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据|从衣冠到星辰:“交领右衽”映射华夏文明“”立表测影“的时空哲学

 m175 2025-03-21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创新点:“袂圜”与袖窿对应;“方”指方位,与左右对应。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礼记·深衣》篇的具体内容,揭示该文献具有双重象征,其中“方”指方位、方向,提出华夏衣冠的领襟结构具有方向性。交领右衽或体现了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立表测影”的文化背景。另外,根据闫光宇的《字里藏衣》一书观点,解释“袂圜”与袖窿对应,而不是与垂胡部分对应。

华夏衣冠“交领右衽”的文化背景蠡测

——以《礼记·深衣》篇为考察中心

华夏衣冠最典型的结构特征之一是“交领右衽”,具体是指交襟结构中,外襟压住内襟的服装领襟形式。数千年来,“交领右衽”传承不绝,不断衍生发展。追根溯源,“交领右衽”与华夏文明同源共生,蕴含着原生的文化基因。本文从《礼记·深衣》篇入手,揭示“交领右衽”与华夏其它文化种类的底层关系。

图片

△图片绘制:秧苗

《礼记·深衣》篇不仅是经学的名篇,也是服饰史的重要文献。数千年来训诂和释读该篇的学者不绝如缕,取得了极其丰富和深厚的成就。但是总体来说,历代的释读都是就衣服谈衣服,只揭示了“服装—君子品德”的一层象征含义,没有挖掘出深衣篇背后的传统天文学背景。

实际上《深衣》篇的基本逻辑是双重象征:

服装形制结构——立表测影的天文学概念——君子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有“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代表观念是“天人合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等。祖先用华夏衣冠的形制结构,与传统天文学的立表测影一一对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象征体系,在祖先描述的意象中,无论是华夏衣冠的形制结构,还是天文学的测量工具,都是承载“道”的“器”,不同的“器”就像是不同的枝丫,它们可以追溯到同一个根脉上。对器的象征和比喻,最终引申出“君子的品德”。

《礼记·深衣篇》开篇就清楚地表示出深衣具有第一层象征的符号:“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一套符号不是杂乱无章、随便罗列的名词,而是指古代天文学背景下的立表测影全套仪器。

将服装这个“小器”与天文仪器这种“大器”进行挂接,将华夏衣冠形制放置在华夏文明的宏大背景下,体现出同源共生的关系。华夏衣冠的格局一下子从遮羞御寒的细枝末节,上升到传统时空观的华夏哲学层面。

下面分别讲述深衣是如何符合“(天文)制度”的。

图片
图片

目录

图片

第一、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第二、袂圜以应规

第三、曲袷如矩以应方

第四、负绳及踝以应直

第五、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图片

第一、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深衣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衣下裳缝合在一起。上衣和下裳分别用料六幅,合计十二幅。上衣六幅布平面对折,采用后背缩进的方式裁出交领;下裳采用交解的裁法,六幅布料分别斜线分割,裁出十二片裁片,然后将十二片裁片颠倒拼接起来。

从图中可知,十二片拼在一起,包围住人体一圈半。

从剪裁来说,这十二片裁片通过与前襟、内襟、后身衣片缝合,比较严实地包住人体,形成一件可以外穿的“连衣裙”。

本来衣裳用料根据身体的胖瘦高矮决定数量,但是在文献里,特定的数字便有了特定的含义,用来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从而挂接“天人合一”的意义。

图片

△秧苗绘制。其中下裳裁剪图参考彭浩、张玲《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裙”与“袴”》。

图片
图片

第二、袂圜以应规

袂就是衣袖下垂部分,规就是画圆的工具。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指袖型呈圆弧状,以象征画圆的工具“规”。

那么这个“规”,不是普通的圆规,而是“立表测影”法里面,用来绘制与表影相交的圆的工具。

在原始定表法的测定过程中,地面上树立一根直立的“表”,重点的是观测这根表投下的影。同时要围绕表,在地面上用规画一个大圆。表影根据太阳的轨迹移动,日出和日落的表影,会与圆圈相交。从原理上说,观察和计算表影与圆圈的交点,就可以测定时间和方位。

