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大半年里,AI成为了我家孩子完成作业的“超级助手”。遇到难题,上AI问一问,搜一搜,AI不仅会给出答案,还会分析解题思路,让孩子理解知识内部逻辑,大大提升了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Deepseek出来以后,我发现老师布置的开放性作业越来越多地鼓励使用AI时,制作东南亚旅游攻略、设计中华美食推荐卡片、创作英语主题海报,老师特别鼓励孩子上ai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而完成任务。 使用AI工具,快速提升了孩子的学习效率,孩子使用ai的频率越来越高,而我也开始思考: 只是让孩子停留在“会用工具”的层面吗? 未来的竞争,是否更需要他们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甚至成为AI的创造者? 正是带着这样的期待,我遇见了《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这本书由北京大学智能学科团队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打造,最初是北大在B站推出的爆款AI科普课。 经过优化出版后,它不仅是中学生学习AI的入门指南,更是一本融合技术、人文与思辨的“未来成长手册”。 ![]() ![]()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推荐? ● 从生活出发,让AI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许多家长担心,AI技术听起来高深,孩子会不会学不懂?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用孩子熟悉的场景“破冰”复杂概念。 比如: 刷脸支付背后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书中用《黑客帝国》的影像特效类比,让孩子理解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的原理; 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背后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书中通过“帮我找手机却被误解成查定义”的搞笑例子,说明AI语言理解的局限性; AI作曲被比作“科技的音符”,书中带孩子探索音乐与算法的关系,甚至鼓励他们尝试用AI生成诗歌并配上手绘插画。 这些案例让孩子发现:AI不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而是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密码。正如书中所说:“技术是冰冷的,但人类的创造力能让它温暖。” ![]() ● 十节课搭建AI知识网,从“小白”到“创造者” 全书以10堂微课为核心,内容层层递进,覆盖AI的核心领域:
每一节课都设计得像一场探险:
更难得的是,书中不仅讲技术,还引导孩子思考现实问题:自动驾驶如何做道德选择?算法偏见如何影响社会? 这些议题让孩子意识到,AI不仅是工具,更是需要责任与人文关怀的“未来伙伴”。 ![]() ● 跨学科融合:技术+人文的双重启蒙 与其他AI教材不同,《立心之约》打破了纯技术的框架,将数学、哲学、艺术甚至社会学融入知识体系:
这种“科技-人文双螺旋”结构,让孩子既能掌握技术原理,又能培养批判性思维。 正如一位读者评论:“未来不属于AI,而属于懂AI的新人类。” ● 揭秘未来趋势:从“鹦鹉”到“乌鸦”的智能革命 书中提出的“乌鸦范式”让我印象深刻。 主编朱松纯教授用一则故事比喻AI的未来:
![]() 这一对比让孩子明白,未来AI的发展方向是“小数据解决大任务”,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更接近人类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书中还预言了AI与脑科学、法律、艺术的跨界融合,为孩子勾勒出一幅充满可能的未来图景。 ![]() 这本书如何帮到孩子和家长? 对家长:省心省力,告别“技术焦虑” 过去辅导功课时,我和孩子常因“技术盲区”犯难。 比如,孩子问“AI为什么能写诗”,我只能含糊回答。 而这本书像一位“AI翻译官”,用生活化的语言拆解复杂概念。更惊喜的是,配套的B站课程完全免费,孩子可以边看书边看视频,自学效率大大提高。 对孩子:从“被动使用者”到“主动思考者” 以孩子制作“东南亚旅游攻略”作业为例,过去他只会用AI生成内容,现在却能和我讨论: “AI推荐的路线依赖大数据,但忽略了小众景点的人文价值,这是不是'信息茧房’?” 这种思考正是书中“价值引领”模块的成果——孩子开始关注技术背后的伦理,而非盲目依赖工具。 ![]() ![]() 为什么说这是“立心之约”? 书名中的“立心”二字,寓意深远。 它不仅是“为机器立心”(赋予AI理解与判断能力),更是“为少年立心”——培养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的下一代。 书中没有枯燥的代码,而是通过“思维陷阱题”“跨学科实验”等设计,让孩子在探索中建立自己的认知地图。 作为家长,我最感动的是书中一句话:“人工智能嵌入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它需要人性的温度。” 这正是我希望孩子拥有的能力——既能驾驭技术,又能坚守初心。 ![]() ![]() 写在最后: 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成长指南 《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不只是一本AI科普书,更是一把打开未来的钥匙。它用生动的案例、跨学科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辨,帮助孩子从“AI使用者”成长为“AI创造者”。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拥抱AI时代,这本书将是他们探索路上最可靠的伙伴。 点击北大B站官方主页,免费观看课程;翻开书页,开启属于孩子的智能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