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聚变“众神之战”:62亿美元开启能源新神话

 人老颠东 2025-03-22 发布于安徽

在地球的生态版图上,气候变化正以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态势肆意蔓延。冰川加速消融,海平面不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繁侵袭,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能源变革,来扭转这一岌岌可危的局面。

就在此时,核聚变能源犹如一道刺破重重阴霾的曙光,给人类带来了无碳、安全且近乎取之不尽的能量希望。然而,与之相伴的,一场关乎全人类未来走向的“众神之战”也就此拉开了大幕。这场世界各国总投入高达62亿美元(统计截止至2025年1月)的激烈角逐,极有可能彻底改写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一、核聚变,能源圣杯觉醒

核聚变,宛如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力量,它模拟着太阳与恒星内部产生能量的神奇过程。想象一下,太阳这个巨大的火球,时刻都在向地球输送着光和热,而核聚变就是太阳释放能量的核心机制。

一直以来,核聚变在清洁能源领域就像一座遥不可及的“圣杯”,它承诺为人类提供近乎无穷无尽的零碳电力,可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始终在探索它的道路上艰难摸索。

直到近些年来,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资本的踊跃投入,如同神奇的魔法钥匙,终于让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梦想重燃希望之火。

2022年12月,人类迎来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首次成功实现了“点火”。

简单来讲,就是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输出能量超过了输入能量。具体过程是,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仪器,将大约两兆焦耳的激光能量聚焦到一个极其微小的目标上,这个微小目标如同一个神奇的能量转化器,最终释放出了超过三兆焦耳的能量。这一成果就如同在黑暗中为人类点亮了第一盏希望的明灯,让人们看到了核聚变能源的切实可行性。

与此同时,科技领域的多项前沿成果为核聚变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 新型高温超导体:这种特殊材料能在特定条件和非低温(相对于低温超导来讲)情况下,毫无阻碍地传导电流,为实现更强力的磁场约束创造了条件。

- 先进材料:让实验装置能够更好地抵御核聚变反应产生的高温、强中子辐照等极端环境。

- 强大计算力: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对复杂无比的核聚变过程进行更精准的模拟和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控这一过程。

这些因素协同发力,赋予了科学家们驾驭等离子体的强大能力。

这里解释一下等离子体,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在高温或者其他特殊条件下,气体中的电子会脱离原子核,形成一种由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电子混合而成的状态,这就是等离子体。

在核聚变反应中,等离子体至关重要,因为核聚变反应就发生在等离子体内部。而实现对等离子体更有效的约束,是保证核聚变反应持续进行的关键所在。为了高效约束等离子体,苏联人发明了托卡马克。

长期以来,托卡马克一直是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要方向。它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外形类似甜甜圈。

但科学家们并未局限于此,他们对仿星器、其他磁约束方法,以及激光核聚变也展开了深入探索。仿星器同样是用于核聚变研究的装置,和托卡马克类似,但磁场位形有所差异,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对这些不同路径的探索,为攻克核聚变能源技术难题带来了全新的希望和更多的可能性 。

二、资本巨轮,驱动聚变浪潮

在这场核聚变的激烈竞赛中,超过35家私营公司如同敏锐的猎手,察觉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纷纷在核聚变这条赛道上全力冲刺。截至目前,它们已累计筹集到超过24亿美元的资金。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深刻认识到核聚变能源的巨大潜力,纷纷出手支持。政府资金的大量涌入,使得核聚变领域的总投资飙升至62亿美元。

这些巨额资本宛如一台强劲的引擎,为核聚变技术的研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整个领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在众多参与者中,联邦核聚变系统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CFS)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新星:

- 独特设计与雄厚资金:

CFS成立于2018年,自诞生起就胸怀远大目标。

CFS提出了独特的“ARC”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设计,借助高温超导磁体的强大效能,致力于开发小型高效的反应堆。

在融资方面,CFS取得了巨大成功,由老虎环球管理公司(Tiger Global Management)和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领投,成功为建造“SPARC”(一种净能量核聚变装置,在建造ARC前的核心实验装置)筹集到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