图片

△图片引自田合禄《<黄帝内经>“移光定位”天序诞生太极图》

从中可以得知,“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天文仪器,其原始功能是画出经天周行的太阳轨道。在伏羲女娲的图像中,女娲就手持着“规”,充分说明“规”的崇高地位。

图片

△汉代的规和矩  图片引自《中国壁画全集》

图片

△秧苗绘制

长期以来,这句话都理解为“袖子下垂部分呈圆弧状”,包括笔者在内,一直以来都画成这样:

图片

△图片绘制:秧苗

但是从考古实物来看,先秦时期的袖子袖型,要么是平直的直袖,要么略呈弧形,要么是从腰间开始直接收杀的收祛,似乎并没有这样先是袖袼处收敛,垂胡部分扩大形成袖型肥大的半圆大袖,然后又在袖宽收敛的袖子形态。至少从剪裁的角度来说,这种袖子非常费料,剪出来的是弧形的废料,极度不好再次利用,这种袖型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图片

我们又来看礼记深衣的原文,会发现袖子下垂部分不叫“袂”,叫“胡”,“袂”的本义是衣服的缺口,也就是手可以伸出来的袖窿。当然,袂也指袖子,内涵外延比较广大,包含了后起字“袖”的含义。礼记深衣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袖子对折,形成一个圆筒状,然后袖窿呈圆形,与画圆的“规”所对应(这段话的考证和观点来源于闫光宇的《字里藏衣》湖南人民出版社2025年出版)。

退一万步说,即便有文物证明先秦有这种费料的袖型,那么也是个人的兴趣,作为礼制文本,不太可能去提倡费料的做法,夸赞费料做法符合“天道”。

图片

△秧苗绘制

祖先用圆弧状的袖窿,比喻和象征了用于在地面上画圆的“规”,提炼出的共同意象是“圆”,落实到的符号是:圆袖、规。《礼记正义》记载:“ '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者,所以袂圆中规者,欲使行者举手揖让以为容仪,如规也。”进一步象征的是从容有度的君子仪态。

图片
图片

第三、曲袷如矩以应方

这一句话是指领襟。“袷”是交领,“矩”是测量用的工具,“方”是指方位、方向。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交领交襟的结构,象征测量方位的“矩”。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华夏衣冠领襟具有方向性,揭示了“交领右衽”的文化背景。

图片

无论是《尚书》还是《周礼》,里面反复提到的就是“辨方正位”,这里的“方”是指方位,而不是指直线、方形。《周礼·天官·叙官》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辨方正位”意即分辨四方,端正方位。郑玄《注》:“辨,别也。郑司农云:“别四方,正君臣之位,君南面,臣北面之属。”

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至少在先秦两汉时期传统观念中,“矩”是用来制定方位的工具,带有测定方位的本义。曲袷,指弯折出领窝、重叠在一起的交襟,那么既然是交襟,就肯定分为左襟和右襟。为什么《礼记》要把“矩”这个意向放在领襟结构,而不是放在袖子、下等其它地方?说明就是因为衣襟分左右就如同营造宫室定方位一样很重要,谁上谁下需要特别讲究的。正是因为衣襟对应的是“矩”的定方位意向。

从中可以得知,“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天文仪器,在伏羲女娲的图像中,伏羲就手持着“矩”,充分说明“矩”的崇高地位。

图片

△唐代帛画   唐代的规和矩

相交呈直角的矩,其历史来源于立表测影中的表和圭。

古人是如何辨别方位和时间的呢?华夏文明在很早就诞生了传统天文学,科学地用仪器进行测量阳光的光影变化。

《周髀算经》卷下:“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

《考工记》:“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图片

△图片绘制:秧苗

宋朝李诫《木经》:“取正之制:先于基址中央,日内置圜版,径一尺三寸六分,当心立表,高四寸径一分,画表景之端,记日中最短之景,次施望筒于其上,望日星以正四方。”

