔者认为乌梅丸的方证是:脉弦按之无力,脘腹胀满或痛,或胁痛,不欲饮食,肢冷,心中疼热,烦躁,口干,上热(上半身热或胃热)下凉(下半身寒或肠寒),大便稀溏或干结。本案患者的主诉是口干,上半身怕热,下半身怕凉,加之又症见腹部胀满,纳差,不欲饮食,大便干,脉弦细,按之无力。符合乌梅丸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乌梅丸证。

此外,《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说:“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本案患者症见上半身怕热,汗出较多,大便干,2~3日一行,量少,面色略红,舌黯、胖,有瘀斑,苔薄,根部黄腻。符合栀子大黄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栀子大黄汤证,故合用以清郁热,活血化瘀。



诊断与治疗



诊断:西医诊断:①2型糖尿病;②膀胱癌术后。中医诊断:消渴,厥阴病,乌梅丸证, 栀子大黄汤证。

治疗:方用乌梅丸合栀子大黄汤。


图片

乌  梅30g  细  辛10g  花  椒15g  黑顺片15g  

桂  枝18g  黄  连12g  关黄柏12g  当  归18g  

党  参12g  干  姜9g   栀  子18g  生大黄10g  

淡豆豉15g  麸炒枳实12g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图片

服用3剂汤药后,患者诉口干减轻约30%,上半身怕热减轻约30%,下半身怕凉减轻约一半。大便日1次,成形,略干。

继续服用3剂后,患者诉无下半身怕凉,无双膝盖怕凉,上半身略怕热,口干基本痊愈,二便调。



按语

清·柯琴的《伤寒来苏集》说:“其人静而时烦,与躁而无暂安者迥殊矣。此与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能食,食即吐蛔者,互文以见意也。”又说:“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与又主久利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也。”故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