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作分享25:可情可理展思维

 词语寄居者 2025-03-19 发布于浙江

或情或理:笔下自有乾坤

写有所得

1

潮响是情

金映廷

潮涌日落千帆过,换了人间。

大浪淘沙,且于习琴十载。早是纯熟之至,便常常自得。在弦上翻舞的同时总要挑拨一下,自己加些虚技进去,或颤音以示技巧之熟练。不过直至这曲《大浪淘沙》,才发觉不起了作用。这潮声太干涩,吾师道:“你啊,还是需用心体会,不能以虚技徒增彩头,可明其真意?”

潮打浪头,湿了半边衣袖。领悟不得真谛遂苦苦追寻,不知何从。躁涌心乱无以静。将琴扔于一旁,这是所谓的瓶颈?不得而知,月下孤人独处。

我一直以为技巧便是整曲精彩之处,或许不是?母亲有所察觉,她的声音宛若天外:“去看海吧,散散心。”

于是来了海边。是那倒春寒的三月,天际相连水面,流岚雾霭自远天奔来,势之汹涌,于脚下化为粉末,光晕隐藏在云层中隐匿不得见,恰似我心。

不过顷刻,大浪已至,穆然天地静肃,于千年时光凝固了刹那。潮水隆隆之响,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愈发急促得追赶与奔涌至前头,扑打脚面却退去,不甘于后再拼搏而来。心中响起了袅袅弦音,扫拂之震,恰似这潮水,难道它不是在弹奏着弦曲吗?

我心豁然矣,忆昔少年时,欲扶摇直上九万里而不能,遂心性不定,欲退欲罢欲浮云散地。《大浪淘沙》若此,我心亦若此。竟丧失了再来一次的勇气,再拼一次的精神。弦下拨者为潮,潮起潮落,身无旁骛,犹是以进为本,向前,向前。前方自是天光大亮。若是徒有虚技,那我弹《大浪淘沙》便掌握不了真谛了。

再弹《大浪淘沙》,心中不觉潮声涌立。那些不曾攻破的难点,我弦下生花,告诫自己,应似潮流勇往直前,不得而退。纵使万仞穿心而初心不改之坚定,恰似这滚滚江潮,大浪波涛。

滚滚大浪,波涛起,心响弦音。淡然处之便是真情。这汹涌澎湃的热爱与生命力。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潮响是真情。

2

无方则顺其自然,可为则自力而为

谢馨竹

一阁田园幽梦,惟宝玉点破。“非而强为,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人生的宅园中,若是无财而空建楼阁,自是幻梦,若是无能而强作“天然”,亦是笑话。私以为,无方则顺其自然,可为而自力而为,方乃真谛。

顺其自然,不是无能者的自我麻弊,不是懒惰者的不愿动身,而是“已尽人事,剩余天意”的智慧。自力而为,不是强装作派,亦不是蒙愚不清,而是面对机遇尽力拾取的奋起之势。

无方则顺其自然,方有恬淡愉悦。有过努力,便不留遗憾,若天不遂人愿,“竹杖芒鞋轻胜马”何不是一种遂愿呢?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真正的勇士,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悠然南山,五柳先生得“真意”。自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傲骨,而无方在晋朝官场求取功名,于是顺其自然,归去。而亦有菊的清香、山的远旷与人生自由不拘,平淡美好的归宿。苍翠竹影,竹林七贤悟“明理”。时代风起云涌,我自避之不争。倘若没有在面对时代时的顺其自然,何来七贤竹林佳话?何能得千万文人骚客千古共鸣?正如梁漱溟所言:“任尔密雨倾斜,我自坐拥皇城。”君可见,在无奈中放手,顺其自然,以小满胜万全,亦是人生智慧。

可为则自力而为,自有本领,恰遇东风,更应尽力而为,方知成功与否。“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熊熊三昧火,少年哪吒改天命。于天元鼎中破鼎,于天雷劫中存命,是哪吒不愿放下机遇,竭力而为所得,更是因对自我实力的正确评估所作出的正确选择。熠熠民族魂,华为芯片守国尊。依赖于进口的芯片桎梧中,华为刻苦钻研,终得国产芯片,以自为回击了他国的偏见,守住民族尊严。正如史铁生所言:“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君可观,在逆境中不轻意退却,愿取一丝机会,付万千心血换得成功,方能实现理想。

揆诸当下,殷鉴不远。年轻人中盛行的摆烂文化,不是顺其自然的体现,而是不肯为、不敢为的懦弱与退却,应可为而自力而为,若不得成功,才要知足而懂得顺其自然。

吾侪青年,应知退与进的智慧,在人生途中懂奋进、知豁达,掌握好航行的船舵,行出自己的天地,成中华之未来。

3

勿让道德失温

沈宬逸

2011年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在七分钟内两度遭车辆碾压,18名路人漠然离去,唯拾荒者陈贤妹跪地相救。这场血色悲剧犹如一记重锤,叩击着现代社会的道德根基:当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人性的温度是否正在被冰冷的理性计算吞噬?唯有重构社会道德生态体系,方能让善意不再孤立无援。

