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战最为艰苦的年代,陕甘宁边区正处于日寇、国民党军队的四面包围之中,无论哪边都将物资牢牢封锁控制。 而当时整个边区拥有150万劳动人民,大家需要正常的物资供应,局势异常艰难,如何熬过这段最为艰苦的岁月成为大家关心的事情。 ![]() “新式劳动者”的过往 与日寇陷入持久战的时期,正是最考验物资和补给的时期,没想到延安兵工厂于1942年发生了一件过去从未经历的严重事件:第一兵工厂罢工。 事情的起因是:基于前线实际需要,上级命令在短时间内要制造10万枚手榴弹。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个别工人的煽动之下,少数工人聚集在一起扬言要罢工,本就时间紧张,事情却突然陷入停滞,很影响前线战事推进。 情况非常紧急,军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向工人去做思想工作。 ![]() 但来的人毕竟不是与兵工厂工人朝夕相处的,他们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工人的性格与想法,却发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人:赵占魁。 在其他工人已经纷纷撂挑子的情况下,赵占魁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他没怎么说话,只用实际行动来抵制罢工。 《解放日报》迅速发表了《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当一切趋于平静后,边区马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在红色区域内形成了一股好风尚,每个行业、每条战线中都有了自己的排头兵。 在1942年之前,赵占魁并不出名,平凡不意味着普通,他的人生迟早都会绽放光芒。 他于清末时期出生在山西定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中共有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 ![]() 由于家庭十分贫困,就连基本生计都遇到问题,因此他在12岁那年就去给人当了雇工,其余两个哥哥也早已去地主家里当了长工,忍受着非打即骂的生活。 父母同时在外面劳作,依然养不活四弟,在赵占魁的记忆里,那个年龄尚小的弟弟很早就送人了。 在外辛勤劳作5年,懂事的赵占魁也成了一个标致的小伙子,原本以为自己用勤劳的双手能够改变家庭的现状,却未曾想父亲却在他17岁那年被坍塌的窑洞给压死了。 二哥第一个听闻赶去料理后事,为了走近路直接穿过湍急的河流,也遭遇了意外。 这两件事深深冲击着赵占魁的心灵,他不知道为何穷人家在如此努力的情况下依然无法改变任何事,但他没有向生活妥协,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开始了铁匠学徒的生活。 ![]() 又是几年四处漂泊,他拎着箱子走遍了很多地方,师傅的要求十分严格,赵占魁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总想着今后有生意了还能改变家中的生活。 没想到,1916年山西境内出现瘟疫,铁匠铺没了生意后走向散伙。 此时赵占魁已经20岁了,过去8年他几乎没有过过一天清闲的日子,生活还是要继续,靠着手上的本事,他又去了太原铜元厂干了8年,随后去了兵工厂学习翻砂。 在那个年头,兵工厂的工作可是铁饭碗,从来没有感受到和平的赵占魁更是想把这碗饭端住,不能再失业了。 每天他都要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就连生病都不敢请假,日子过得小心翼翼。 30岁那年,赵占魁才终于结婚,他的妻子同样是个苦命人,生活在贫困的家庭,平日里给人当雇工,或者去车站上捡煤渣,勉强才能维持生活水平,夫妻俩总觉得今后的日子会有盼头。 ![]() 兵工厂的工作持续了六七年,赵占魁的年龄都有37岁了,可工厂裁员却直接把他开除,现实再度给他开了一个无法接受的玩笑。 更扎心的还在后头:1938年日寇侵入同浦路,他和妻子在日寇的侵略下走散。 他不知道妻子的具体情况如何,只好跟着工友们漫无目的地继续漂泊,一次次的打击让他的心中早已麻木,他对未来没有任何的目标,唯一的希望就是活下去。 大家一路朝着远离日寇的方向前进,走到了西安。 在西安生活的时候,一位工友听闻了延安的故事,他对工人们说:“我听说延安是共产党领导的地方,这里是工人们的天堂,要不我们去试试吧。” 没有人知道延安究竟情况如何,大家只是不愿意放弃唯一的希望。 1938年5月,在一位铁路工人的介绍下,赵占魁等人就这么进入了安吴青训班,随后抵达延安。 由于这批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人,赵占魁是个典型,他也成功进入抗大学习;但他那时候知识水平非常欠缺,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或许,他原以为学校就是个培训操作规范的地方,可自从进去后,一切想法都变了。 人生迎来新生 还没有正式工作的时候,赵占魁就非常吃惊了:学习的日子,只用学习,不用干活,还管吃管住,这种事在之前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学校会教读书写字,教员也三番五次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那会的赵占魁都要奔四十去了,早就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他却牢牢抓住这次机会努力表现,还鼓励大家一起进步。 