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阳关残雪 2025-03-20 发布于甘肃

项目历程

背景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在听取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主任王化云关于从长江引水接济黄河的设想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提出了南水北调战略构想。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长江时又谈到了南水北调问题,与当时的水利水电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探讨了可能的调水线路。1962年以后,由于黄、淮、海平原大面积引黄灌溉和平原蓄水,造成严重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南水北调的规划与研究工作被搁置。[11]
1972年华北地区大旱。1973年7月,国务院召开北方17省、直辖市抗旱会议后,水电部组成南水北调规划组,研究从长江向华北平原调水的近期调水方案,于1974年7月、1976年3月分别提出了《南水北调近期规划任务书》和《南水北调近期工作规划报告》,选择了以东线作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并以京杭大运河为输水干线送水到天津作为近期工作的实施方案。1979年水利部成立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研究,规划工作按东线、中线、西线三项工程分别进行。[11]

规划历程

自1952 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开展初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资料收集、调查、查勘及调水线路选线工作,研究了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自流和抽水的多个方案,还研究了从通天河以及西南诸河的澜沧江和怒江调水到柴达木盆地的可能性。1987年7月,按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安排开始开展超前期研究工作,对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40个引水坝址、157个引水线路方案进行了研究。[15][16]
1996-2001 年,根据水利部工作安排,开展了规划阶段工作,2001 年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该阶段研究的调水河流为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研究的引水枢纽坝址共20多个,提出了西线调水的总体工程布局和规划方案。该成果被纳入《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由国务院批复。[15][16]
2001年7月,水利部布置开展西线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2005年6月,考虑受水区缺水状况、调水对调出区的影响和技术经济合理性,水利部布置开展西线第一、二期工程水源结合方案研究,仍作为第一期工程进行项目建议书编制。2008 年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初稿)的编制;同年,按照有关西线工程不急于开展项目论证的要求,前期工作暂停。2012年6月,按照水利部要求,黄委组织开展项目建议书补充完善工作。[16][17]
2012-2019年,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南水北调西线江河连通方案研究。围绕西线工程总体规划和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中调水比例偏高、生态制约性强、对宗教设施影响大及移民征地等问题,初步提出六江(河)总调水规模450 亿立方米,并拟定了全程自流的调水线路。[16][2]
2016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水利部安排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020年8月,黄委组织编制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报告》及9个专题报告。同年12月,水利部将论证报告及审查意见函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以来,按照水利部工作部署,黄委开展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按照水利部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总体规划修改完善的相关要求,编制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补充论证》。[16][9][18]
经过70多年大量论证,西线工程调水线路研究范围逐渐聚焦,从最初的115万平方千米缩小到超前期研究阶段的87万平方千米,再到30万平方千米;调水河流由最初的9条聚焦到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开展了数百个调水方案论证。[19]
2023年,南水北调集团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深度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东中西三线后续规划逐渐明朗,其中西线工程上线调水40亿立方米方案形成共识,力争尽快开工建设。[12]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西线工程调水工程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东起松潘草地,西至楚玛尔河口,南临川西高原,北抵阿尼玛卿山。在北纬31°30'~35°00',东经94°50'~102°30'的范围内,面积近30万平方千米。巴颜喀拉山黄河长江源头区的分水岭,其南侧长江流域的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的河床比北侧相应的黄河河床低80~550m。[20]
该区途经青藏高原崇山峻岭,海拔较高,在3000m以上,自然环境比较脆弱,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该区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多为陡倾岩层,褶皱非常强烈,活动断裂较为发育,以北西向断裂为主,大多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该区处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带内,该地震带为背截高原地区强震带之一,区内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发育。调水工程主要处于强震带内陆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地区,地震强度和活动性相对较弱。地震基本烈度一般为轻度。区域构造活动性以基本稳定类型为主,而且东部较西部稳定,广泛分布的砂、板抗压强度一般为40-100MPa,属中等坚硬、坚硬岩类。冻土主要对明渠、渡槽、厂房等地面建筑物有一定影响,而对深埋长隧洞影响甚微。[7]

