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慧 智慧心理疏导 2025年03月16日 15:02 江苏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陷入希望落空的失落之中,但有一些“失望”却是我们必须经历的。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里,至少要经历这三次失望,孩子才有可能拥有独立的能力,他们才有扛起未来的力量。 ![]() 第一次失望:孩子的成长,是与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别离 有位妈妈曾留言道:“儿子入园的第一天,没有哭,也没有像其他小孩一样吵着要妈妈,我交代几句,他马上头也不回地跟幼儿园老师走了。” 儿子的表现让她哭笑不得,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好像有点失落。 这种感受,很多妈妈都不陌生。 当孩子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黏着自己的时候,我们多少有些怅惘、落寞,甚至还会怀念当初孩子对我们的那种依恋。 原来,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渴望孩子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独立,而独立则意味着我们不被孩子需要。 这就像是一种矛盾,我们爱孩子,但最终却要“推开”他,让他离开我们,独立生活。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经历无数次这种分离: 出生是与母亲肉体上的“分离”; 紧接着;离开妈妈的怀抱,蹒跚学步; 然后开始断奶、独立入睡; 再然后,入园,上学,渐渐走出家门; 等到成年后,孩子就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去远方求学或工作…… 父母对孩子的牵肠挂肚是一种很难控制住的天性。 但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所以,为人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避开占有和控制,帮助孩子完成这种分离。 孩子的人生,承担结果的只有他自己。 唯有放手,孩子才能羽翼丰满地飞出父母的世界,在快速多变的社会中,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 第二次失望:父母的话语权是有有效期的 在过去的教育里,父母很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 但这句话放到今天,往往会换来孩子的激烈反抗。 很多孩子,上小学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话堵住父母说教的口。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提出过“前喻文化”,大致意思是在传统社会里,赋予了父母不可违抗的权威,晚辈需从长辈那里学习经验。 所以在过去的教育里,父母之命是不可违的。 但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孩子们能接触的信息也愈发全面。 他们认识世界的渠道从以前单一的靠父母教导,到能自己独立探索,这就导致父母在他们心里便不再权威。 具体来说,“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接触到信息面非常之广,早早地发现了父母并不是那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孩子越小,越是会格外地信服父母,把他们说的一切都当真。 这一点,年轻的父母就能体会到,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的话是绝对的正确。 但到了今天,孩子们获取的信息方式之多,速度之快,超乎我们的预料,他们很容易就发现大人的“无知”,甚至还会质疑家长的“教育”。 这一切,都让如今家长的“话”没那么好使。 其次,这个时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已经变了。 心理学家陈默就曾经说过:“现在孩子的特征之一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喜欢顶嘴”,而这就是因为孩子渴望发表意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拥有发声的话语权。 比如,你跟孩子说:“好好吃饭,别挑食!” 他马上就能回:“你和我爸不也挑食吗!” 大人马上就有一种“失去威信”的尴尬。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追求自我的意识。 从向内的穿衣打扮,到向外的交友生活,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化要求。 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言听计从,而是只有父母和他们站在一边的时候,才会“选择性听话”。 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话语权已经失效,还在沿用小时候的教育方式,亲子大战就会一触即发。 而那些和父母依然保持良好关系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因为父母愿意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他们做朋友,认同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一旦父母和他们站在了对立面,父母的话也会快速“失效”。 所以说,上天赋予父母教育孩子的“话语权”,通常只有十年左右的有效期。 所以,父母对孩子教育最有效的3岁到13岁这个黄金期里,父母教育孩子不仅要用心,更要有耐心地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唯有建立起亲密情感联结,对孩子的教育,才不需要靠威慑。 ![]() 第三次失望:终其一生,我们的孩子只能成为普通人 网上曾流传过这么一张图,相信每对父母都曾经历过: 从幼儿园时“我家孩子一定是一个天才”,到成年后“能顺利结婚就行”的幻灭。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导演挑选了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孩子,每7年回访一次,展示他们的成长轨迹。 从2000年开始跟拍的《新人生七年》,豆瓣评分9分、B站评分9.9分,并被推荐为世界十大必看的纪录片。 纪录片中的欧文父母,他们对欧文期望的幻灭,是眼看着儿子即将登顶却坠入谷底的无可奈何。 出生于体育世家的欧文,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游泳、足球、网球、高尔夫......几乎样样精通。 为把欧文培养成运动健将,父母倾注了全部精力。
但命运偏偏就不如人意,21岁的欧文,在高手如云的游泳队中被降维碾压,尽管他每天都在拼命训练,但就是没法达到备赛标准,只能遗憾退出。 坚持十几年的体育梦想被迫就此终结,尽管难掩失望,但欧文的父母还是选择给他鼓励。 结束运动生涯后,欧文选择去银行工作,每天平均12小时的工作时间,尽管辛苦,但这就是生活。 天才少年的陨落,是命运的捉弄,更是现实的反映。 没有任何一对父母,能将孩子永远框在自己的预期之中,哪怕是社会精英。
父母给他规划的是“精英路线”:从顶级私立幼儿园,到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再到耶鲁大学,乃至后来的名企精英职业。 他过着无数人羡慕的人生,赚着大把的钞票,却说自己已经一眼看到了“人生的尽头”,整日郁郁寡欢。 因为他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任何激情,与此同时,他的亲密关系也处理得一塌糊涂,自小缺爱的他,在恋爱中屡屡碰壁,最长的恋情也只持续了几周。 父母期望中“社会精英”的身份,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束缚。 最终,28岁的奥利弗还是选择从名企辞职,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学位。 在这段人生重启的求学时光里,他终于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在写作中,他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未来,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 与7岁的梦想不同,这次的梦想,是他敢奔赴且能奔赴的存在。 他也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他们一起做饭、散步、读书...... 比起之前日进斗金的日子,做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 你看,没有人不渴望成功,但遗憾的是,90%的人,都终将落入平凡。 ![]() 父母对孩子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放下过高的期待,不断调整养育方式,给孩子具体的帮助。 孩子没那么优秀不可怕,短暂的落后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能看见他的需求,理解他的无助,陪他走好每一步路,让孩子在你的教育中,看得到希望,看得到努力的方向。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期待中的大人物,而是在看清现实、接纳平凡后,为孩子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出精彩。 家长的心态摆正了,即使是现在不被看好的孩子,未来也能活得充实而丰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