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清碑帖|智永《真书千字文》(附用笔详解)

 昵称52209430 2025-03-20

真书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书作,历来对它评价颇高。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智永《千字文》高清分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智永《真书千字文》用笔详解


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张怀 《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今人疑为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

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

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

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初习时可悬腕书写,字形基本与原文相当为宜;待有一定基础后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

2、对笔、纸、墨的选择

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真一(距笔头一寸)、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所以动作要爽洁、清劲、准确,宜用弹性较强的笔书写。在用纸上,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点画间留白较少,因此不宜在渗化严重的生宣上书写。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等。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切忌为追求墨色变化而兑水书写。

四、智永《千字文》真书用笔分析

智永用笔“精熟过人”,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变化。我们在临习前应先认真读帖,留意帖中相同点画的不同写法,找出规律。

第一部分 基础点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部分 偏旁部首

左偏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偏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字 头

图片
图片
图片

 字 底

图片
图片
图片

 字 框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三部分 结字原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