通天河流域

西线工程水域之一通天河流域,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高3000米-4000米。通天河流域上段河谷开阔,河槽宽而浅,两岸有山丘。流域内部和边缘有许多山脉,分割出许多盆地和宽谷,形成了各种地形地貌,如高原平原丘陵、山脉、冰川冻土谷地、盆地等。高平原丘陵地势起伏和缓,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近5000米。通天河干流流经谷底地形主要包括巴颜倾山区宽2-3公里的宽谷,莫曲汇口附近宽4-5公里、河床较浅的区域,牙哥峡宽度仅为100-200米的峡谷以及科欠曲汇口至楚玛尔河河口宽12公里的谷地。[21]

巴颜喀拉山

西线工程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位于中国青海省中部偏南,处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为昆仑山东延部分。其西与可可西里山相接,东抵松潘高原和邛山。海拔5000米左右,主峰巴颜喀拉山海拔为5267米。北坡缓坦,南坡深切,多峡谷。[22]

水文情况

西线工程黄河上中游地区处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总面积约63万km2,年降水量200~800 mm,区内除阴山山脉、秦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河源区外,绝大部分是黄土高原。正常来水年份缺水量预测结果为:2010年40亿立方米,2030年110亿立方米,2050年160亿立方米。黄河临近的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缺水严重。[7]
西线工程黄河上中游地区雨季分明,雨日多,降雨强度小,降雪日数多、雪量大:年降水量由西北伍道粱站的265.6mm到东部壤塘、阿坝一带达700mm以上。全年降水量集中在5~10月,占年降水量80%左右。大于0.1 mm的降水日数大多在150天上下,但暴雨日数稀少。在3500mm高程以上地区,年降水量中20%~30%M上的降水为降雪量。[23]

气象条件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地区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以上地区、雅砻江甘孜以上地区和道孚以上地区,以及大渡河双江口的足木足、绰斯甲河以上地区,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通常称之为引水区。[23]
西线工程引水区主要气候特征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均超过2000小时。冬季严寒,低温持续时间长;夏季凉爽,地表温度与气温变化一致。年平均气温-4.2~5.6℃,极端最低气温-45℃。昼夜温差较大,但气温年较差较小。湿度低,蒸发量大。绝对湿度2.8~5.8hPa,年蒸发量1200~1700mm。气压低,氧气稀薄,年平均气压577~690 hPa,年平均含氧量0.174~0.204 kg/立方米。风速大,风压小。最大风速超过18m/s,4000m高程处,风压力仅及海平面的67%。多大风、霜冻、雪灾、冰雹、雷暴等灾害性天气。[23]

工程结构

工程规划总布局

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总调水量170亿立方米,按“由近及远、从小到大、先易后难、分期建设”的规划思路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从雅砻江大渡河等5条支流自流调水40亿立方米至黄河支流贾曲;第二期工程从雅砻江干流阿达坝址自流调水50亿立方米至黄河支流贾曲;第三期工程从通天河干流侧坊自流调水80亿立方米 进入雅砻江,再至黄河支流贾曲,三期工程线路总长1072千米。[19][24]
总体布局方案示意

工程分期规划

第一期工程

雅砻江大渡河等5条支流自流调水40亿立方米至黄河支流贾曲:随着西线工程前期研究工作的深入,结合新形势和新时代发展要求,西线工程形成了上下线组合调水方案。上线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联合调水40亿立方米到贾曲河口,线路总长325.7千米,由9段隧洞+8座交叉建筑物组成;下线大渡河双江口水库调水40亿立方米入洮河,线路总长413.5千米。[13]其中,上线水源水库淹没影响人口1.4万人;下线双江口为在建水库,移民淹没问题已解决。匡算工程静态总投资2566.73亿元,一立方水投资32.08元。[14]

第二期工程

从雅砻江干流阿达坝址自流调水50亿立方米至黄河支流贾曲;布局方案中,雅砻江距黄河较近,调水条件优于通天河,因此选择雅砻江阿—贾自流方案为第二期工程。第一、第二期工程的实施,可满足2030年左右黄河上中游6省、自治区增供水资源量的需求。[24]

第三期工程

原规划方案第三期工程从通天河干流侧仿调水到黄河贾曲河口,调水规模为80亿立方米。侧仿坝址位于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保护分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交界处,水库回水涉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65.7平方千米。[14]

