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历七年即772年,年近古稀的颜真卿已在书法圈中登峰造极,成为了一代宗师,更是被誉为“亚圣”。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尤其是 “安史之乱” 中作为平原太守抗击叛军的艰难岁月,他写的《祭侄文稿》更是成为了天下第二行书。 ![]() 这种被视为“丑拙”和风格绝非世俗意义上的粗陋难看,而是在奇崛中蕴藏着深厚的书法艺术价值。米芾以 “龙蛇生动,见者目惊” 形容此帖气势之足,董其昌也评价其 “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 。 ![]() 此作最为精彩之处是他将楷行草等五体书法融合在了其中,而又不显凌乱,在笔法运用上,颜真卿善用 “篆籀笔法”,这种笔法让作品的线质饱满圆实,无论将作品放大多少倍临摹,都不会因字形变大而失势,相较于 “二王” 笔法,这无疑是一大显著优势。 ![]() ![]() 友人临别时欲言又止的情谊,被颜真卿化作了笔画的轻重缓急。宋元以来的书法家都爱拿它当「范本」,光是宋代就有十几种翻刻本流传。如今看启功先生某些行书作品,还能发现藏着老颜这笔墨里的基因。说到底,好字之所以能传千年,终究是技法与性情都做到了极致。 ![]() 有人将其批评为 “丑书”,认为颜真卿把楷书写 “死” 了。而反对者却是这么说,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书法艺术理解的片面与浅薄,书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美学表达往往突破常规。 道家 “阴阳学说” 中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观点,在艺术领域同样适用,极致的 “丑” 或许正是另一种形式的 “美”。 对此,您怎么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