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服务“变味儿” 志愿者成了“廉价劳动力”

 阿福根 2025-03-20 发布于上海
     我国志愿服务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兴起,在社会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国内志愿者活动存在“被志愿”、节假日服务扎堆、志愿者权益受侵害等现象,不仅让志愿服务“变味儿”,更有损志愿者的形象和积极性,如不及时加以遏制,将妨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招之即来,志愿者成了“廉价劳动力”,成为某些“政绩活动”的凑人数行动。有所大学的志愿服务负责人带领50名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当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仅参加了一个活动开幕式,大家站队一排一排的,非常整齐。但是只听了有关领导讲讲话,就让大家返回了。后来“志愿者们很受伤,认为这样捧场作秀的志愿活动没有任何意义。

     某市文明办志愿者处也遭遇过“被志愿”事件。一单位组织了一台文艺演出,向文明办提出需要组织100名志愿者帮忙。而当志愿者到达现场后,有关负责人却安排20人搬道具,其余人员被填到方阵中充当观众“撑场面”。

     以上的事件还真不少,以组织动员为主的志愿服务,时常会出现志愿者被动参与、甚至“被志愿”现象,特别是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被调查者普遍提及这一问题。一些政府机关、学校搞活动,就通过志愿服务组织部门“抓”一些志愿者过来,作为免费或廉价劳动力使用,或者作秀撑场面。

    “被志愿”现象在很多领域都存在,一些党政干部对志愿服务认识有偏差,把志愿者看成是一个“招之即来”的群体,不花钱的群体,志愿者们还听话照办。

    扎堆服务,爱心不均衡变“负担”,比如每年的学雷锋日,很多学校要完成志愿服务工作,扎堆去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搞得老人的脚一天洗几次。老人们都说不要来了,搞的怨声载道的。再就是敬老院都说来的人太多了,来了只有扎堆耍,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况且短短两三天的志愿服务改变不了什么,反而制造不少麻烦。

      每逢学雷锋日、全国助残日、重阳节等重要节日,许多志愿者集聚在老人院、孤儿院、福利院开展服务,导致一些地方出现“老人一天被洗7次脚”等扎堆现象。部分弱势群体不堪其扰,原本奉献爱心的志愿服务变成了被服务者的“负担”。搞得大家防火防盗,防志愿者了!!!

      再就是,很多地方墙上挂满了各志愿服务组织实践基地的牌子。可是呢,很多志愿服务者一年才来一次,而需要志愿者的时候不见人来支持,不需要的时候却来了很多,扎堆添堵。志愿服务之所以成为“负担”,关键在于志愿服务供需信息对接不畅,造成“一些地方爱如潮水,一些地方又出现爱心干旱”。
     疫情快结束的日子,后来志愿者就已经有点变味了,他们不再是耐心帮助别人的热心人士,完全成了核酸检测机构的免费劳工,政府不花钱的义工,所做的工作大部分不是群众需要的,而是检测机构和政府防御部门需要的。这已经完全违背了作为志愿者的初衷,这样的工作我绝对不会去做的。

    笔者认为,志愿服务要适当淡化行政色彩,注重项目的设计,让志愿者从中发现自我的价值,找到兴趣和乐趣,提升自我能力。

   说了这么多,请勿喷我,个人观点,没有其他任何用意,只为交流。

图片

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