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曲靖欣赏爨宝子碑(17)——黔滇自驾游与自由行

 三爱先生之馆 2025-03-19 发布于江西

我们乘坐8月28日Z53次列车8:02分离开宣威站,8:46分到曲靖站。曲靖是云南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省内第二大经济体,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与贵州、广西毗邻,西与省会昆明接壤,是云南连接内陆的重要陆路通道。

数千年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众多少数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浩瀚的文化遗产,书写着华夏故国的山河旧样,记录下神州往昔的沧海桑田。在曲靖市境内,有“南碑瑰宝”,即《爨[cuàn]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又称“二爨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方碑刻,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极高,被誉为神品。其书法字体是隶书到楷书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分存于云南陆良贞元堡和曲靖一中校内。

这么有名,又这么生僻的“爨”字,激起我这个书法“门外汉”的兴趣,去曲靖一中欣赏《爨宝子碑》。陆良是附近的县,有点远,《爨龙颜碑》就算了,下次有机会再说。

用手机地图导航,乘公交车到“珠江源广场站”下,先看看附近的风景,不着急,慢慢来。


01  珠江源广场是个路边小型公园,繁花似锦。

  

02  这里物价便宜,气候宜人。你看,老伴手提塑料袋里就是刚刚买的水果,葡萄7元1公斤,人参果4元1公斤。

  

03  市民在广场上休闲。

  

04  广场右侧有座小型湖泊。

  

05  沿珠江源广场的湖边漫步,垂柳与石桥特别醒目。

  

06  从珠江源广场出来,过马路是曲靖一中,旁边就有栋叫“南碑瑰宝”的建筑,爨宝子碑就在里面,大门紧闭。拍摄时间13:37分。

  

07  “南碑瑰宝”朱红色的围墙上镶嵌着指示牌,说明“爨宝子碑”就在里面。 

  

08  “南碑瑰宝”朱红色的围墙上还镶嵌着一块指示牌“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说明里面还有另一块重要的文物,正好可以一起饱饱眼福。看到段氏会盟碑,让我联想的金庸小说里的大理国段誉,会六脉神剑。据查,其原型是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段正严。

找到地方了,转身询问曲靖一中的值班保安,何时开门?答曰下午3点开门,现在才1点多,决定到附近逛逛。

  

09  一中附近就是曲靖新建南城门楼,建于原南城门楼东150米之老城埂上,1997年7月1日竣工,城楼立高35米,其中城高20米,楼高15米,雉垛高1.5米,为曲靖一大景观及标志性建筑。

  

10  走近南城楼。

  

11  站在一中马路这边,向那边远处拍摄,还有登山台阶,山上有宝塔。由于我们马上要参观“爨宝子碑”,时间有限,就没有过去。

  

12  果真,“南碑瑰宝”下午3点整准时开门,进大门先拍一张。进门是座蛮大的庭院,庭院中有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迎面而立,拍摄时间15:04分。

  

13  走近这座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拍摄,门柱上有幅黑底金字楹联,这种隶书不常见,估计是模仿“爨宝子碑”的字体。

  

14  左拐,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长廊,把庭院与后面的花园隔开。

  

15  过长廊走进花园,右侧是会盟碑亭;左侧是爨宝子碑亭。先欣赏会盟碑。

曲靖三十七部会盟碑为大理国遗物,与爨宝子碑并列,保存完好。碑面较小,高1.21米,宽0.61米。碑顶有道光二十九年喻怀信记;碑上段为正文,11行;碑的下段是官衔题名,8行。此碑行款特殊,正文直行。从左至右,才能读通;上下题记、题名,又需从右至左,才合顺序。此碑前人多称难读。认为碑文“辞多艰涩”,“半杂夷语,多不可解”。其中奇字连篇,所涉及的地名、人名均于史籍无征,确切内容,尚待作进一步的考释。

  

16  亭内用玻璃罩保护着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会盟碑为长方形,高1.25米,宽0.58米,厚0.16米,无碑脚。碑文共212字,分刻为上下两截,上截为碑的正文,下截是职官题名。此碑既是大理历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民族关系史上的宝贵资料。

