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杨智慧:常德市一中神话1999

 书韵闲话 2025-03-22 发布于湖南
1999年,因大中专学校并轨撤并,我从一所师范学校转战到这所百年名校——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从中师到高中,都以为是“1万元买不到的福窝”跳到了“暗无天日的火坑”,常德市一中是出乎意料的!
作为一名新兵,我被安排担任高198班班主任,并任教高198、199班语文,一周8节课(每个班一周5天语文课仅4节,像物理化学这样的主干课一周仅2节,说出去别人都不相信!),校长张国雄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竟然点名感谢我等几个年轻老师担重任,超负荷!
奇怪吧?一个班班主任,一周上课8节,再正常不过的工作量啊,可是,在1999年的常德市一中,真成了超负荷。那时的常态是,专任语文教师一周两个班8节课,当班主任者,一个班语文教学4节课,这就是1999年常德市一中的真神奇!


或许,你马上会想到,这里的高中生课时都去哪儿了?
我记得,那时候高一年级开设有17门课,除了常规的九大文化学科和音体美外,还有5门校本特色课,且必选,一周1节。
第一是缝纫课,由有纺织工作经历的万晓建老师担任。几十台缝纫机摆在教室,仿佛就是一个车间。有孩子们问我鞋子的尺码,我不以为意。后来,孩子们把满堆的鞋垫和围裙送给我,我才发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是在呈现他们或得意或羞涩的作品。这些鞋垫和围裙让我骄傲和吹嘘了不知有多少年。
第二是语音课,负责的老师我倒忘记了。大学时,我们学习现代汉语,曾脱鞋走进语音室上语音课,听朗诵,学普通话。好奇心让我意外发现孩子们的语音室和我大学时一般高端大气上档次。
第三是计算机课,蔡华老师执教。在上世纪末在高中开设计算机课应该算比较前卫的。后来,蔡老师凭着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到北京发展了。
第四是制图课,由高高大大的高进老师担任。机械制图、建筑制图、手工制图等等都是孩子们要掌握的,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很有帮助,高老师很严格,学生们却很喜欢他。可惜,高进老师以后,难有人能接其衣钵了。
第五应该是社团课,学生必选一门社团课,每一个社团都有一名指导老师,像熊炎辉指导的观星会和汤登仲老师指导的三月文学社打响全国甚至全球。观星会一名会员曾赴匈牙利参加过世界科学家大会,并作为全球唯一中学生代表全英文发言。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课怎么办?是利用双休日补课?还是晚自习强化训练?
这下,你的思维又出差错啦!常德市一中几十上百年都应该没有晚自习(少量寄宿生除外),国家实施双休日制度后,常德市一中的师生和全国人民一道都在尽情地享受双休的福利。
张国雄校长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不同凡响:任何老师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和其他课堂时间,一概不准加班加点,否则会受到严厉批评。方法只有一条:向45分钟要效率。
上课成了老师们的艺术追求,追求课堂的含金量是大家的共识。如果你占用学生的阅读或者自习课补课,被张校长发现,必然会受到严厉批评:为什么别的老师在规定课时,能上完课程,效果也好,而你却不行?
在这种高效率的快节奏教学里,老师们每天都在上新课,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温故而知新,不炒翻来覆去的现饭,师生们的积极性高涨。那年,物理组陈继红老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学比武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名震湖湘。其他老师在省、市教学大赛中夺金抢银的比比皆是。
我刚调进来的时候,有好心者提醒我,张校长一定会不定时的来听我的课,新老师新印象从推门听课开始。张校长是湖南省著名教育专家,又是湖南省首批特级教师,更是语文名师。
于是乎,我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精心备课,研究教法,查找资料,翻阅杂志,醉心于华中师大一教授对高中课文板书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
张校长听课从来不带下属,一个人悄悄地来,但不悄悄地走。那节课,我讲《石钟山记》,他轻轻地来了,课后鼓励我不盲从教参,拥抱自己的见解,大胆开拓与创新。我有感于此,一篇拙文《教师,你就是一部教参》发表于《湖南教育》,自信也便潜滋暗长了。
张校长不爱折腾,除了传统一年一度的“红杏奖”教学比武外,不喜欢组织其他各类公开课。在我的记忆里,张校长也就只听我这堂课,从此任我信马由缰。自由的天空让我的课堂和文字长了翅膀,飞向了众多报刊。
毫无疑问,张校长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学校没有坐班制,他鼓励老师们在家在校坚持自修、教研。张校长在教职工大会上的一句话,让我记住了几十年:教学和教研,就是一名优秀教师的两条腿,两腿都要直,短了任何一截,便是跛子。
