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聊英剧了。 小编最近又挖到一部宝藏短剧,一共4集、每集60分钟的体量。 将一场少年犯罪案件压缩成一场“社会显微镜实验”。 一镜到底四个视角四种叙事,一如既往的细腻英剧,且有深度。 沉浸式观影的感觉,熬过第一集,第三集直接封神。 《混沌少年时》 ![]() 剧情从警方破门抓捕13岁杰米开始,层层剥开校园霸凌、家庭失能、教育失德的真相。 13岁的杰米·米勒在家人眼里只是个不爱说话的小男孩。 可突然就被上门的警察包围,说他涉嫌杀人,被带回警局审问。 ![]() 吉米看起来就是个幼稚小男孩,从被捕的那一刻,他的表现就十分孩子气,加上他坚称不是自己做的,父亲当然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 面对盘问,小吉米只是一味摇头,或者沉默不语。 直到警方拿出了监控视频:一个名叫凯蒂的女孩被吉米连捅7刀致死。 父亲看到监控,忍不住掩面痛哭。 ![]() 而吉米依然说那不是自己,求父亲相信他。 第一集看完,以为是那种俗套的青少年犯罪片,但其实除了拍摄手法新颖,它所探讨的问题却十分现实。 每一集对应案件调查的关键阶段:抓捕、审讯、回溯、审判,让观众在紧凑的节奏中直面人性拷问。 警方证据显示,杰米因“情感纠葛”持刀刺向同学凯蒂。 ![]() 但真相远非暴力本身。 警察巴斯康姆通过走访吉米的班级,意外发现吉米可能长期遭受着校园霸凌。 而这种霸凌,不仅非常隐蔽,还否定了吉米的“男子气概”。 在吉米的社交平台上,随便一条动态下就有十几条的评论,但全都是emoji表情包,那些表情包暗指吉米是“非自愿单身者”,是没人爱的loser。 ![]() 如当众取外号,或者将垃圾扔在当事人的餐盘上,或者勒索。 更恐怖的是,老师见状只会随口提醒并不会有实际的行为介入。 周围的大多数人更是习惯了有“少数者”被攻击。 沉默的大多数都是“平庸之辈”。 ![]() 而在社交平台上带头嘲讽吉米的人就是凯蒂。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凯蒂将自己的裸照发给某个男生,而那个男生却将其广而告之,吉米当然也看到了那张照片。 在其他人都开始荡妇羞辱凯蒂的时候,吉米却选择“挺身而出”。 他跟踪了凯蒂,表示自己愿意接纳她。 没想到凯蒂却依然高傲,她拒绝了吉米,吉米忽而暴怒,悲剧最终酿成。 ![]() 深挖吉米的杀人动机,就会发现,真相比暴力更让人恐惧。 一条短视频、一个表情包,就能将人钉上耻辱十字架。 网络暴力、“符号化社交”对青少年影响深远,不良的媒介环境加重了这一影响。 杰米的暴力,实则是被群体排斥后的绝望反击。 ![]() 杰米与凯蒂的悲剧,正是“键盘正义”与“群体狂欢”的牺牲品。 当大人们以为只要孩子待在房间里,那他就是安全的,可是,小小的电脑窗口却足以装得下全世界,网络上有数不清的黄色暴力影片,有数不尽的暴力方式。 吉米的性格是复杂的,他并不是天生的坏种。 与父亲的微妙关系传递,才是他性格缺陷的根本原因。 ![]() 父亲受他的父辈家暴的影响从而也变得易怒,为厕所清洁工的工作自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情感缺位。 比如在面对别的家长嘲讽自己孩子的时候没有坚定的看向他,而是选择了闪躲。 吉米在那时候该是多渴望鼓励和陪伴啊。 父亲对母亲的态度也非常影响吉米对女性的看法。 杰米虽然渴望跟女性交好,但是内心却瞧不起女性的,认为女性应该依附于男性。 ![]() 剧中父亲多次欲言又止的沉默,被镜头精准捕捉,暗示“暴力早已在日常中生根”。 杰米在家庭与校园的双重否定中,陷入“自我虚无”。 杀害凯蒂,既是对施暴者的报复,也是对自身存在的病态确认。 小演员的演技也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从无辜平静到暴怒嘶喊,演技自然,非常真实。 ![]() 所以强烈建议大家熬过第一集,坚持看下去,会发现这剧要深度游深度,要演技有演技。 它没有很强的情节性,但在深度和细腻这块拿捏到位。 此刻刷屏的你,是否愿意摘下偏见,看见下一个“杰米”? “当我们停止用标签定义一个人,暴力才会真正落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