  

17  想看清楚点,进亭内拍摄,反光厉害,碑文看不清,我拍摄时的身影却明显可见。

  

18  这是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的文字简介。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是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971年)所立。

康熙十八年(1679年),碑刻被挖掘出土,最初置于曲靖城北门外武侯祠内。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喻怀信等人将碑移入城内奎阁(今附一小,奎阁已拆除),镶嵌在正殿墙上,并对碑题记,叙述此碑出土情况及移置经过。民国十六年(1927年),云南军阀混战,城内庙宇多遭毁坏,此碑差点被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为迎接南京政府京滇公路通车观览团的到来,始由云南省教育厅拨款,于曲靖中学(现曲靖一中)内建一碑亭,将幸存下来的《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与《爨宝子碑》一同被移置于碑亭内,加以保护。

文中所说的37部,据《元史·地理志》,主要分布于滇南、滇东及贵州的普定、普安,四川的越、西昌、会理。从行军要一个月才到石城的情况看,众镇等三邑,可能在今川黔境内。37部与大理国关系甚多,时和时叛,史多有记。“盟誓”似也不止一次。正德云南志就曾载;昆明官渡有蒙摩阿嵯与37部会盟碑,碑现已无存,但推想也与曲靖的这块会盟碑为同一类型。

  

19  碑文记述大理国三军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珍(白族),奉宋太祖圣旨平定众镇叛乱后,召集37部彝族首领,在石城(今曲靖)会盟立誓,共讨阿房、洞田等地叛乱,并颁赐职赏的史实。

为方便读者阅读,碑文全文转述如下:

(上段)

明政三年,岁次辛未,宣谕足屈奉承统率戎行,委服恩,抚安边塞。是以剪除辶众镇长奇宗、求州首领代连弄、兔覆磨乃等三邑,统置辶众镇。以二月八日回军,至三月七日到石城,更讨打贼郎羽兮、阿房田洞,合集卅七部女考伽诺、十二将弄略等,于四月九日斫罗沙一遍,兼颁赐职赏。故迺共约盟誓,务存久长,上对众圣之鉴知,下揆一德而血占血。

(下段)

三军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王示,都监三军礼乐爽长驸马布燮段彦贞,贲彦、敝宇览杨连永、杨求彦,侍内官久赞段子惠、李善,督爽王清志,贴侍内官赞卫杨定存,理摸陁道杨定福,陁栖袁永智、苏晟兴。

  

20  欣赏了会盟碑,转过身来,去欣赏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70里的扬旗田。咸丰初年,因重修县志,首录碑文。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此碑,移至城内的武侯祠。今存曲靖第一中学旁边的、“南碑瑰宝”大院内,建有专门的爨碑亭保护。

  

21  亭的匾额“爨碑亭”, 爨碑亭门柱上一幅黑底金字对联“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为碑亭撰写对联者系联云南石屏人,也是云南的唯一状元,并兼任云大教授的袁嘉谷。这样的身份,科举时代的状元郎又是现代教育的教授,可谓古往今来第一人。

  

22  碑首为半圆形,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文计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均正书。碑文记述爨宝子生平、家世及其政绩,系爨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

  

23  爨宝子碑的内容,拍照看不清楚,亭内有一拓片,很清晰,请欣赏。

  

24  爨宝子碑相关文字介绍。

爨氏是汉末至唐代中期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建宁(今曲靖地区)、晋宁(今滇池地区)两郡,是爨氏管辖的中心地区。碑末的职官题名,记载了当时建宁太守的属官名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碑的左下方刻有清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曲靖知府邓尔恒的题跋,记录碑的出土及移置经过:

咸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一日进厨房,偶尔发现豆腐上竟有字迹,仔细辨认,知此乃史书所记述的爨书痕迹。他惊异之余,忙唤厨师询问,方知卖豆腐的是城南五十里越州扬旗田人氏,碑石乃在耕地时发现,搬回家做压豆腐的工具。邓尔恒喜获珍宝,忙派人将碑石搬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内(今曲靖火柴厂)。