何谓道德?道,是外在的规律,路径,法则;德,内在的修养、品质、行为。两者结合,既遵循规律,又修身养身,形成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准则。

信任体系的崩塌正在制造集体性道德失明。彭宇案引发的“扶老人恐惧症”像病毒般蔓延,南京法官那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的诘问,犹如利刃斩断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纽带。当司法不能为善行托底,当监控录像成为自证清白的必需品,助人不再是本能反应,而变成了需要精密计算风险的社会博弈。这种扭曲的社会心理,在佛山街头具象化为十八个仓皇逃离的背影。

资本逻辑对道德领域的侵蚀同样不容忽视。在效率至上的价值体系中,时间被异化为金钱的计量单位,生命价值被简化为赔偿金额的数字游戏。肇事司机选择逃逸的本质,是将人命折算成保险理赔的冰冷计算;路人驻足施救的七分钟,在功利主义的天平上重不过准时打卡的紧迫性。这种物化思维正在消解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让道德选择沦为成本收益的数学题。

但陈贤妹的存在,证明人性的光辉从未真正熄灭。这位每天与废品打交道的妇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了文明的尊严。她的行为印证了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论断,在生存压力最大的群体中,反而保存着最纯粹的道德本能。这启示我们,道德重建的关键不在于说教,而在于激活人性深处的善意。就像纽约“守护天使”组织的志愿者们用荧光黄夹克构筑安全网络,上海“爱心驿站”为施救者提供法律后盾,制度设计应当成为善意的孵化器而非枷锁。

站在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重新校准道德的刻度。两千年前孟子呼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天我们要建立让“及人之幼”不再需要勇气的社会环境。当监控镜头能够自动识别跌倒老人,当民法典为善意救助者筑牢免责屏障,当道德教育不再停留于口号而融入生活实践,人性的火种终将汇聚成温暖的篝火。

小悦悦的悲剧不应成为冷漠的注脚,而应化作重建道德契约的起点——因为每一个向善的选择,都在为这个世界重新定义文明的温度。

4

驱除冷漠,共享温暖

温中春季训练营 王以馨

一个两岁的女童被车撞倒碾压,七分钟内途经的路人竟都冷眼漠视……广东佛山的一件事震惊了世人。为何人性会如此冷漠?如何才能重拾良知?只有驱除冷漠,才能共享社会的温暖,让人性升温!

何谓“升温”?升温,无疑是让内心的善意再度被点燃,融化人心寒冷的坚冰。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竞争的激烈,导致一方有难,似乎少有八方支援。惟有驱除人性之冷漠,唤醒人心深处的良知,让善的品性得到推崇,我们才有机会共同拥抱温暖的社会。

为何要驱除人心的寒冷?无疑,无论是拾荒阿姨陈贤妹对女童施以的援手,还是金华浦江三名孩子失联后上万人参与的搜救,抑或是汶川地震时全国各地的慷慨相助,都是为了让人间大爱得以传递,让社会温暖得以深入人心。君不见,小至亲友,中国留学生江歌不惜生命危险保护闺蜜使其免遭伤害;大至家国,因同情黄河决堤农民歉收的现状;显漠告别条件优越的南京,深入黄土高原考察,最终提出有助于治理黄河水土流失的28字方略。

一方有难,依然有人支援。回首过往,上古圣贤怀揣天下大同的理想,广布兼济天下的善念,终于使人心不至于完全封冻,也影响着当下社会。让世间温暖永恒,驱除内心之寒冷,才能让社会不至于被冷漠冰封。但是,揆诸当下,人们却逐渐走向疏远与寒心……

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们的本性重新被唤醒?生活中不乏此类反例,令人寒心的,既是对女童冷眼漠视的18个路人,也是江歌案件中把江歌关在门外的刘鑫。惟有消解人们心中对被伤害的恐惧,使行善之人成为真正的集体,使行善之事受到鼓励与推崇,我们才能真正共享社会的温暖。

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炉旷照,千里通明。积小善成大善,聚沙成塔,凝聚温情之力;陈贤妹的善举,使她生活得到安定,也得到了全社会的钦佩与赏识。然而,重中之重的是始于足下,吾侪青年,当让自己的冷漠被温暖化作春风,让无情被善意化作暖流,驱除冷漠,让温暖成为内心的中坚力量,他人有难,慷慨相助,人性升温,天下共享温暖之时,则计日而待矣!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等当如鲁迅一般,常怀善心,常行善事,驱除冷漠,共享社会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