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表面上是讲风景,暗喻的却是诗人对时代现实中的种种忧虑。其他就不多解了,就说为何会有“四百八十寺”呢? 其实,这是民间信仰在地方发展的一种结果。 ![]() 在古代,由于对自然界了解不足,没有科学的认识,解决不了,理解不了的事物,就用各种巫术,各种神怪的传说来理解,为了传播这种认识,就产生了一个神话世界,同时,为了迎合这个世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供奉神,怪的建筑。如宫,庙,庵,寺,祠之类。 这类庙宇建筑,说传统点,就是民间信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望,祈愿之所;说俗一点,就是封建迷信;但说深了,这种建筑场所,有着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是古代封建王朝一种施政工具,宣传封建统治思想场所之一。 所以,在古代,城乡到处可见,可以说,有人的地方,都建有各种各样的此类建筑,特别是一些县城,州城,府城之地,有一些庙宇建筑还是标配,建城必须要建的,已经成为一种规制,如城隍庙,先农坛,报国寺,文庙武庙之类。正因如此,往往这些建筑都作为地方重要的人文之所,被人们所记住。 同时,这些场所,往往记载着地方重要的历史记忆,人文内容,如一些为了纪念某位在当地生活过的历史人物的祠,庙之类。就像现在翻看地方志这样的地方文献资料,肯定都可以看到有不少的相关介绍。 以桂平城为例,自宋代在现在桂平城的位置建设大型城池以来,以后元明清民几代近千年历史里,在城区周边范围建设过的庙宇有过多少,已经不容易考证了。 并且在民国时期,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种种时代原因,有过两次很大的拆庙的运动,到了今天,城区周边也没见剩有几座这建筑了。当然了,因为历史上出现过,如今虽然没有了,但关于这些庙宇的故事还是在地方流传下来。 像在桂平,到清末民初第一次大拆庙宇的运动之前,地方还有“三庵四坛六寺二十四祠庙七十二社公”的说法。 三庵:洗石庵,正觉庵,锡麟庵; 四坛:先农坛,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厉坛; 六寺:龙华寺,东华寺,西竺寺,报国寺,飞来寺,白云寺; 二十四祠宫庙:李公祠,火神庙,华光庙,冯圣宫,李真人庙,魁星庙,文昌庙,八公祠,城隍庙,关帝庙,马王庙,龙王庙,药王庙,太仆祠,财神庙(两座),鲁班庙,三界庙,天后宫,雷王庙,玄坛庙,北帝庙,水月宫,甘王庙。 据老一辈人还有故事流传说,桂平城中还有着七十二社公之说,现在在桂平各小巷里,街道边之间,都很容易可以看到,至于是不是有七十二之数,或是多少,因为分散在各处,具体就没有作过统计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这些建筑大多数在桂平都成为历史了,原址上早已被各种建筑所替代,遗迹全无,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已无法查证了。 只有依然还存在的几处,几经建设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变,继续着它们的故事。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