这种想法并不是谁“要求”的,而是他结合自身经历说出的,总是情真意切。 ![]() 在谈及过去时,赵占魁激动地表示:“过去我的血都要被别人挤干了,现在都42岁了,才终于找到了梦想中的家,就连部队首长都会找我谈话,知道我身体不舒服,马上让医生给我检查身体。” 开始工作后,赵占魁保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总是把所有事做到最好。 他的表现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当年底组织上就派人与他谈话,询问他对于入党的看法。 那一瞬间,他再度惊呆了,此前的日子有多苦,现在的日子就有多么不敢想象,他愣了很久才提出了那个问题:“党还要我这样的老汉吗?我还不认识几个字,只有一双骨瘦如柴的手。” 他也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会干不动活了,害怕再度被抛弃。 首长拉住了他的手说:“老赵啊,无产阶级就是用一双手来创造光明新世界的。” ![]() 赵占魁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当年12月20日,他光荣地入了党。 第二年开始,边区迎来了大生产运动,赵占魁同志经验非常丰富,召集了几个工人花了半个月就用垒出的炉子打了500把农具,他的想法也很简单:大生产运动面前,人人都该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己过去是铁匠,就应该打铁。 正式进入工厂后,赵占魁更是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他还对身边的工人说:“工厂是革命的财产,我们作为工人应当尽力爱护。” 打铁的过程中,熔炉温度一度高达2000摄氏度,对他来说却是熟悉的温度。 工作过程中,他每天都是冲在最前面、做着最多的事情,也从不贪功和自夸,有的时候工厂里会有论功行赏,赵占魁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却一言不发,任由别人拿奖。 组织上表扬他时,他就会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 谁都看得到他的表现,在1939年时他就被评选为模范工人,到了1941年还成为边区参议会候补议员,这些头衔并没有改变赵占魁的任何生活,他依然埋头苦干,正如同18岁那般。 时间来到1942年,边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是中国人民抗战最为艰苦的年代,但蒋介石却因自己的想法还要围困边区,敌人经济上的封锁导致外面的物资压根进不来。 最关键的是农业,边区军民都需要足够的粮食保障,毛主席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紧接着就是工业,组织也号召职工应该用自己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增加工业品的生产。 两者对比都不容易,但发展工业是最为艰难的,边区的工业底子本就薄弱,再加上工业品需要来源和设备,哪一项都能会阻碍生产,只能靠工人们自己想办法。 ![]() 此时,就需要工人发扬新的劳动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主人公地位。 爱护工厂、团结工人、努力生产就是新时代要求,同时这也意味着要让大家理解现在的困境。 前线有需要的情况下,后方就需要让工人提供生产,否则前线战士没有必要的战略物资,又该如何战斗呢? 在1942年初,军委考虑到前线的作战情况要求后方运送10万枚手榴弹御敌,按照兵工厂当时的情况,制作这10万枚手榴弹是需要大家加班加点生产的,但个别工人觉得这些工作实在是太多了,干脆打算撂挑子,还放出了“打算罢工”的风声。 组织上马上就派人来到工厂里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并没有批评谁,也没有责备谁。 一来才发现,工厂里有位名叫赵占魁的同志,他总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对那些感到压力大的工人,他也会结合过去的历史向对方讲述机会来之不易。 后来也有人纳闷:为什么少数工人心中的怒火窜起以后,赵占魁却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赵占魁与大家做着一样的工作,且平日里的表现十分突出,这是其他工人都看在眼里的,大家生产过程中遇到难以处置的问题,也会让老赵前来看看,自然而然赵占魁的威信就形成了。 边区总工会立即抓住了赵占魁这个典型,开展了“学习赵占魁运动”,大家本就佩服赵占魁,这件事在推动的过程中没有丝毫阻力,赵占魁获得任何荣誉都是众望所归。 前线的八路军将士在抗击日寇的过程中,后方就有无数个“赵占魁”在努力,他们同样是时代的英雄。 此后,赵占魁也成为中国工人的一面光荣旗帜。 由于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在50出头时他的头发便已经花白,眼睛也变花了。 后来赵占魁还被调到另一地工作,当地工人听说他是模范英雄后,心中也有不服,给他工作上增加困难,想看看英雄如何解局,但他们也发现赵占魁没有丝毫缺点,依旧埋头苦干、爱护工厂,所有人都更加尊重他了。 这面英雄旗帜,也始终飘扬了下去。 参考资料 1.谁是赵占魁? 澎湃新闻 2.赵占魁: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旗帜 肖楠楠 党史文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