- 牵手MIT合作研发:

CFS与全球顶尖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展开深度合作,充分利用MIT新研发的高温超导磁体技术。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制造出更小但磁场更强的磁体。更强的磁场意味着可以更有效地约束等离子体,让核聚变反应在更稳定的环境中进行。

基于此,CFS计划在2025年让SPARC核聚变系统实现净能量产出。CFS提出的ARC发电厂设计更是雄心勃勃,宣称能够以传统大型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设计十分之一的投资成本,产生200兆瓦的电力。

倘若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将彻底颠覆核聚变发电的成本结构,为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应用带来巨大的推动 。

三阿尔法能源公司(TAE)同样表现卓越,毫不逊色:

它手握13亿美元的雄厚资金储备,坚定不移地在探索氢硼燃料核聚变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2023年2月,TAE宣布与日本国家聚变科学研究所(NIFS)携手合作,首次在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中进行氢硼核聚变实验。

氢硼(也称为p - B11)这种燃料具有独特优势,在自然界中相对丰富,虽然要实现氢硼核聚变反应条件比氘氚核聚变反应困难得。

赫利昂能源公司(Helion Energy)同样实力强劲:

- 巨额资金支持下的宏伟目标:

手握5亿美元巨资,正全力以赴打造“北极星”(Polaris)核聚变发电厂。

赫利昂能源公司的目标极具挑战性,他们想要生产一种核聚变发动厂,其体积要比同类项目小1000倍,成本降低500多倍,而且实现的时间还要快10倍。从数据上看,这简直是一项革命性的突破。据估算,赫利昂的核聚变电力成本预计能够低至每千瓦时0.01美元。

- 项目进展与合作巩固地位:

目前,赫利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其第七个核聚变原型机“北极星”,若一切顺利,这将成为第一个展示核聚变发电的装置。

此外,赫利昂还通过一份电力购买协议与科技巨头微软达成合作,宣称2028年将为微软提供50兆瓦核聚变电力。

三、多元路径,探寻聚变真谛

通用核聚变公司(General Fusion)另辟蹊径,采用磁化靶核聚变(MTF)技术,坚定地朝着2030年代实现核聚变商业化应用的目标全力奋进:

- 关键技术研发成果:

在研发过程中,该公司在等离子体能量约束时间、等离子体温度和压缩系统性能等多个关键方面开展了大量演示实验。

这些实验结果与他们在MTF装置中达到10千电子伏特(相当于1亿摄氏度)的目标高度契合,表明他们的研发方向正确且成效显著。

- 合作加速商业化:

为了加速MTF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通用核聚变公司积极拓展对外合作。

他们与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加拿大核实验室展开深度合作。通过与这些专业机构携手,通用核聚变公司能够整合更多资源和技术力量,为MTF技术的商业化铺就坚实道路 。

托卡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专注于技术创新

它运用低温电力电子技术对超导磁体进行了优。这一创新举措成效显著,不仅将冷却成本降低了50%,还有望大幅提高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的效率。

在核聚变研究中,冷却系统的成本一直是重要开支项目,降低冷却成本意味着能够降低整个核聚变反应堆的运行成本。

同时,提高反应堆效率能让核聚变反应更高效地进行,产出更多能量。

第一光核聚变公司(First Light Fusion)的独特技术路线

它最初从牛津大学孵化而来。采用基于惯性约束的弹丸打靶聚变技术路线。

- 驱动器:使用高速射弹作为驱动器,有两级轻气枪(如M3,欧洲最大的脉冲发电设施)和电磁发射器(如BFG)两种主要驱动技术。弹丸能以极高速度(如BFG可使100克弹丸达到6.5公里/秒的速度 )撞击含有聚变燃料的靶体。

- 靶体设计:关键技术在于靶体,其由放大器和燃料舱两部分组成。放大器可增强射弹撞击产生的压力并传递给燃料,降低所需的射弹速度,还能使燃料内爆速度加快,且实现收敛效果,让燃料从多个方向被压缩,以达到所需密度;燃料舱则用于容纳聚变燃料。