主要影响

西线调水工程的影响可分为调水河流地区、调水工程区、受水区三个区域的影响。[25]

对调水河流地区影响

对坝址下游影响

调水对坝址下游临近地区的局地气候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加剧下游干旱河谷的危害,引起区内动物栖息环境的变化,对水生生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只是局部的。[25]

对库区影响

对局地气候影响。调蓄水库蓄水后,大面积的水面将对库周气候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估计建库后库区年平均气温影响不明显,气温日较差将显著减少;库周降水量将随高程的增大而增加;库面风速将比岸上风速增大20%~40%,水库两岸10-15km地带,湖陆风将更加显著。[25]
对生物影响。水库建成后,随着库区小气候的改善及库周地下水位的升高,一些湿生植物草种也随之在库周生长,从而促使植物多样性增加,库区生态将会逐渐向良性循环发展。预计水生生物种群数量会有较大增加。[25]

对调水工程区影响

对生物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调水工程施工将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到远离施工作业活动以外地区,但不会对其产生明显不利影响。西线调水输水线路主要为隧洞形式,线路建成输水后,将不会阻断区域内陆生动物的自然迁徙觅食路线,不会导致长江黄河上游陆生动物区系组成、种群结构及资源量的改变。[25]
通天河引水河段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调水工程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但随着施工结束,野生动物将会重返原栖息地[25]

对水土流失影响

水库、输水工程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将产生大量的弃渣、弃土,扰动原地貌,破坏原生植被,甚至使局部地区成为裸露地,引起新增水土流失。[25]

对环境地质影响

调水工程的实施将改变调水区地质环境固有的平衡状态,可能诱发许多新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库岸稳定同题、冻土及冻害问题等。根据调查资料初步分析,西线工程有产生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部分条件,尚需进一步观测分析。输水线路区有岩屑坡、泥石流、热融洼地、滑坍、冻土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工程施工会加速它们的发展,影响地面工程的稳定性。[25]

对受水区影响

受水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稀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西线调水170亿立方米,其中规划生态用水63亿立方米。将有利于改善受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增加河川径流量,改善水环境;促进受水区水土流失治理;为土地沙漠化防治创造条件。总之,调水后,通过灌溉,发展大农业,增加植被覆盖度,调节小气候,对水土保持,减轻土地沙漠化,减少入黄泥沙,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有非常积极的作用。[25]

建设难点

地质生态

西线工程位于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工程区地质和生态极端脆弱,地震、地质灾害频发。在这样的环境下建7座高坝、6座水库,穿越不同地质单元的数百公里长距离深埋隧道,不仅施工和维护条件差,而且施工及建成后地表水锐减,生态和地质退化,诸如冻土层退化甚至消失、植被退化甚至物种消失、气候恶化和河流干涸不断引致荒漠化等,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巨大灾难性后果。据四川地震专家分析,工程区是当前青藏高原最强烈的巨大地震最活跃的高发区,工程线路70%的地段都有遭受七八级地震破坏的危险,是多次历史大地震的可能复发危险区,加之工程呈带状分布,比点状分布更加不可避免。[26]

调水量无保障

调水区是高寒区域,径流量年内各月差别很大,漫长的冬季无水可调,而且调水河流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由于环境退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西线取水位置及其来水途径的特殊性,未来二三十年若没有强大外部因素改善,这一变化成为趋势性而非周期性是大概率事件。[26]

民族宗教问题

西线工程位于藏民族集中聚居区,民族和宗教问题极为敏感,叠加恶劣的生态环境,移民搬迁极为困难。西线工程将承受比一般区域更大的移民压力和损失,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难以评估的宗教和文化领域,容易引发心理抵触情绪,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民族团结。[26]

工程施工难

西线工程是在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施工,那里海拔高、缺氧,在几百公里长的调水区里,修建长、大的隧洞和渡槽,工程上比较困难,机械工作效率也会降低。[27]

利益分配

把水调到黄河,涉及到长江流域水电站的利益分配问题。从国家全局来讲,整体利益没有什么损失,但需要国家来调整利益分配矛盾。[27]

