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现场安全一定要 重点管好这九种人 现场安全管理包括进入现场的每一个人,不论是公司内部的,还是来自公司外部的,不论是现场的作业人员,还是现场的管理人员,不论是归属现场的人员,还是不归属现场的人员,只要进入公司的生产现场,都要严格遵守现场的各项生产安全管理要求,否则,必然会给公司现场的安全管理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对现场的人员在生产安全方面的管理,务必要将以下“九类人”纳入现场人员安全管理的范围,且要予以重点关注: 1.现场新入职上岗的人员 尽管现场新入职上岗的人员在上岗前通过了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只是理论上的通过,实践操作还未必掌握,再加上刚进入岗位: —难免会在工作中存在紧张胆怯的心理 —难免会在工作中存在确认有疏漏的地方 —难免会在工作中存在操作不熟练的情况 —难免会在工作中存在考虑不周全的情况 这些都会影响新入职上岗人员在现场的作业行为与状态,给其在现场的健康与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或伤害,不论现场的管理者,还是到现场监督安全的管理者,务必要重点关注观察“新入职上岗人员”的情况,包括: —新入职上岗人员的安全劳动防护 —新入职上岗人员的操作作业行为 —新入职上岗人员的操作作业状态 —新入职上岗人员的操作作业站位 —新入职上岗人员的操作作业表情 —新入职上岗人员岗位的周边安全 —新入职上岗人员的整个操作过程 及时发现“不合规”的情况,及时提醒制止,及时帮助其纠偏扶正,必要时予以耐心指导,以确保其现场的行为与状态符合规定的要求。 2.作业活动区变化的人员 现场有一部分人员的作业活动不是固定的,而会根据作业内容导致作业活动区域不停发生变化,不同的作业区域存在的安全风险可能不相同,不同的作业区域对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要求也可能不相同;其次因为作业活动区域不停发生变化,有可能会出现“人员在思想意识上粗心大意”的情况,导致进入新的作业区域没有完全按照新的作业区域的安全要求做好安全方面的工作,比如: —进入新作业区域安全劳动防护不到位 —对新作业场所的安全状况确认不到位 —对新作业场所的安全操作了解不到位 所以说,现场的管理者在管理现场生产安全过程中,务必要重点关注作业活动区域频繁发生变化的人员,督促其在每一个作业活动区域的行为、状态以及作业活动区域的安全状况符合规定的要求。 3.休长假结束后返岗人员 因为某种原因休长假结束后返岗的人员,除了在上岗前要按照规定进行岗前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在上岗初期,同样也要将其纳入现场生产安全管理的“重点人员”,经过长假休息,对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现场的安全生产操作要求、现场的安全生产防护要求可能会存在部分或全部忘记的情况,其次经过长假休息,个人的安全风险意识、安全规则意识都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消失。 现场的管理者或到现场监督检查安全的管理者,务必要多加以关注观察“休长假结束后的返岗人员在上岗初期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提醒制止,及时纠偏纠正,必要时给与耐心指导。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第十七条 从业人员在本生产经营单位内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应当重新接受车间(工段、区、队)和班组级的安全培训。 4.过往有违规违纪的人员 在以往的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有违规违纪的人员,不论其作业岗位是否发生变化,都要将其纳入到“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人群”,在现场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多点关注观察确认其在现场的行为、状态是否已经得到彻底的整改,是否已经认识到自身过往的“不合规”情况以及“不合规”情况可能导致的伤害及严重性,是否已经掌并做到了当前作业岗位上的安全操作与防护要求。 5.