- 聚变反应过程:当高速射弹撞击靶体,使燃料内爆至实现聚变所需的高温和高密度,从而克服核排斥开启聚变反应。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中子,被腔内流动的锂中子“保护层”(液态锂金属幕)吸收。例如液态锂金属不仅能作为屏蔽材料阻挡中子、保护反应容器,还能吸收中子提取热量,确保反应容器长期稳定运行,且本身可作为增殖材料生成所需燃料 。

通过这种弹丸打靶压缩方式,可能为实现净能量增益提供一条更快、更经济的途径 。

京都核聚变工程公司(Kyoto Fusioneering)从三个关键方面入手,全力攻克核聚变商业化面临的难题:

- 等离子体加热:

在等离子体加热方面,致力于开发先进的回旋管。

回旋管是一种高功率微波发生器,对加热和维持等离子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京都核聚变工程公司在回旋管设计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专业知识,目标是为未来的反应堆打造紧凑而强大的回旋管系统。

- 燃料循环:

在燃料循环方面,着力构建闭环氚燃料循环系统。

氚是氢的一种稀有同位素,在核聚变反应中充当重要燃料。然而,氚在自然界中的储量极为有限,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循环利用氚的系统至关重要。

京都核聚变工程公司通过构建燃料闭环循环系统,期望减少对有限天然氚资源的依赖,降低核聚变的燃料成本。

- 能量提取与增殖:

在能量提取和燃料增殖方面,创新增殖包层设计。

增殖包层环绕在等离子体周围,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捕获通过中子携带的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电能;二是进行氚的增殖,为核聚变反应提供更多燃料。

京都核聚变工程公司在材料选择和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以优化能量提取和氚的生成效率 。

四、新星闪耀,聚变未来可期

除了上述行业巨头,众多新兴企业也在各自的赛道上崭露头角,大放异彩。

聚焦能源公司(Focused Energy)

专注于惯性核聚变能源(IFE)技术的研发。

简单来讲,惯性核聚变就是利用高功率激光或者粒子束等手段,在极短时间内将燃料靶丸加热并压缩,使其发生核聚变反应。

聚焦能源公司借助高功率激光驱动核聚变这一技术路线,成功吸引了美国能源部的关注。在5月下旬,美国能源部根据公私合营的基于里程碑的核聚变开发计划,选定资助八家公司,聚焦能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且是唯一一家采用惯性约束概念的公司 。

奇迹核聚变公司(Marvel Fusion)

成立于2019年,虽成立时间不长,但在核聚变研究领域已开始崭露头角。

我们熟知的美国国家点火设施(NIF)采用的是间接激光核聚变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会使用一个空心腔(也称作“黑腔”)。激光能量先进入这个空心腔,然后转化为X射线,这些X射线再射向装有核聚变燃料的胶囊表面,进而引发核聚变反应。

而奇迹核聚变公司关注的直接驱动激光核聚变则不同,它没有空心腔,激光直接射向燃料胶囊。

目前,奇迹核聚变公司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设施相对简单,仍在进行相关研究和模拟工作 。

雪崩能源公司(Avalanche Energy)

正在全力开发一种名为“轨道器”(The Orbitron)的1 - 100千瓦电力的核聚变微型反应堆。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已成功筹集到超过5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

雪崩能源公司采用的是磁化靶核聚变(MTF)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利用脉冲功率系统产生的磁场,压缩氘氚等离子体燃料靶,从而引发核聚变反应,并实现净能量增益。

该公司宣称,他们设计的紧凑圆柱形反应堆,能够达到核聚变所需的极端温度和压力条件,同时还克服了早期MTF概念存在的一些限制,发展潜力巨大 。


第一类能源公司(Type One Energy)

是一家位于西雅图的私营核聚变公司,成立于2019年。此前,它一直处于低调发展状态,最近才正式亮相,并获得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