投入巨大

西线工程建设周期长达10年,涉及移民搬迁、工程建设、生态补偿、电力补偿等多个方面,投入较大。[2]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专家鲁家果说,3040亿元的静态投资只计算了两项造价:每公里隧洞要花多少钱,8个大坝,每立方造价多少钱。配套工程、移民安置和生态恢复,完全没有计入投资。鲁家果重新计算了静态投资,他认为,仅再加上配套工程投资一项,西线静态投资就将达到5800亿元(2000年一季度价)。[28]西线工程比中线工程更艰巨,投资也会更大。并且,该工程是一个公益工程,难以从中牟利。[27]

工程组织

管理体制

按照2002年《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务院同意成立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副总理任副组长,计委、财政、建设、国土资源、水利等有关直属部委为其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调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的方针政策,下设办公室管理日常工作。工程建设和管理按照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水源公司、干线有限责任公司,依法自主经营。[29]

勘察与研究的单位

2021年以来,黄委联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及高校对西线工程总体规划方案深入论证后,优化调整了调水规模和调水线路。[14]

功能价值

经济价值

西线调水入黄河后,可保障受水区城市化进程的生活和工业用水,并兼顾农业用水,对调整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对保障粮食安全,对缩小东西部差距,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30]

生态价值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西北地区流失之水重新“调回”,改善气候,恢复曾经水草丰美的“自然环境”,从长远意义上解决中国西北生态问题,保护青藏高原“中华水塔”。[31]

环境价值

受水区大都地处中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在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繁,环境污染就是突出的表现,有些地方已丧失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西线工程完成后,为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开辟新的水源,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30]

意义与必要性

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基础设施

黄河流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双碳”目标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的重叠区,是中国实现2035 年、2050 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地区之一。为保障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环境容量,拓展人的生存空间,逐步开发西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的协渊发展,推进城市化建设而要开辟新的水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2050年以前调水160亿-170亿立方米,为西部大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32][33]

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农业用水被挤占,粮食安全隐患突出;工业用水无法保障,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用水严重不足,威胁流域生态安全;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黄河存在“水少、沙多、地上悬河”的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对进一步搞好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32][33]

国家南水北调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两线三条调水线路,形成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相互联结的“四横三纵”总体格局。利用黄河贯穿中国从西部到东部的天然优势,通过黄河对水量重新调配,可协调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关系,达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目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此水资源网络的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7][32]

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通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赋能黄河沿线经济带,打造西南、西北水网联通经济带,为西部经济发展注入“活水”。[34]同时可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有效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35]

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中东部已经没有可开发增加的耕地,而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拥有大面积的荒地荒漠。在甘肃,农用地总面积3.6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3.71%,其中,耕地面积7537.20万亩,只利用了约1750万亩;牧草地面积2.16亿亩,盐碱化、沙化、植被退化比较严重,草场载畜能力较低。未利用土地总面积2.99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3.84%,其中裸岩石砾地、盐碱地、沙地占绝大多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将使甘肃大面积的未开垦荒地,特别是河西走廊平坦辽阔的戈壁荒漠变成良田,至少增加1.5亿亩耕地,并使2.16亿亩劣化牧草地变成优质草场。[5]

有利于维护边疆长治久安

中国西北各省(区)是多民族聚集区,也是“老、少、边、穷”比较集中的地区。以甘肃论,现有54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7%。南水北调西线流经甘肃,只要解决了水的问题,就可以改造民族地区的干旱、半干旱现状,解决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用水,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美丽家园。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实现边疆长治久安。[5]

相关事件

西线路上的牺牲

1959年,一个测量小组在金沙江上开展测量,风浪打翻了测船,刚从学校毕业两年的刘海洪被大浪卷走失踪。同年,姬金海在引水坝址进行调绘时滑入波涛汹涌的怒江,壮烈牺牲。1990年,担任测绘第一小组组长的杨广成,在当江测区赶工测量,劳累过度,患重感冒,后转成肺炎并发肺水肿,抢救无效去世,生命定格在25岁。[36]
西线查勘(1989年)

“天河工程”遭质疑

“天河工程”是由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提出的中国南水北调西段工程中的科学实验项目。项目利用三江源区天然的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青海省每年为“天河工程”所在实验室提供至少600万元经费。资深水利专家直言,天河工程并不是其所谓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的试验项目。[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