爨宝子碑从清咸丰二年发现后,引起极大重视,尤其书法爱好者纷纷赶来拓本珍藏。1927年,军阀混战,曲靖屡遭兵乱。此碑被抬去修筑工事,濒临厄运,后来被县城中一位靠拓售此碑为生的寒士张士元发现,搬回家中做榻,才得以保存下来。1937年,为迎接国民党“京滇公路周览团”,由云南省教育厅拨款,在曲靖中学内建爨碑亭保存。

爨宝子碑俗称小爨碑,主要是因为不如陆良爨龙颜碑规模大和字数多而叫小爨碑。两碑历来并称“二爨”或“南碑”,与北碑齐名。爨宝子碑虽称小爨,但立碑时间却比大爨碑早五十三年(小爨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及公元405年。大爨碑立于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即公元458年);另外,爨宝子碑出土时间也比大爨碑早。二者都被誉为“南碑瑰宝”。

  

25  上面是爨宝子碑碑文纸质版。为方便阅读,转述如下。

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

君讳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也。君少禀瑰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淳粹之德,戎晋归仁。九皋唱于名响,束帛集于闺庭。抽簪俟驾,朝野咏歌。州主薄治中别驾,举秀才本郡太守。宁抚氓庶,物物得所。春秋廿三,寝疾丧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恸发中,相与铭诔。休扬令终,永显勿剪。其词曰:

山岳吐精,海诞陼光。穆穆君侯,震响锵锵。弱冠称仁,咏歌朝乡。在阴嘉和,处渊流芳。宫宇数仞,循得其墙。馨随风烈,耀与云扬。鸿渐羽仪,龙腾凤翔。矫翮凌霄,将宾乎王。鸣鸾紫闼,濯缨沧浪。庶民子来,挚维同响。周遵绊马,曷能赦放。位才之绪,遂居本邦。志业方熙,道隆黄裳。当保南岳,不骞不崩。享年不永,一匮始倡。如何不吊,歼我贞良。回抱圣姿,影命不长。自非金石,荣枯有常。幽潜玄穹,携手颜张。至人无想,江湖相忘。于穆不已,肃雍显相。永惟平素,感恸忾慷。林宗没矣,令名遐彰。爰铭斯诔,庶存甘裳。呜呼哀哉!

  

26  参观出来,站在庭院中心处,拍摄“南碑瑰宝”大门的背面。

参观结束,就要离开了,说几点观后感:

1 爨碑所联想到的爨文化。

由汉末到唐朝中叶的500年间,以曲靖、陆良为中心,一个庞大的家族(爨氏)统治着云南全境及贵州西部、四川西南广大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南中”。电视剧《南中秘史》和历史长篇小说《爨诏风云》就是依据这段历史而写出的故事。

曲靖、陆良便是南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爨文化,便是这片蛮荒大地所产生的神秘文化。可惜,大多数国人都没听说过历史上有过“爨人”,甚至连许多云南人都不知道“爨人”。因为“爨姓”在现在的曲靖、陆良已灰飞烟灭,不见踪迹。

公元225年之后,诸葛亮南征,在曲靖、陆良一带战胜孟获,三军会师于味县(今曲靖),以曲靖、陆良为中心的文化区逐步取代以滇池为中心的文化区,最终形成了光耀一时的爨文化。

2 爨宝子碑的艺术价值

此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它与书刻于公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庙碑》风格接近。其立碑之时距书圣王羲之死时仅30年,却与世传右军法帖书风之清雅俊逸大为迥异。

爨宝子碑不是名家所书,也不讲究什么笔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间味,野蛮味,和南朝正统的名人书家严守法度,笔意结构,书卷气形成强烈对比。学爨宝子碑就是要从这些"不法","不名","不笔","不汉"中去体味一种别的什么东西,这种”别的什么”才是爨宝子碑的精髓。

俺这个书法“门外汉”,根据所查资料,归纳成上述一通议论,班门弄斧,请勿见笑。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