简单来说,宋朝李诫介绍取正的方式:在基址中央,白天放置一个圆板,直径1.36尺,在圆板的中心树立一根圆柱体的直杆(表),高4寸,直径1分,特别注意,直杆必须垂直于圆板,也就是表与圆板的关系是90°直角。由于太阳的移动,会在直杆的投影在圆板上移动,记录日中最短的影子所在的位置。然后再安装仪器望筒在直杆的上面,通过太阳和星辰的位置来校正方位。

由上可知,含直角概念的“矩”来自圭表。

祖先用交叠的领襟结构,比喻和象征了用于测量日影的“表”和“圭”,提炼出的共同意象是“相交呈直角”,落实到的符号是:交襟、矩、方位。《礼记纂言》:“郑氏云:……抱方于前者,制事之义,外无亏缺也”、“为圆为方必以防矩而后成”,进一步象征了公正无私的君子品德。

图片

△图片绘制:秧苗

千百年来,解释《礼记·深衣》篇的人们,被缩小版的“矩”所误导,总是把“方”往“方形”的角度去思考,导致一直在领子形态上打转,一些解释逐渐离谱,脱离华夏衣冠剪裁范畴。

如果把“方”理解为“方位”、“方向”,便豁然开朗。《素问·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载:“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以穿着者为基准,按照传统的方位,背北面南朝向站立,那么左手方向就是东方,右手方向就是西方。

图片

△正视图  图片绘制:秧苗

图片

△俯视图  图片绘制:秧苗

那么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左襟作为外襟,由左往右受力拉扯,象征阳气由东往西走;右襟作为内襟,被左襟覆盖,由右往左受力拉扯,象征阴气由西往东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又由于东方属于震,阳气从左往右,阴气从右往左,形成一个循环,而循环的起始,就是从东方开始。《易纬·乾凿度》云:“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活人坐北向南,太阳东边升起为阳,西边落下为阴。

《素问·阴暗离合论》:“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易·否》:“内刚而外阳,内柔而外刚。”高亨注:“坤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左(外)襟为阳,右(内)襟为阴,他们方向相反,形成循环。从整体来看,加上后背衣片,那么整个服装的结果呈现负阴抱阳的状态。

无独有偶,秦朝时期的一篇简文《制衣》,作者是秦朝人黄寄,简文的原文中,有一句话:

图片

□□上赐之緖爲左*,令其衺居上*,其正居下,量之道正。欲爲大衣、中衣、小衣者……

△图片引自王煊《北大藏秦简<制衣>所见上衣服类相关问题探讨》

“绪”是开始的意思,“左”是一个明确的方位词,这句话是论述交领上衣的裁剪时,专门提及从“左穷”处开始,让其作为前襟衽的上层(即外襟)。左(外)襟方位为东、为震,为循环起始,与《礼记·深衣》篇揭示的方位完全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华夏衣冠的结构,符合华夏文明的时空观,属于原生文明哲学思想下配套产生的器物。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通典·典卷八十四·礼四十四》记载:“凡衣死者,左衽。”又云:“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时。”这说明华夏衣冠文化里“活人右衽、死人左衽”不是哪个人规定的,而是华夏时空观里,具有深刻文明内涵的象征符号。

这说明华夏衣冠 “交领右衽”体现的是华夏文明的文化传统。

图片
图片

第四、负绳及踝以应直

这里的“负”指背面的背中缝。衣服的背中缝“裻”与人体经脉的“督”相重合。由于深衣是上下分裁再缝合的长衣,下裳是在人体背后中间位置有一条拼缝。从背中缝到下裳,有一条直垂到脚踝的结构线。这条线对应的是立表测影中的“绳”。