该公司采用的是磁惯性核聚变(MIF)方法,这种方法融合了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使用脉冲磁场和电磁线性电机的惯性压缩的混合方式,压缩氢硼等离子体燃料,以触发核聚变,并实现净能量增益。

这种混合MIF概念的优势在于,它期望在达到核聚变所需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时,所需要的驱动条件比纯磁约束或纯惯性核聚变方法更为温和,从而降低技术难度和成本 。

HB11能源公司(HB11 Energy)

是一家来自澳大利亚的公司,由海因里希·霍拉博士(Dr. Heinrich Hora)和沃伦·麦肯齐教授(Professor Warren McKenzie)于2017年创立。

传统的核聚变方法往往需要使用氚等稀有、放射性且难以处理的燃料。而HB11能源公司完全摒弃了这些复杂因素,使用丰富的氢和硼B - 11作为燃料,并通过精确应用一些特殊激光来启动核聚变反应。这种创新方法为核聚变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但实现所需的等离子体条件也困难得多。

nT - Tao公司

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以色列初创公司,专注于开发一种紧凑且可扩展的核聚变系统。

2023年,nT - Tao公司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由财富500强下游能源公司Delek US等领投的A轮融资中,成功筹集到2200万美元。

该公司拥有一项专有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超快速加热技术,这项技术有望大幅加快核聚变系统的商业化进程。因为在核聚变研究中,快速高效地加热等离子体是实现核聚变反应的关键步骤之一,nT - Tao公司的这一技术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

螺旋核聚变公司(Helical Fusion)

成立于2013年,公司继承了日本自NIFS研究所的技术,在“大型螺旋装置(LHD)”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该装置保持着连续等离子体运行3000秒的世界纪录,远超其他领先设施,证明了其在等离子体运行稳定性方面的卓越表现,为商业聚变发电所需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复兴核聚变公司(Renaissance Fusion)

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仿星器的研究。仿星器是一种磁场位形更为复杂的核聚变装置。前面提到,托卡马克在维持等离子体稳定性方面面临一些挑战,而仿星器则具有固有的稳定性。不过,传统仿星器的发展受到复杂磁线圈设计的制约。复兴核聚变公司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瑞尔塔核聚变公司(Realta Fusion)

其诞生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的一个大型项目紧密相关,它是从该校一个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能源局(ARPA - e)资助的项目中衍生出来的。

该公司致力于开发紧凑型磁镜核聚变发电装置。

瑞尔塔核聚变公司充分利用超导材料、等离子体物理学和计算能力方面的最新进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一种结构简单的线性核聚变反应堆设计中。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力求创造出“成本最低、最不复杂的途径”来生产核聚变能源,为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

劳伦斯维尔等离子体物理公司(Lawrenceville Plasma Physics,LPP)

成立于2003年,在核聚变能源研究领域有着独特的技术路线,其方法被称为“聚焦核聚变”(Focus Fusion)。

与常见的使用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的托卡马克方法不同,LPP公司使用一种稠密等离子体聚焦装置来产生核聚变反应。这种等离子体聚焦装置比托卡马克小得多,成本也低得多,这使得它在商业核聚变能源生产方面极具吸引力。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开发,LPP公司在聚焦核聚变技术上已取得重大进展,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比邻星核聚变公司(Proxima Fusion)

是一家位于慕尼黑的初创公司,它的创立团队实力非凡,由来自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谷歌X实验室的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

该公司旨在利用准等动力学仿星器(QI stellarators)开发核聚变发电厂,这种装置能够为等离子体构建更优的磁笼。

比邻星核聚变公司已成功筹集到总计806万美元的种子轮前融资,最新一轮是由Plural Platform和UVC Partners领投的700万欧元种子轮前融资的延续。

该公司正全力投入到使用准等动力学仿星器建造第一代核聚变发电厂的工作中。这些经过优化的准等动力学仿星器在核聚变装置中堪称独一无二,因为其具备内在的稳定性和连续运行的卓越潜力。

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开创的准等动力学磁场位形,确保了在被约束的等离子体中,环形方向上不会有持续电流存在,这为核聚变反应的稳定进行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让比邻星核聚变公司在竞争激烈的核聚变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力量 。

