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借兵”要怎么借?打仗不可能没有伤亡,借了兵要怎么还? 中国古代战乱频发,即使是最为强盛的时期,也不免有强敌犯境,亦或者内部叛乱。这时,中原王朝便得发兵讨伐,大动干戈。 但强盛时期总会过去,要是中原王朝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实力去平息叛乱或者抵御外辱,这时王朝的统治者们该怎么办?当然,王朝的高层往往不会束手就缚,这时的公卿大臣们便会想着“借兵”。 这种情况下,兵从何处来呢?真有人会这么好心,平白无故“借兵”给你去打仗吗?要是全军覆没了又该如何? 一、何为“借兵” 所谓“借兵”,乃是“借他人之兵为己战也,与藉兵同”。这是一种战争策略,是在自己弱小之时战胜强大敌人的一种办法。而“借兵”传统,古已有之。 早在西周末年,周平王就曾向犬戎借兵,攻陷了镐京。在《史记》中,也有“汉王借兵而东下”的记载。这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们就已经学会了“借兵”打仗。 如果是封建王朝尚属一统的时期,中原王朝统治者若要想“借兵”,那么要么是内乱过度,要么是外敌入侵过强,所以只能朝周边相对友好的“蛮夷”部落借。就像前文所说的,周平王向犬戎借兵,就是一次中原王朝向周边“蛮夷”部落“借兵”的典型案例。 而要是在王朝分裂内乱时期, 有一统天下之大志的豪杰想通过“借兵”来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那一般就会向比自己拥有更强大实力的诸侯或者藩王“借兵”。例如刘邦在起兵初期,就曾向项羽大的叔父项梁借了5000兵马。 可见,“借兵”的传统古来有之,既可以让自己以小博大,又能变相增强自身实力。其收益如此巨大,它背后的风险又是什么呢? 要知道,“借兵”借的乃是人,而在战场之上,刀剑无眼,肯定有人员损伤。如果是打了胜仗还好说,胜者自然可以补充兵源,那要是打了败仗呢?人都死光了,这些借来的兵又该如何还呢? 其实,“借兵”是有代价的。 二、“借兵”的代价 在古代,士兵对于统治者来说,其实也是可以交易的筹码。 统治者们其实并不太关心士兵的死活,其在意的是自己所能获取到的好处。所以,“借兵”给别人一事对于他们来说并非是那么困难,只要给够好处就可以了。例如在安史之乱中,唐肃宗就曾派人请来回鹘汗国的大军,助李唐政权平定了内乱,这才避免了唐朝亡于异族之手。 《旧唐书》中就曾记载:“上虽用朔方之众,欲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 而回鹘汗国之所以答应借兵,是因为唐肃宗承诺要对回鹘大汗进行册封,并且还赏赐大量的金银财宝,甚至还派了公主进行和亲,回鹘汗国这才同意出兵。 回鹘汗国这是有好处才答应“借兵”,那么在历史上有没有不要好处就答应“借兵”的呢?也是有的。 前文所说周平王向犬戎借兵,就并未许诺给犬戎任何好处。那么,犬戎又为何要借兵呢? 实际上,是因为犬戎非常仇恨西周。在《史记》中就有记载:“放逐戎、夷径洛之北”,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因为对深居内陆的犬戎不放心,便将其迁到了远离中原的北方苦寒之地。 而这便是犬戎记恨西周的缘由,所以当周平王的舅舅申候找上门时,犬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借兵”,最后更是成功攻陷了西周都城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但是这次“借兵”,周王朝难道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