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 《难经·十八难》 师言: 《动输》中提到了一种三元脉法:手太阴(太渊脉主人)、足少阴(太溪脉主地)、足阳明(人迎脉主天)。 为什么这里地元用的是太溪脉而不是趺陽脉呢? 从动脉结构来说,下肢三大动脉:胫前、胫后和腓动脉,皆起于腘动脉,因此具有同质性。但因《动输》这篇文章讲的是地元法式中呼吸-动脉-四肢的关系,所以侧重的是下肢屈肌(太阴经筋)的评估,所以用的是太溪脉。临床上当趺陽、太溪合参。 胫前动脉(足阳明)、胫后动脉(足太阴)、腓动脉(足太阳头痛病,腰痛病在昆仑处摸到异常) 足背动脉,一脉化三穴。 冲阳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选阳明,比如肚子胀,不消化;长期营养不良要选太阴。在足背最高点,找到动脉跳动点,选择动脉跳动异常处,治疗心悸,小儿遗尿。 解谿脉:“惊悸怔忡,取阳交、解谿勿误”,解谿调伸肌治疗心悸和丰隆穴治疗咳嗽有痰是一个道理,这和足阳明支线螺旋线有关系,这些位置紧张肋骨就会不正,影响心肺功能。心悸和有痰都是因为心肺活动减少,有痰是因为水液代谢变差,第二胸椎第三胸椎也会引起有痰,觉得喉咙堵,有痰吐不干净,想吐吐不出来。 太冲脉:跖背动脉。第一第二脚趾之间;太冲在足少阴里指的是腹主动脉弓,在这里用作足厥阴之脉的名字。 ![]() 太溪脉:胫后动脉;昆仑脉:腓动脉。 太溪:小儿阴肿(睾丸积液)、阴茎痛、输尿管结石、遗尿、神经性耳聋、咽喉水肿,刺血。 昆仑:头痛可以在昆仑穴摸到脉动点,昆仑为原穴,引起头痛。 ![]() 太渊脉:桡动脉;神门脉:尺动脉 太渊:无论鱼际还是太渊还是经渠感受到搏动点,都来自于一个动脉搏动点就是太渊脉。 内经以“人迎主外,寸口主内”示例,说明手腕桡动脉搏动状态,就可以提示内脏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神门:由于'神门脉'的个体差异造成了'一脉四穴':神门、通里、阴郄、灵道。妊娠妇女神门动脉,临产妇女中指动脉。 ![]() 合谷脉:代表了整条阳明经。齿、目、鼻、咽、耳的急性期。调经、催产、癫狂、腰痛、头痛、中风、荨麻疹的热证(合谷、曲池、肩髃)。 ![]() 此“六脉”(太渊、神门、合谷、太溪、太冲、趺阳)位于四肢阳位,触诊时却可提示阴位内脏之功能。 人迎脉:颈总动脉 人迎脉,人迎脉是一个标准砝码,通过触诊人迎脉,可以去发现哪些脉动点不正常。 人迎脉分别左右,右侧人迎脉太过不及,主经筋结构异常。常见第一胸椎错位,第一肋骨向上“撬起”锁骨下动脉,从而影响了右侧颈总动脉的搏动;又因为灌注右上肢的右侧锁骨下动脉,和右侧颈总动脉连到心脏的时候,共用一条“道路”,所以右上肢结构紊乱会影响右侧人迎脉的搏动; 左侧人迎脉有一条“专属道路”连到心脏,所以可以直接反应心智情志的问题——《脉经》言左人迎主“惊恐不乐”,由此。 听会:耳前动脉 头维:颞浅动脉,双相情感障碍(狂躁与抑郁交替)可在头维刺血。 ![]() 天柱之脉,并不属于灵枢中的“独动不休”之动脉搏动点。 只有在太阳有邪,枕下肌群紧张,压迫椎动脉时候可以触及。 熟悉枕下三角的边界,就可以轻松触及。 ![]() 肚脐上下可以切到腹主动脉的搏动,是判别患者情绪反应模式的重要信息。比如说,脐左主肝,升气太过,内心愤怒烦躁者,可以切到动脉偏左移位的情况。 腹主动脉的异常湍流。此脉在前为任脉,在后为督脉,下行则为冲脉,上行则为少阴脉,总名曰“中脉”。 ![]() “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后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素问·离合真邪论》 |
|