参观拜访现场的外来人 因为某种业务需要,来自公司外部的人员需要到现场参观拜访,不论有没有公司的人员陪同,都要予以重点关注,主要包括: —其在现场的穿戴状况是否符合现场的生产安全要求 —其在现场的安全防护是否满足规定的生产安全要求 —其在现场的行走路线是否按照现场规划的指示要求 —其在现场的行为与状态是否符合现场的生产安全要求 因为其初到公司现场,可能对公司现场的生产安全管理要求不清楚或掌握的不全面,必然会有可能存在“不符合公司现场生产安全要求的行为或状态”而进入现场,不仅对其个人的健康与安全存在诸多隐患,也会让现场的作业人员内心不平衡或质疑自己的正确安全做法,所以说,只要发现其在现场存在任何的“不合规”情况,都要及时提醒制止,要求其及时纠正直至符合现场的生产安全要求为止。 6.临时到现场作业的人员 往往会因为某种原因,会存在以下情况: —为了赶订单、追进度、保交期,会临时安排其他部门的人员到现场帮忙作业 —非现场的人员因某种业务需要临时到现场办理某些工作比如与现场人员沟通 正是因为是“临时性的作业活动”,再加上其不属于现场的人员,自然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风险不知情、对现场的生产安全规则不清楚,对现场的生产安全要求就会存在“无所谓”的思想认知、“黑大胆”的冒险心理,正因如此,才会对现场的生产安全带来一系列地不良影响。 所以说,管理者务必要重点关注“临时到现场作业的人员”的行为、状态,及时提醒、及时要求,督促其按照现场的生产安全要求进入现场,并在现场按照现场的生产安全要求行动、作业。 7.异常情况下作业的人员 现场的作业活动分为正常、异常、紧急三大类,对于异常情况,随时都会出现,比较常见的就是:设备设施突发故障导致的故障修复作业活动,往往会处于“急于修复故障而忽略了现场的生产安全要求”,比如: —进入现场的个人安全防护 —进入现场的移动行走路线 —对作业场所安全状况的确认 —作业场所安全警示标识的挂放 —作业开始前消除相关的安全隐患 —作业后作业现场的及时整理整顿 —…… 所以说,现场的管理者务必要将“异常情况下作业的人员”纳入到现场人员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包括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提醒、移动中的安全监督、作业前的安全提示、作业中的安全观察、作业后的安全确认等等。 8.到现场试工的作业人员 为了确保“招聘的新人”满足公司的要求,很多公司会让“新人到现场试工操作”,然后再决定是否录用,尽管“试工的时间不长”,但对现场的生产安全带来的影响却不小,主要是因为: —试工人员思想上缺乏现场的生产安全概念,不清楚现场的安全要求 —试工人员思想上存在有“无所谓”的状态,反正是暂时的、短时间的 恰恰就是如此,有可能在“短时间的试工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导致在试工期间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现场的管理者千万要重视“到现场试工的人员”,不论是带领其到现场试工,不论其有没有在同行做好,都要重视,千万不要有任何的忽视、轻视心理,最好: —检查其进入现场时的状态 —亲自带领其到试工场所 —开始试工前的安全告知 —试工中的安全监督观察 9.到现场查看的公司领导 公司领导虽然不会经常性到生产现场,正是因为如此,公司领导进入现场往往对现场的具体生产安全要求了解的不全面或甚至不清楚,而可能存在“不安全的状态”情况下进入了现场查看,所以说,现场的管理者同样要对“进入现场的公司领导”予以关注观察,及时提醒其“现场的生产安全要求”,消除其存在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既是对公司领导安全的负责、对公司安全规则的尊重,更是在履行现场管理者对“生产安全管理守则”承诺,更是对现场所有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一种勇于担当的意识。 ![]() 6.培训不是讲讲课那么简单,需做什么?怎么做?(三阶段、八步骤) 12.制度建了,培训做了,检查查了,安全管理为何没达到预期效果? 15.管理“九字”精髓 18.企业与企业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人才、产品、市场,而是? 29.生产管理的“九个三” 32.检查现场:既要+又要 34.安全生产管理的“八子” ![]() ✅在学习中思考:将学到的变为自己的; ✅在思考中学习:将想到的变为真实的; ✅在学习后实践:将学到的转化为标准; ✅在实践中验证:将标准落地产生效益; ✅在验证中复盘:强化认知提升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