图片

△图片绘制:秧苗

《淮南子·天文》云:“子午、卯酉为二绳。” 高诱《注》:“绳,直也。”钱塘《补注》:“南北为经,东西为纬,故曰二绳。” 

根据现代学者冯时的解释:“古人立表测影以正定四方,最后一步工作必须用准绳度量以连接表影与圆周的两个交点,其中用以度量南北方向的为经绳,度量东西方向的为纬绳。”(引自冯时《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

而《深衣》篇在后面的一句“负绳抱方”,与《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互相印证,恰好证明了《深衣》篇的“方”就是指表圭测的方位。

“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直”指绳,“方”指圭表测定方位。换句话说,就是《坤》卦六二爻的意象原型是用笔直的“绳”连接圭表的日影测定东西南北方向。最后引申为“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祖先用笔直垂直的背中缝结构,比喻和象征了用于测量日影的“经绳”,提炼出的共同意象是“笔直的直线”,落实到的符号是:中缝、绳。《礼记正义》:“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言深衣之'直’、'方’,应《易》之文也。”从而进一步象征 “正直”的君子品德。

图片
图片

第五、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这里的“权衡”指测量地面水平的仪器。这句话的意思是,深衣的下摆齐平,就像是水平仪测定的一样,与水平面是平行的。

水平仪在立表测影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是配套存在的重要仪器。祖先很早就清楚,测定天文方位时,必须确定仪器摆放的基准线是水平线。如果基准线有偏差,那么后面所有测量的数据都是谬误的。

根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水平校准仪是这样的:

图片

△引自冯时《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

这种原始的水平仪,原理就是通过观察水平面来求取水平线,结构较为简单。

随着时代发展,测水平的结构变得复杂,出现垂直立柱上安装横向的“水平”的仪器。这种仪器至少不晚于周代,《周官·考工记》:“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详细记录可见宋朝李诫《营造法式》:“定平之制,既正四方,据其位置于四角各立一表,当心安水平。……若槽内如有不可用水处,即于桩子当心施墨线一道,上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则上槽自平,与用水同。”

立柱上有一个垂绳,下面坠着锤,用来取垂直于地面的垂线。《尚书·尧典》:“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 《玉篇》:“倕为黄帝臣”;《尧典》:“倕为尧臣。” 《庄子·达生》:“工倕旋而合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窒。”里面的垂、倕都是指人名。

《广雅·释器》明确地写道:“锤,谓之权。”

“秤锤”跟古代“水平真尺”使用的“锤”有关,因为都是跟地心引力有关,从测量垂直线的仪器引申为测量重量的仪器。“权”通常被解释为“秤”或者“秤锤”,就是使用的后起之义。

所以,《礼记·深衣篇》的“权”不是指测重量的秤锤,而是指水平仪下面的“锤”。

图片

△宋朝李诫《营造法式》水平真尺基本构造图及引申义  图片绘制:秧苗

“衡”的本义是绑在牛角上的横木,解释为“秤”,是后起之义。衡的诸多词义中,都与“横向”密不可分。“衡”也就是指水平仪上面的横向部分。

图片

△图片绘制:秧苗

祖先用“权”来指代水平仪的“锤”,用“衡”来指代水平仪的“水平”,比喻和象征了用于测量水平的仪器,提炼出的共同意象是“平”,落实到的符号是:权、衡。《礼记正义》记载:“'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者,言裳下之齐,如权之衡低仰平也,欲以安其志意,而平均其心也。”进一步象征 “安志平心”的君子品德。

图片

从第一次象征来说,证明华夏衣冠的领襟结构具有方向性,“交领右衽”或符合华夏文明的时空观,从这个角度来说,体现华夏民族核心传统;从第二次象征,再从行而下的“器”上升到形而上的“道”。

因此, “交领右衽”为典型代表的交襟不仅仅直观地反映了华夏衣冠的领襟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天文学里“立表测影”的文化背景。

作者/ 王月

绘图 / 秧苗

排版/南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