高斯核聚变公司(Gauss Fusion)

2021年成立的德国核聚变公司,致力于通过运用强磁场磁约束核聚变技术来开发核聚变发电厂。

强磁场磁约束核聚变技术作为实现核聚变能源生产的快速途径,能够产生更强的磁场,更有效地约束等离子体,从而提高核聚变反应的效率和稳定性。

高斯核聚变公司凭借这一前沿技术,期望在核聚变能源商业化的道路上迅速取得突破,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德国智慧和力量 。

NK实验室(NK Labs)

是一家专注于核聚变发电的公司,正在开展μ子催化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该技术建立在全球多个实验室数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并充分利用了先进材料和计算优化方面的最新进展。

μ子催化核聚变是一种可在远低于传统核聚变方法所需温度的条件下进行的核聚变过程,大大降低了对极端环境条件的要求。

NK实验室致力于提高μ子产生的效率,以实现具有成本效益的μ子催化核聚变。

其首个核聚变装置——有源靶μ子源(Active Target Muon Source,ATMS),通过改进靶的设计来提升μ子产生效率。该靶在被高能质子轰击后会产生π介子,π介子又迅速衰变成μ子,这些μ子随后被引导至核聚变燃料处,从而催化核聚变反应,为未来核聚变能源的生产开辟出一条极具潜力的新路径 。

德泰利奥公司(Deutelio)

肩负着通过采用Polomac位形对等离子体进行磁约束来开发核聚变能源的使命。Polomac位形构建的是一种稳态系统,其约束效率可达70%-80%,且与氘-氘反应兼容。氘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已经以重水的形式进行商业销售。

与作为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研究基线的托卡马克不同,该公司认为托卡马克由于仅3%-5%的低约束效率以及生产氚的需求,很难发展成为商业核聚变反应堆。

德泰利奥公司规划了清晰的发展策略,首先建造Polomac的小型原型机,使用氢进行调试和实验验证;接着设计、建造并销售使用氘运行的小型热发生器;最后开发并销售配备超导磁体的发电站,逐步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的跨越,为核聚变能源的实际应用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

蓝色激光核聚变公司(Blue Laser Fusion)

于2022年由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博士(Shuji Nakamura, Ph.D.),早稻田大学风险投资公司(Waseda University Ventures,WUV)的普通合伙人太田浩明博士(Hiroaki Ohta, Ph.D.)以及硅谷律师理查德·小川(Richard Ogawa)共同创立。

该公司致力于将能够产生1吉瓦电力(相当于一个典型核电站发电量)的核聚变反应堆商业化,采用一种新颖的高功率激光技术来实现核聚变。

公司计划采用以质子-硼11(HB11)和其他靶材料实现无中子反应,以确保可持续且环保的运营。采用基于新型高功率脉冲激光器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堆技术路线,该反应堆运用专有的兆焦耳脉冲能量激光,重复频率达到令人惊叹的10赫兹。 

克罗斯菲尔德核聚变公司(Crossfield Fusion)

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新型紧凑型核聚变反应堆,目标是实现无碳供热和发电。

该公司采用基于名为“环旋加速器”(Epicyclotron)的专利技术来构建核聚变反应堆,这一创新方法为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目前,克罗斯菲尔德核聚变公司正积极探索将其技术应用于核聚变燃料循环领域,期望通过优化燃料循环过程,进一步提高核聚变反应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为核聚变能源的生产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


五、结语和未来展望

如今,全球超过45家核聚变能源公司激战正酣,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与资本的热情追捧下,部分公司满怀信心,预计将于2035年甚至更早实现核聚变的实际应用。

尽管前方横亘着材料需承受极端条件、供应链可能出现瓶颈以及地缘政治等诸多严峻挑战,但核聚变能源的曙光已穿透重重迷雾。

这场惊心动魄的“众神之战”结局或许即将揭晓,一个由核聚变驱动的无碳、繁荣的新世界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能源竞赛中,每一家公司的努力都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引领人类迈向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