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绍振在一本书的序言中说: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只有大师级的学者才能作出,一般人只能在前人积累的思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二度概括。就是进行二度概括也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人们不得不从相邻学科,也就是比较发达、先进的学科中吸收某些成果,来带动自己的研究。 2007年笔者正式开始研究大学语文,当时还缺少学科自己的理论,笔者便借用了翻译界的“信达雅”理论。这一年笔者参加复旦大学的大学语文研讨会,在发言中借用这个理论描述母语学习各阶段的目标。 笔者认为,母语学习也是一个“信——达——雅”逐层上升的过程。小学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标准是“信”,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好的特点,大量进行知识的识记,譬如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背诵200多篇(段)优秀诗文等,这时候知识的传授要准确,不能出差错,甚至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之谓“信”。 中学语文主要是“达”,即母语读写能力的培养,能够写明白的文章,能够说通顺的话,这个任务绝不能拖到大学去。现在人们批评大学生不会写请假条,错别字连篇,要求大学语文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颠倒了学习顺序。又有人主张大学生汉语不及格不给毕业,那也是弄错了母语考核的阶段。苏步青教授早就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别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认识,大学把关严一点,对于遏止中小学的应试教育都大有好处。可惜的是,不少大学缺乏这样的远见,把母语不合格的学生大量扩招进来,那就只好自己喝这杯苦酒,不会写请假条就教写请假条,错别字多就办识字班,至于这还是不是大学,这和大学语文无关,大学语文不应该背这个锅。 那么到了大学语文阶段应该学些什么?大学语文就是要学习母语中“雅”的部分了。任何民族的母语内部都有雅俗之分,大众语言,俚语俗语,这些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学到,雅的语言则需要在学校母语教育中学习,而最高雅的语言(大雅)则只有在高等教育阶段才能学到。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这应该成为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已是系统学习母语的最后机会了,再不提出此项任务,可能将终生失去这个机会。 2007年8月31日《文汇读书周报》以“大学语文,学习'雅’的母语”为题发表了这篇讲话。随后,复旦大学出版社邀请我为他们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教师手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