那时,学校名师荟萃,学术之风劲吹,可谓“期刊十二卷,卷卷有校名”。一年一本的《教育与研究》展现着全校教师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的成果。正因为有这样的积累,学校后来才拥有6位老师同年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的荣光。
1999年暑假,中西合璧的新校门落成,1953年古朴厚重的老木门成为历史,我就是踩着这耗资100万的新校门开始我教学生涯新旅程的。
走进校门,右边是实验大楼,楼顶挂着“立足基础  追求和谐”,左边是南北两栋教学大楼,靠近主校道的南栋教学楼楼顶也悬挂着八个大字:全面发展  学有所长。
“立足基础,追求和谐”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简单明了,指向性强,特别是“和谐“二字的超前意识若干年后让人惊叹。不追求那些标新立异假大空式的口号。
“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是学校的教育目标,既紧跟国家的教育方针,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更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
这十六个字,不是高高挂在楼顶供观瞻的标语口号,而是照亮到教育教学角角落落的指路明灯。
学校一个年级十个班,班班均衡发展,没有快慢班之别,更没有新时代形形色色冠名的重点班和尖子班,各班一视同仁,师生和谐共处,没有三六九等的人为标签。学生阳光灿烂,老师扬眉吐气。
高一高二年级,一个学期只有两次考试,期中和期末,“月考”这个词语我还不知道是啥个玩意儿。学生的期评学业成绩严格按照平时、期中、期末2:3:5的比例折合记入,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三好学生”体育成绩必须达85分,否则,任你绝顶学霸也拿不到这奖状。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育环境里,张国雄老校长有一句话:坚守规范就是特色。我任教的198、199班坚守到高二各科学业结束,高三才文理分班,绝不急功近利,提前应付高考!不信?这届学生可以作证!
(80多岁的张校长每年给刚入校的新生义务讲校史校情)
学生在这样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青春自在。
刚到一中,我就被这里的校园电视台镇住了。每周二中午,校园电视台开播20分钟,从采访、摄影、剪辑到主持、制作、导播全是学生能力的展现。你说,校园里,高中生扛着重重的摄像机,学生记者拿着话筒,四处解说或采访,飒不飒?
那时,常德市一中更有一份特殊的校报《铎声》,报纸在常德日报社印刷,版面和《湖南日报》一般大,完全是党报党刊的派头,也是湖南省十佳校报之一。铎声者,教化之声也。铎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乐器,属于铜制的响器,形状类似于大铃,有舌,通过振动舌发出声音。在古代,铎常常被用于宣布政教法令或者作为军队中的指挥工具。《铎声》在手,校园风云尽收眼底,岂不爽哉?
要说那时最有影响的文体活动,不能不说“一二九”合唱比赛和冬季凌晨的越野赛跑了。
每年的“一二九”合唱比赛都是一场场盛大节日,前后一个多月,先是每个年级分别比赛,赛出一二三等奖,各年级一等奖作品参加全校性决赛,最后评出全校一二三等奖,竞争非常强烈。
也就是1999年的“一二九”合唱比赛,我这个五音不全的班主任所带班级198班,获得过全校一等奖第一名,振奋了我们师生的士气。当然,功劳全在我班文艺委员尹孔阳,她除了自身艺术修养高外,还借用了一些可以借用的力量,我只负责排练时纪律的维持。现在,尹孔阳同学在中宣部工作。
每年的冬季越野赛都在天亮前完成,野蛮其体魄,学校周密部署,考验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在凛冽寒风的呼啸中,在摇曳的路灯下统一起跑,环城下来,热气腾腾的跑回教室,把一路上的路条成绩单抛给我,再神清气爽地回家洗漱去也。
不要小看这些孩子,素质一流,高考也是一流。他们1999年进校,2002年高考,有6位同学考入北大清华。其中,丁剑同学考入北大数学系后,留学美国,屡获世界数学大奖,30多岁便成世界青年数学家,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终席教授,前几年,北大千方百计才把他引进母校任教。
198班班长陈睿,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也是学校国旗班班长。那年高考失利,考入南京大学化工专业,毕业后给我留下一句“师夷长技以制夷”,赴美读博,现为美国科技精英。
25年倏忽而逝,我总觉得,那是我在常德市一中最幸福的教育时光,与我8年的师范教育一样浪漫惬意,都是素质教育给我留下的最美痕迹。言不尽意,仅此纪念!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惟愿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